随着蜀汉农业的发展,工商业也有所提高。手工业方面,盐、铁、锦最为发达。除了盐和铁,蜀汉的丝织,尤其是织锦特别发达,蜀锦闻名世界。
刘备刚决定建立益州,立即实行盐铁专卖,把这两个“有利可图”的部门抓到政府手里。为此设置了盐阜校尉(或称司盐),又设置了盐阜典曹校尉,专管盐业。四川一直拥有丰富的井盐和铁矿资源。
据历史记载,四川家里有一口盐泉井,林琼有井盐,“一锅水得五桶盐”,产量很高。至于林琼冶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蜀汉政权设立黄金军团司令,负责制造农具和武器。盐铁官营既满足了国家的需要,又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除了盐和铁之外,蜀汉的丝织,尤其是织锦,经历了两汉时期,在汉末达到了发达的阶段。在柳岩和刘璋统治时期,蜀锦的产量相当可观。否则刘备在益州之初用现成的蜀锦奖励诸葛亮、法正、张飞、关羽是不可想象的。诸葛亮统治蜀国时,设织锦官,管理蜀锦的生产。金左思《蜀都赋》对其繁荣的描述是:“百室除室,织布机谐,飞成,卓江波,黄润比缸,黄金已过”,织锦业的规模和产量都有所增加。
蜀锦闻名全国,远销吴魏,其收入成为蜀汉政府军费的一大来源。自蜀国末期以来,织锦和其他丝绸产品的产量一直很高。甚至在舒去世的时候,还有“各二十万匹”的库存。锦缎和织锦都是珍贵的丝织品,技术要求很高,能生产这么多,充分说明了蜀汉手工业生产的繁荣和发展。据专家考证,“蜀锦之盛,应在之世”;“蜀中工业之繁荣,更甚于中原其他地方”。
农业生产是手工业生产的基础。蜀汉手工业的繁荣,反过来说明诸葛亮及其后继者在治理蜀汉方面确实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农业和整个社会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蜀汉商业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互用互市形式。如诸葛亮与吴订婚用的是川马、蜀锦,魏国得到的蜀锦是“城在蜀”。无论是雇佣还是交易,由于各国的货币制度和货币不一致,恐怕多是以物易物。这属于第一类。至于蜀汉国内贸易,通用货币则属于另一类。如刘备刚平定益州,府库被兵抢后,为了再次筹集军事资源,他曾接受刘巴的建议,铸造一百元,“平抑物价,令官服城”,几个月后“富庶府库”。这是一种特殊的交易,但也说明了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蜀汉货币流通,汇兑经济活跃,早就比中原好了。四川省会成都,商业也相当繁荣。左思的《蜀都赋》描写成都的商业,说:“城会,商千。隧道有几百条,也有几千条。贿赂是山货,明星无数。”由于商业发达,店铺众多,各种珍奇产品琳琅满目,市场极差,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总之,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益州地区的社会经济并没有受到太大的破坏。刘备控制益州之初,川中经济还是比较好的。此后,虽然经济发展受到了历次北伐的影响,但由于益州良好的基础和自然条件,以及诸葛亮及其后继者的精心经营,社会经济并未出现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