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从184年黄巾起义开始,183年确立了起义的准备和各项措施的方案。
由于汉灵帝的暴政,加上天灾人祸,世界上许多郡县的人民流离失所,成为流民。这时候张角出现了,以“太平道”号召民众,掀起了震惊世界的黄巾起义,成为汉末之乱最直接的导火索。
《三国演义》中,黄巾叛军多以反贼身份出现,乌合之众不堪一击。最大的效果是成就了各行各业的野心勃勃的统治者。比如曹操得势,投降了三十万青州黄巾。正史上,黄巾军非常强大,多次击败帝国正规军。黄巾起义的最终被消灭,与刘草孙在《演义》中的三个杰出人物不无关系。
张角领导的黄巾军迅速崛起,迅速衰落。不到一年,就被朝廷消灭了。虽然后来有些起义军标榜自己是黄巾,但是主力损失了,影响不大。
黄巾起义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崛起,浪潮之大,几乎掀翻了东汉的大船。
那么,那次黄巾起义为什么会成为能撼动汉朝的根本?
首先,有一件宗教外衣。张角宣扬他有三卷华南老神仙教的天书,可以呼风唤雨。张角被封为“太平道士”和“大德老师”。古代各种起义、政变都喜欢用一些迷信的手段。只要披上宗教的外衣,加上神秘感,事情的成功率就会很高。就像元末的红巾军起义,黄河石人出山,弥勒佛来到人间号召百姓。
第二,有公众支持。钟平元年正月,瘟疫流行,唯唯诺诺者掌权,几乎没有任何治疗措施。张角施舍帮助人们治病,人们很感激。从那以后,他赢得了人民的支持。秦末,人民不堪重税苦役,不得不造反。隋末,杨迪远征朝鲜,但对于天灾人祸,一般人是不会冒险的。
然而,即使在汉末之乱,朝廷中也有许多主持正义的贤臣。官僚主义还没有堕落到腐朽的地步。东汉在一些官员和民众心中还是有些威望的。所以最后曹操一世始终不敢篡汉独立。
第三,有严密的组织。张角有500名弟子,据说他们都会念咒。张角将这些人分散到全国各地,并发展了自己的军队。过去,起义往往集中在一个地方,然后扩大。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是全国各地同时发生的起义,其声势和影响都达到了空之前。张角把全国各地的弟子分成36方,大的一万多人,小的六七千人。各地领导自称将军。换句话说,张角设置的三十六方,主要是以地域为主,就像汉朝在全国设置不同的郡一样。而且地方领导权力相对独立。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有利。
第四,有统一的口号。“天亡,黄天会立”这句话简单明了,告诉人们,代表天的东汉朝廷即将灭亡,代表我们穷人的黄天会建立起来。天与黄天不仅有颜色的对比,还有政治内涵的区别。“贵在甲子,天下兴邦”,意思是全国各地的太平道士都在甲子发动起义。
或者是因为古代交通不便,想同时遍天下不可能临时通知,所以张角煞费苦心设计甲子年,这不仅是一般人认为60年是甲子年的第一年,也是辞旧迎新的象征;天下好运气就是甲子年是个好年景,甲子年我们同时造反。参加起义的人基本都是文盲。口号很好理解,也很容易实施。
第五,措施不同。起义一旦爆发,往往会陷入混乱。如何避免在战争中伤害自己或家人,张角其实想到了这一点。他让参与者在门上写下“甲子”二字。既不会让政府重视,也不会让组织内部的人知道。打架的时候,用黄围巾把头包起来,避免误伤。这种技术也被后来的农民起义所模仿。
第六,要有法庭。与光武大泽乡起义不同,陈胜是被迫的,而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是蓄谋已久的。连朝廷十大常侍之一的印章都被张角买走了,可见是有备而来。张角的同学精通官场心理学。虽然凤娇是“十常侍”之一,但他经常受到张让等人的欺负。如果你想得到提升,你必须依靠别人的力量和大量的金钱。开角合他意,两人一拍即合。
不幸的是,张角选错了人,派他的弟子唐周去联系乔峰。唐周胆怯,直接到朝廷报告师父和冯焕密谋造反。冯契随即被捕入狱,起义的大量信息被泄露。张角只能提前养东西。这也为黄巾起义的最终失败留下了祸根。
第七,有明确的定位。起义期间,张角自称“天将军”,其弟张宝自称“地将军”,张亮自称“人将军”。三人并没有自称“将军”、“宰相”或“国王和皇帝”。这些都是世俗立场。张角的三个兄弟仍然化身为神,假扮成神、人和人,这对普通人来说更加神秘。
第八,有一个政策议程。张角对众人说:“今天,汉朝的运气将会结束,伟大的圣人将会出现。你们都要顺着正确的方向,幸福安宁。”张角和其他人假装是圣人,但他们可以与人民分享和平。这与秦末起义往往标榜为一个国家或一个名人不同。人民有奋斗的动力,因为这是为了创造自己的幸福。
因为以上八个原因,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在短短几个月内发展到四五十万人,遍布天下,忠臣所向披靡。中央军抵抗不利,汉武帝下令地方豪强独立招降。起义军虽然能被消灭,但直接导致各地势力壮大,拉开了军阀割据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