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铁锁横江什么意思?铁锁横江典故出处介绍

铁锁横江什么意思?铁锁横江典故出处介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66 更新时间:2024/2/17 14:51:13

西晋灭吴算是迟早都要发生的事情,当时东吴还在长江专门布置了一到防线,想着晋军应该也不善于水战。但是被浚一举突破,吴军瞬间变成了溃败之势。这次要为大家讲的成语铁锁横江就和东吴被灭有关。铁锁横江这个成语可能比较冷门,所以大家还不太清楚是什么意思,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铁锁横江的意思还有背后的典故故事,当年东吴到底有没有办法抵挡住晋军的进攻,保住政权呢?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晋书王浚传》,时间是在西晋泰康元年(公元280年),主人公是西晋名将王浚。原如下:

太康元年正月,浚发自成都,率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攻吴丹杨,克之,擒其丹杨监盛纪。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先是,羊祜获吴间谍,具知情状。浚乃作大筏数十,亦方百余步,缚草为人,被甲持杖,令善水者以筏先行,筏遇铁锥,锥辄著筏去。又作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锁,然炬烧之,须臾,融液断绝,于是船无所碍。二月庚申,克吴西陵,获其镇南将军留宪、征南将军成据、宜都太守忠。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08年)正月,王浚从成都出兵,率领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东吴丹杨地区发动进攻,生擒东吴丹杨都督盛记。东吴军队在长江险滩要害之处以铁链横锁江面,又暗中做了很多数丈长的铁锥暗藏江中,防止晋军战船通过。

不过,在开战之前,羊祜已通过抓捕东吴的奸细得知了这一情况。王浚下令制作了几十个大木筏,每个长、宽均有百余步。大木筏上扎上很多草人,并为其穿戴整齐,扮作士兵模样,同时挑选出军中水性高强的士兵在大木筏上与草人同船先行。大木筏顺流而下,吴军暗藏江中的铁锥便会扎入木筏,木筏上的士兵再将铁锥取出,用木筏带走。

同时,王浚命士兵制作出很多长十余丈、粗几十围的巨型火把,在火把上灌入麻油,放在战船前,遇到铁索就点燃火把,将铁索烧断熔化。这个方法果然奏效,战船畅通无阻。到了二月初三,晋军攻克西陵,俘虏东吴镇南将军留宪、宜都太守虞忠。

本文要介绍的便是根据这一故事演变而成的一句成语,叫做“铁锁横江”,本意为用铁锁横江阻拦,但后来多比喻无论多险要的地方也不足恃,即使在险要之处设铁锁也会被攻破。唐代诗人刘禹锡《西山怀古》中的“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说的就是这个成语典故。

本文介绍的这则成语故事发生在三国历史中的最后一年,也就是西晋发动灭吴战争期间。为了防止晋军顺江而下,东吴采取了铁锁横江的策略,自以为万无一失。不过,令东吴没有想到的是,早在战争开始前几年,西晋名将羊祜已经弄清楚了铁锁横江的破解之法,王浚按照这一方法很快便突破了东吴的这一防御工事。此战过后,晋军顺流而下,仅仅数月时间便兵临金陵城下,东吴帝国宣告灭亡,三国这段历史也就此结束。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掩骼埋胔什么意思?掩骼埋胔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传统文化

    司马昭没想到钟会竟然会背叛自己,所以得知钟会叛变的消息也是非常恼怒,后来听到竟然还有人替他收尸更是火上浇油。不过这人却说出了一番颇有道理、仁义的话,彻底说服了司马昭,看来司马昭还是能听取谏言的。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掩骼埋胔”,便出自此处,钟会和邓艾都是司马懿的得意门生,但

  • 魑魅魍魉是什么?魑魅魍魉都是什么样子的?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传统文化

    很多人应该都听说过“魑魅魍魉”这个词,这几个词都不是常用字,或许拆开来,任何一个字拿出来,都有人不认识,但是合在一起,很多人都知道应该怎么读。这几个字都带有“鬼”,也能够比较容易地猜出意思,大致指的就是一些神话传说当中的鬼怪。不过,这些鬼怪你知道都长得

  • 言语饮食什么意思?言语饮食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传统文化

    东汉末年,董卓扶持汉献帝刘协上位,之后便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了朝中的实际掌权者。当时有很多人都计划除掉董卓,挽救汉室,曹操都曾暗杀董卓,只是失败了。当时有两位名士也计划暗杀董卓,但还没出手计划便提前泄露,导致被抓入狱。后来其中一人在狱中自杀,还有一人言语饮食反而活了下来。这就是为大家介绍的成语&ld

  • 诸葛诞以寿春叛,文帝奉魏帝出征全文翻译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诸葛诞以寿春叛,文帝奉魏帝出征”这句话的翻译,其实也还是挺有趣的,因为问的人很多了,但是有的人能翻译对,但是有的人却不能翻译对,所以其实还是比较混乱的,其实混乱的地方就是出现在时间轴上面了,因为有的人把三国历史搞到晋朝上面去了,但是其实并不是这样的,那么到底怎么翻译我们

  • 龟虽寿原文及翻译(含注音拼音)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龟虽寿》其实也还是很有意思的一首诗词了,其实如果不说他的作者是谁很多人还是会觉得这首诗词也就那样,但是如果告诉你这首诗词的作者是曹操的话你会发现其实这首诗词真的是超级厉害了,所以就成了经典了,最近不少的网友都说了,要《龟虽寿》的原文和翻译,下面就给大家来介绍介绍吧!龟虽寿原文龟虽寿作者/曹操神

  • 偃旗息鼓什么意思?偃旗息鼓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传统文化

    其实赵云虽然被称为常胜将军,而且还是五虎将之一,但他的真实军事能力一直备受质疑。主要是赵云从来没有像关羽那样,独自领兵打过胜仗,而且击杀的敌人多半是小卒,出名点的也没有。其实赵云算是一直被埋没的人才,他的忠心和刚正不阿的性格无人能够比拟,但刘备一只都是把赵云当做自己的贴身保镖用,所以他也没机会展示自

  • 中秋节吃什么?古人的中秋节美食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传统文化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很多人想必已经返回家中与家人团聚了,毕竟在这样一个到处都是“团圆”气息的节日里,人多才热闹。而说到团圆,中秋美食月饼自然就被赋予了这样的含义,但是中秋节却绝对不仅仅只有月饼这一种吃食,中秋节从唐朝开始发展至今,也有一千多年了,爱吃的古人绝对不会只分一个

  • 不省人事什么意思?不省人事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传统文化

    黄忠老当益壮,60岁加入刘备,还能屡获战功,实在令人敬佩。不过黄忠在演义和正史当中的结局并不一致,演义里,黄忠同刘备一起伐吴,最后战死在沙场之中。而正史里,黄忠是在夷陵之战之前就已经病逝了。“不省人事”这个成语的背景故事,就出自于黄忠。黄忠大器晚成,好在让后人知道了他的威名,

  • 古代的一斤为什么是十六两?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传统文化

    我们总说“半斤八两”,用来表示双方的实力相差无几,然而按照惯性思维,半斤是五两,与八两相差自然很多,怎么会差不多呢?实际上,在古代,一斤并非是十两,而是十六两,因此半斤八两就是一样的意思了。但是,为什么要将一斤定为十六两?这里面包含着怎样的智慧?还有我们使用的筷子,为什么要定

  • 月饼到底切不切开吃?南方人和北方人吃月饼有哪些差异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我们都知道,南北方人在饮食习惯上的确存在很多差异,但没想到吃月饼这个问题上竟也出现了分歧。一位南方的小伙伴说吃月饼要切开以后再吃,而北方朋友说现在都是小月饼还用切么,直接一口就没了。那吃月饼到底用不用切呢?感觉一般还是根据月饼的大小来决定的吧,小编作为南方人吃月饼也从来没切过,以前的月饼的确会送刀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