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雕虫小技中“雕虫”和“小技”分别是什么意思?

雕虫小技中“雕虫”和“小技”分别是什么意思?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149 更新时间:2024/1/16 13:57:28

“雕虫小技”这个成语大家肯定都很熟悉,意思是比喻一些不值一提的小技能。如果用在别人身上会有些贬义的意思,用在自己身上就成了谦虚。那大家了解“雕虫”和“小技”究竟是什么意思吗?其实“雕虫”并不是指雕刻虫子,而是指一种叫雕虫篆刻的书体,在秦书中虫书和刻符是两种字体,想要学会这种字体在当时也是个很难学会的技术活。那为何雕虫篆刻会被贬低呢?下面就为大家揭晓这个秘密,一起来看看吧。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李白,年轻时为了入仕做官,常以诗作文为敲门砖,譬如他当时曾向善于为朝廷引进人才的韩朝忠写过一封《与韩荆州书》的自荐信,开篇便是:“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识荆”一词,就是这样来的)”,信的最后,还不忘自贬一番:“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

“雕虫小技”出自《隋书·李德林传》:“雕虫小技,殆相如、子云之辈。”也有学者认为,雕虫小技,最初的叫法为“雕虫篆刻”,源于西汉文学家扬雄的《法言·吾子》,他把自己年少时喜欢作赋的天资,认为不过是雕虫篆刻的技艺,成年后就不再为之了。

“篆刻”容易理解,然何谓“雕虫”?

“虫”,在这里指的是一种书体,即“虫书”,又称“鸟虫书”或“鸟虫篆”(先秦时期“鸟”也称为“羽虫”,指有翅膀的虫),亦如清代段玉裁《注》中写道:“鸟虫书,谓其或象鸟、或象虫,虫亦称羽虫也。”

鸟虫书,其字形与鸟形融为一体,又或是在字旁附加鸟形作装饰;其笔画故作蜿蜒盘曲状,有如虫类身体之弯曲。鸟虫书是先秦篆书的变体,为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吴、越、楚、蔡、宋等南方诸国的一种特殊的美术字体,代表着那个时代对文字的审美。

鸟虫体,在当时除了用于旗帜、兵器、符信外,更多出现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装饰,不少还在刻文的凹线内用金错嵌(错金工艺),更显高贵华丽。因为,“雕”除了指大型猛禽(鸟类)外,还包含琢刻义,故古人把书写或刻写鸟虫书体,称之为雕虫。再后来,古人约定俗成地把写书法喻为雕虫,而把写文章称之为雕龙。

然而,这种不易掌握的雕虫书体,怎么会沦落为“小技”呢?

“小技”是什么?技,从手、从支,手与支合起来表示一种维持生活或支撑家庭的手工活,其本义是赖以谋生的手艺。“小技”就是微不足道的手艺,又或是不足挂齿之技巧。虽然雕虫书体在春秋战国时代被南方诸国广泛使用,也曾列为秦书八体中的一种,但毕竟属装饰性的美术书体,实用性不强,后来,也就慢慢地被人们遗弃了,故自汉代以后甚少再现。

不过,我们时下还能偶尔在坊间或集市上,见到民间艺人用自制的竹笔或木笔书写一种所谓的鸟虫书法,至于这种色彩鲜艳、有如东北炕头上的大花被面的字体是否与先秦的雕虫书体有着渊源关系,笔者不得而知。

又因雕虫书体固定式的装饰性,与书法追求彰显个性的风格难以相合,故被后来的文人雅士,斥为俗套或匠气而不为之,孙过庭在《书谱》一书中,就将鸟虫书鄙薄为“巧涉丹青,功亏翰墨”的小技而已。

“技”之所以成为“小”,“雕虫小技”之所以被喻为微不足道的技能,其中还有一个历史和社会原因。手艺由人掌握,因此“技”的延伸义,也指从事一些行业或手工业的人,即工匠或匠人。

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以农为本,是当时的历史选择。在重农抑工商的政策下,我国古代匠人的社会地位低下,凡是与技有关的人和事,似乎都不被社会所重视,难登大雅之堂、难入富贵之列。

金文中的“百工”,是近乎奴隶的手工业劳动者。至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提出了“士、农、工、商”四民分业定居理论,客观上促成了后来封建社会中“士、农、工、商”的地位划分。唐宋时期,手工业者的地位有所提高。但到元代,政府又通过严格的“匠户”制度,对工匠进行种种限制和奴役。直至清代以后,实行了两千多年的匠户制度才被废除。

在古代中国,既然匠人处于社会底层,也谈不上什么政治地位,故其所从事的职业,也就不是一件可以炫耀的事了,别说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大夫相比,甚至还不能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农比量齐观,在“巧夺天工”、“鬼斧神工”、“能工巧匠”的赞誉背后,他们对文明社会的贡献,最终也免不了“雕虫小技”“奇技淫巧”之归宿,故也就有了“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之社会歧视,根深蒂固。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曾三颜四什么意思?曾三颜四典故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传统文化

    “曾三颜四,禹寸陶分”是清代文学家郑板桥写的一副对联。虽然只有短短八个字,但其中却蕴藏了四个典故故事。“曾三颜四”的意思是提醒人们要多反省修身,注意道德伦理;“禹寸陶分”则是鼓励人们要勤奋学习,有所追求。如果不了解这其中提到的典

  • “窜”,“逃”,“奔”这三个字有着什么区别?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逃亡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传统文化

    在《东汉列国志》这本著作的第14章有写着这么一段话:“卫国守城军士,闻王师已败,先自奔窜。”这句话中所说的“窜”有着奔逃的含义。而“窜”、“逃”、“奔”虽然是同一个意思,但是却有着

  •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中济公所想表达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传统文化

    《活佛济公》相信很多小伙伴们都看过了,除了被“鞋儿破,卖儿破,身上的袈裟破”反复洗脑之外,记忆最为深刻的就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了。一直以来,很多朋友都以为这句话是济公的洒脱、不羁,不受到世俗规矩约束的自我评价。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有人用

  • 古代的“三从四德”具体是指什么?父亲死了,母亲必须听儿子的吗?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传统文化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当中,女性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是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形势。女性往往只是被当做男性世界的附属品而存在着。儒家的士大夫们为了让女性成为自己心目中的贤妻形象,就要根据“内外有别”的原则制定了专门针对女性的行为道德规范,这个道德规范就是我们所说的“三从四德&

  • 欧洲中世纪的性戒律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在欧洲的历史当中,对于“非法”性行为的公共惩罚乃是常态。虽说在细微之处不无差异,不过在欧洲每个地区社会都会提倡性戒律的理想,并且惩罚自愿发生偷情行为的人群。而这正式基督教文化当中的核心特征,从中世纪早期开始,其重要性日益突显出来。《性的起源》一书试图将性的历史还原为一种重要的

  • 李商隐《南朝》中的徐妃是谁?只得徐妃半面妆的故事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传统文化

    “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这是李商隐《南朝》中的诗句。很多人都对徐妃,还有徐妃半面妆的故事感兴趣,那这里面提到的徐妃究竟是谁呢?其实徐妃就是梁元帝萧绎的妻子徐昭佩。徐昭佩在历史上是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因为她的经历实在非同寻常,而徐妃半面妆的故事也是大有来头。这次就为

  • 我国从什么时候开始制酒的?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中国的酒文化,这段历史已经拥有了上千年的时间了,据说我国早在周朝时期就已经熟练掌握了酒曲复式发酵法。掌握这项技术后就可以大量的进行酿造黄酒了。到了宋朝时期,人们又发明了蒸馏法,使得酒的酒精浓度更高,而白酒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逐渐盛行起来。事实上,不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对于酒是有着非常独特的情感的,

  • “犯太岁”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传统文化

    有一句老话:太岁当头坐,无喜恐有祸。讲的是到了自己的生肖本命年的时候,会遇到所谓的“岁冲”,也可以说是“犯太岁”,加上另外另个生肖会有“岁破”。也就是说每年会有3个生肖属相受到“太岁星”的冲克,必须要要在

  • 甪端怎么读?太和殿为什么会摆放甪端?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甪端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瑞兽,读音读作“lùduān”。甪端长相和麒麟相似,会四方语言,日行万里,不过甪端只会陪伴明君,专为帝王护驾。传说甪端是由秦始皇培育出来的神兽,秦始皇想看世上独一无二的物种,便命令下人培育出了这样一个集合各个动物为一体的兽王。在太和殿中就放有一对甪端

  • “江”与“河”的区别是什么?黄河为什么不叫“黄江”?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传统文化

    众所周知,长江与黄河都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河流,人的生存跟水是脱不开关系的,所以说长江与黄河的周边都拥有着非常古来的文明。不过很多人对于江与河的区别不是很理解,那么究竟“江”与“河”哪个范围会更大一些呢?黄河为什么不叫黄江?长江为什么不叫长河?这两个字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