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达斡尔族“哈库麦”的起源是怎样的?

达斡尔族“哈库麦”的起源是怎样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639 更新时间:2024/2/4 13:51:35

说起达斡尔族,可能很多伙伴们都没有听说过,这也是中国古老少数民族的其中之一了。达斡尔族的人们在古时候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就来源于狩猎,那时候人们为了庆祝狩猎的成功,人们便会在享用食物的篝火边以舞蹈的形式进行庆祝。随的发展,慢慢的达斡尔人已经不需要依靠打猎来维持生计了,但是这种传统已经流传下来了,在达斡尔族文化里,乃至整个民族文化中,占据地位,而这就叫做“哈麦库”。

哪里有“哈麦库”,哪里就有达斡尔族,这是人们的共识。“哈库麦”又称“鲁日格勒”,即歌与舞交织在一起的娱乐形式。它具有达斡尔族独特的韵律及格。本文就其起源、发展及其走谈些意见,众家交流,以利于达斡尔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哈库麦”的起源——打猎说

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活,会产生一定的社会文化形态。“哈库麦”的产生是和达斡尔先民古时的生产生活分不开。达斡尔族的祖先为了生存采取集体狩猎的生产方式。一进到二十世纪初,在一些达斡尔族聚居的地方,集体狩猎作为血缘集的传统习俗被保留下来。

集体围猎以哈拉为单位,围猎者把预定的猎场包围后,逐步缩小包围圈,最后射杀被围困的动物。严酷的环境,生产技术的落后,至使达斡尔人必须结成一个个狩猎群体。由于胜利成果来之不易,又是靠群体力量而获得的,所以在饱享一顿餐的篝火旁,模仿围猎的队形。

人们先成圆圈由远至近,作手持武器状,模拟野兽的各种形态动作:站、望、跑、跳等或嬉戏追逐打闹的情景。边跳边模仿野兽的各种叫声。“嘿、嘿”的逐渐地缩小圆圈,待近圆心时,节奏加快。见野兽即以持毙,然后欢呼跳跃,唱起原始民歌以示庆祝。这就是“哈库麦”起源于狩猎经济生活之说。也就是“打猎说”。

“哈库麦”的起源——捉乌鸡说

还有一种是“捉乌鸡”说。早年,每逢农历五月,在江套塌头墩子中间,草原的乌鸡交配时鸡追逐母鸡跑,并发出“咯咕,咯咕”的欢呼声。达斡尔猎人身披用乌拉草做成的蓑衣,蹲在塌头墩子上,远看就像一堆草,迷惑追逐的乌鸡。待乌鸡从猎人蹲着的塌头墩子下边穿过时,猎人伸手便将其抓住装进袋里,一天所获甚丰。

晚上架起篝火,全家或屯子里的大人小孩都来分享这胜利果实时,酒足肉饱之后,男猎人就模仿乌鸡追逐的情景,两手后伸做鸡扎撒膀子状,弯腰探头,前拖步急进,并模仿乌鸡“嘎、嘎”叫声,众人围成圆圈追赶,后分成两人一对,急斗对舞,左蹦右跳,前追后退绕弯追逐,赶上去追打甚是热闹,宛如猎人捉乌鸡的场面再现。

无论是“打猎说”,还是“捉乌鸡说”,均是反映在达斡尔族先民们的狩猎生活环境中的生产活动。“哈库麦”起源于狩猎歌舞是无疑的。狩猎歌舞不仅是达斡尔族,也是全国各少数民族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这明它是许多民族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沉淀了民族、社会、经济生活和产生方式的印记,也是民族历史衍变的文化见证。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羌族民间戏剧释比戏是怎样的?有着什么特色?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传统文化

    我国是一个拥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家,在我国古代人的娱乐项目当中,戏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戏曲是供人们逢年过节或家有喜事的时候欣赏的一种娱乐节目,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各地的文化差异下,所以形成很多不一样的戏曲文化。但是羌族民间的释比戏却是一种与祭祀活动有关的戏曲。那么现在小编就带着小伙伴们一起来了

  • 魂飞魄散什么意思?魂飞魄散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传统文化

    赤壁之战,庞统向曹操献上计谋,让他把战船用铁链绑在一起,这样能让船面更加稳固。曹操以为庞统是为他好,而且自己的士兵的确不擅长水战,于是就招办了。谁知这是庞统的连环计之一,让曹操把船都绑在一起,为日后的火攻最好准备。不过这个故事只是在演义中杜撰出来的,正史上并没有发生过。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ldq

  • 锡伯族服饰文化是怎样的?有着什么特色?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传统文化

    民族服饰是每一个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更是越来越追求服饰的外观美以及舒适度了。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的锡伯族,他们从古代开始就是主要以兽皮为制作服饰的主要材料,他们使用兽皮制成一件件的衣服,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化。那么现在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吧。服饰作为人类生活的重

  • 二月春社是什么?仫佬族的传统节日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传统文化

    在中国的历史上,每一个民族都是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节日的,我国少数民族仫佬族也不会例外,也是有着许多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都是从很久以前传承下来的一种风俗。其中二月春社就是一种祭拜灶王的集体仪式。在仫佬族的眼中,只有祭拜了灶王来年才能五谷丰登。那么现在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吧。二月社也叫&ldquo

  • 蒙古族骨头文化是怎样的?有着怎样的风采?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传统文化

    说起蒙古族,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了,非常著名的游牧民族。在蒙古人的文化里,对吃肉是非常有讲究的,不是每一部位都能随便给人吃的,有的部位是要到一定的年龄才能够吃的。而伴随着骨头文化流传的还有着一些有趣的故事,如果在啃骨头的时候,穿插一点这样的故事,是不是能增加些趣味呢?现在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吧。

  • 苗族巫文化是怎样的?有着什么特色?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传统文化

    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一种非常惧怕未知的一种生物,当人们无法对未知的恐惧作出合理的解释时,慢慢的就会演变成为了神鬼的说法,同时也是人们对于生死的畏惧和崇拜。那么就有些人自称能控制,知晓神鬼之力,宣传自己拥有巫力迎合了人们的需要,这就是巫文化初倪。而苗族文化里“巫”与之息息相关。现

  • 成语礼崩乐坏是指什么?有着怎样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传统文化

    从古至今,世界上的每个国家或是每一个地区的文化与发展都是需要保存和延续的,如果出现过一定的断接时间,那么可能会对后世的影响以及研究探索带来许多的问题以及造成不可预知的后果!中国的礼乐文化起源于上古时代。礼,源自祭奠天神特定的行为准则;乐,源自上古人们内心情感的表达。为何会出现礼崩乐坏这种我们现在常常

  • 成语"遗簪坠屦"的意思是什么?典故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传统文化

    遗簪坠屦这个成语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一个成语,指掉落的簪和鞋子,比喻旧物。后指不忘旧友叫“不弃遗簪坠屦”。出自《北史·韦夐传》:“昔人不弃遗簪坠屦者,恶与之同出,不与同归。吾之操行虽有不逮前烈,然舍旧录新,亦非吾志也。”那么关于这个成语的典故具

  • 官渡之战后袁绍依然手握数万兵力,为何还是会败给曹操?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传统文化

    官渡之战,袁绍有十一万兵力,曹操只有两万兵力左右,曹操却能以少胜多,最终战胜了强大的袁绍。不过此役袁绍虽然损失了七、八万人,但他剩余的兵力依然在曹操之上,因为曹操也损失了将近万人,那为何袁绍最后还会被曹操所灭呢?这也跟袁绍回到冀州后的策略和遭遇有关,袁绍可谓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但人和出现的问题将他彻底

  • 犬马之劳什么意思?犬马之劳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传统文化

    《三国演义》中,汉献帝曾下衣带诏,希望董承能够联络朝中大臣,一起铲除曹操,其中还包括刘备。但是计划最后以失败告终,董承等人被杀,而刘备则是逃过一劫。不过这件事在正史上,并无明确记载,所以不知道真假。不过当时汉献帝肯定是想除掉曹操,但苦于一直没有机会和能力。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犬马之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