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怒族的风情与民俗有哪些?都是怎样的?

怒族的风情与民俗有哪些?都是怎样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528 更新时间:2024/2/4 13:51:38

从贵至今,在世界上的任一个角落,任何一个民族,之间的民族特色都有着很大的差别,不仅是在传承的物质化上,就是在非物质文化上也是有着很大差别的。而且每一个民族的传统民俗更是让人体验不一样的感受。那么今天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下怒族的风情与民俗吧。

服饰

怒族男女服饰多为麻布质地,妇女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到踝的麻布袍,在衣服前后摆的接口处,缀一块红色的镶边布。年轻少女喜欢在麻布袍的外面加一条围裙,并在衣服边上绣上各色花边。男子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及膝的麻布袍,腰间系一根布带或绳子,腰以上的前襟往上收,便于装东西。

怒族男女都注意装饰,妇女用珊瑚、玛瑙、料珠、贝壳、银币等穿成漂亮的头饰胸饰,在头上和胸前。耳上戴珊瑚一类的耳环,喜欢用青布或花头巾包头。男子蓄长发,用青色布包头,裹麻布绑腿,喜欢腰佩砍刀,肩挎弩弓和箭包。

民歌与舞蹈

唱歌对调也是怒族人民生活中最受欢迎的一种民间社会活动,它既是怒族人民心声的自然流露,也是思想情感的直接再现。每逢过节、耕种、打猎、盖房,以及欢庆丰收、举行婚礼,都要以唱歌对调尽兴抒发和尽情欢乐。其中,较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作品是:《火塘边坐唱》、《祭猎神调》、《婚礼歌》、《若登调》和《祭祀歌》等。

怒族的舞蹈,因各地居住环境的不同,先祖来源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风貌;怒族的舞蹈,又因其历史、社会、自然、宗教等方面的原因,仍保留着较多的古文化特征。

福贡县怒族,长期与明代以来大量进入怒江流域的傈僳族杂居,历史上也曾与傣族共居,因此,舞蹈文化与傈僳族和傣族有相仿之处,舞蹈的表现形式及伴奏乐器多与傈僳族相同,动作韵律则明显可见傣族舞蹈重拍屈的印迹。

怒族的歌舞活动要数“鲜花节”时最为盛大。“鲜花节”又叫“仙女节”,是怒族母系氏族尊崇女性的古老遗风。阿茸姑娘受害的这天正值农历三月十五,每年的这一天,仙女洞旁的山坡上鲜花盛开,怒江两岸三山九乡的怒族男女老少便云集山坡,采摘鲜花祭奠仙女。在这里人们要尽情歌舞三天三夜,欢跳优美的达比亚舞,粗犷的嘎,奔放的库噜羌,而每次的歌舞活动都以库噜羌掀起高潮。

传统节日

相传怒族以前每隔三年才过一个年,后来因受其他民族的影响改为一年过一次,时间有元旦及春节前后两种之分。年前,要准备好烧柴、杀猪、煮酒、舂粑粑、打扫卫生。过年的第一天晚上,要请长者吃饭。新年第一天的凌晨要打祖先水,第一碗饭要让狗吃。初一至初三不串门。春节期间,老人在火塘边饮酒唱歌,青年人则射弩、摔跤、打秋千、弹琴跳舞。

柔若人的节日有春节、火把节、七月十四、新米节、祭山林节等。祭山林一般在正月初四五举行。此项活动只限于男性参加,牺牲为黑羊。此外,柔若人的贺新房也很有特点。当木楞房的四壁还没有开设门窗时,主人要杀只鸡,请巫师祭新房,后用斧头在木楞房的一壁砍出个洞,装上门。当天,村里人都主动带着鸡、酒、肉前来祝贺,饮酒,欢歌跳舞,通宵达旦。碧江怒族在农历腊月二十九要祭谷神,三十则要祭雨神。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至十七日,正当杜鹃花盛开的时侯,怒族人便要为“仙女”过节,此节又称“鲜花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地区民间传统节日。

据传说,在很早以前,怒家山寨滴水如油,田园荒芜,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当时一位美丽、聪明且力大无比的怒族姑娘阿茸,用手臂劈开悬崖,凿通了一个山洞,为怒族人民引来了清清的泉水,使干裂的土地得到了浇灌,从此荒山变成了绿洲。怒族人民称阿茸为“仙女”,鲜花节就是为了纪念她而举行的民俗活动。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这天,怒族群众以自然村为单位,选择一至三个钟乳石的石灰岩洞为仙女洞(或称经洞),各家各户都去那里祭祀。去祭祀的人们扎好一束束杜鹃花,带上牲礼、酒器;每户还用三到五包玉米立于洞口,并把各种洗干净的粮食堆成圆堆,摆上祭品,烧起松烟,由主祭人念祝辞,打鼓念经,大家叩头献贡。

台前和台两侧,有身披暗红袈裟、手持法器诵经的喇嘛和操弄唢呐、吊鼓的吹鼓手。在喇嘛左侧的四方形烧香台上插有松枝、鲜花、玉米和各色彩旗。那松枝寓意吉祥如意、万古长青;鲜花是敬献给“仙女”;玉米表示五谷丰登,年年有

在悠扬的唢呐声中,鼓镲高奏,祭祀活动达到高潮。然后,人群开始“仙女洞”移动。身着盛装的姑娘们手捧刚采摘的鲜花,带着祭品,来到“仙女洞”取“仙女”的“乳汁”,以祈求仙女的福佑。民间传说,从钏乳石上滴下来的水就是仙女阿茸的乳汁。

回家后,各家都设宴饮酒,歌舞娱乐,年轻人还身着盛装,到宽阔的场地上比赛射箭。晚间,青年男女还要围着篝火对歌、跳舞,彻夜不息。

现在过仙女节,已赋予新的内容。政府还拨出专款,帮助和组织怒族人民过好节日。同时举办物资交流会,组织电影晚会和文艺节目演出,并进行划船和射箭比赛等体育活动。其他民族的干部和群众,也都踊跃参加和祝贺。这样,怒族人民今天的“仙女节”已成为一个民族团结友好、互相交流和学习的盛会。

婚俗

怒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怒族一般在20岁以上才提亲,看重哪家的姑娘后,由能说会道者上门提亲。得到女方父母的允许,商定彩礼后,即不得反悔。聘礼一般多为黄牛,多则2头,少则1头。

婚期不择日期,不忌年月,男方备好酒肉,女方父母邀请亲戚朋友,背100-200个糯米粑粑送亲即可,男家要招待女方亲友用饭。婚礼一般为一天一夜,回到女方父母家。男方要杀一头猪,带一瓶酒和许多糯米粑粑,以孝敬父母。在女方家期间,新郎要砍柴,修房和做家务。一个星期后新郎才与女方开始共同生活。怒族婚姻中还有转房习俗和“讨男子”习俗。

饮食习俗

怒族习惯于日食两餐。其主食绝大部分以玉米为主。玉米的食用方法从爆米花逐渐发展为煮焖成咕嘟饭(类似玉米面稠糊)、包谷稀饭,做成包谷粑粑,石板粑粑最有特色。制作时,选用当地特有的一种石片(约1厘米厚)打制光滑,当石板锅。烧热后塌入面糊烙熟,烙好的石板粑松软香酥,别具风味。少数信奉喇嘛教的怒族也吃酥油糌粑。见的蔬菜有青菜、白菜、萝卜、瓜豆、辣椒等。

每年五、六月还需到山林中采集野菜。常采的有竹笋、野百合、各种块根类及蕨类植物,以及做调味用的姜、葱、花椒等。含淀粉为主的植物当粮或制成粉做粑粑而食。不论鱼或猎物均喜烘烤炙熟或清炖而食。怒族食用狗肉者不普遍,儿童还要禁食熊、虎、豺肉,禁食鸡爪、鸡血,妇女在40岁前不吃心肺。

喜食漆油,常用漆油焖鸡、烤羊肉,善于酿酒。怒族的酒主要有“咕嘟酒”、“浊酒”和高梁酒等。以贡山怒族的咕嘟酒最有特色。吃时先用笊篱过滤,再兑上一点开水或开水,加一点蜂蜜或甜味剂,稍加酝酿,即可饮用。这种酒香甜醇厚,是怒族酒中的上品,既可解渴,又有滋补健身之功效。

怒族地区不产糖,但自古就有以蜜代糖的习惯。怒族饮茶是仿制藏族的酥油茶而制作的漆油茶。由于怒族地区不产牦牛,没有酥油,就以漆籽榨油,然后加茶、盐、核桃仁等原料经搅制乳化即成漆油茶。常可作为产妇或体弱者食用的补品。

每到腊月末,家家都要清扫庭院,除净火塘中的余灰,并用松枝装饰门面,地上及炊具餐具、各种器皿铺上一层绿松(松树叶),象征去旧迎新。除夕之夜,家家要吃团圆饭。初一凌晨,年轻的小伙子要抢先去井里打吉祥水,并给长辈拜年请安,长辈要拿出酒、油茶、麻花等进行招待。烧好的第一顿饭要先给牛和狗分出一份面饼和肉牛不吃荤,主人要用手掰开牛的双唇灌进去。

过年期间,杀猪宰羊,要相互送礼,邀乡里亲朋好友,共同聚餐,酒菜丰盛,情趣盎然。除过年外,还过鲜花节(农历三月十五)、祭谷神节(农历十二月二十九)和祭山林节。节日期间,除必备酒外,还备有一些应时食品。如在祭谷神节时要将所有的饭、剁碎的肉在簸箕内拌匀,一起用手抓着吃。婚筵是所有礼仪中宴请规模最大的筵席。

婚前新郎要推带猪肉、米等物去岳父家帮助砍柴和耕地,然后才能举行婚筵,婚筵时不但酒肉要丰盛,场地也要布置一新。届时新郎、新娘要同喝祝婚酒,尔后姑娘们要向他们抛洒面粉,表示吉祥如意。

怒族热情好客,客人来访时,全寨都要献出最好的野味。只要客人进屋,主妇将以最快的速度为客人烹制佳肴,并同时送上两块石块粑粑,中间得夹一块煎鸡蛋或烤猪肉。两块粑象征夫妻二人,中间夹鸡蛋或肉象征有兴旺的后代,最后主人还要与客人共同饮“同心酒”。

宗教信仰

怒族主要信奉原始宗,认为万物有灵,凡举风、雨、日、月、星、辰、山、林、树、石等都是崇拜的对象。怒族自然崇拜有鬼灵和神灵两类。福贡一带信奉的鬼灵是氏族鬼灵、自然鬼灵、灾疾鬼灵等三十余种;贡山怒族信奉的鬼灵有山鬼、水鬼、路鬼等十余种神灵则有山神、树神、猎神、水神、庄稼神等十余种。怒族自然崇拜的祭祀仪式主要被称为由“尼玛”或“尼玛认”的祭司即巫师完成,他们是怒族社会中很有知识的人。

与藏族相邻的贡山北部的怒族,由于受红教喇嘛寺的影响,许多人信奉喇嘛教。十九世纪后期,帝国主义把天主教、基督教传人怒江地区后,也有改信天主教和基督教的。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达斡尔族“哈库麦”的起源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传统文化

    说起达斡尔族,可能很多小伙伴们都没有听说过,这也是中国古老少数民族的其中之一了。达斡尔族的人们在古时候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就来源于狩猎,那时候人们为了庆祝狩猎的成功,人们便会在享用食物的篝火边以舞蹈的形式进行庆祝。随着文化的发展,慢慢的达斡尔人已经不需要依靠打猎来维持生计了,但是这种传统已经流传下来了,

  • 羌族民间戏剧释比戏是怎样的?有着什么特色?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传统文化

    我国是一个拥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家,在我国古代人的娱乐项目当中,戏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戏曲是供人们逢年过节或家有喜事的时候欣赏的一种娱乐节目,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各地的文化差异下,所以形成很多不一样的戏曲文化。但是羌族民间的释比戏却是一种与祭祀活动有关的戏曲。那么现在小编就带着小伙伴们一起来了

  • 魂飞魄散什么意思?魂飞魄散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传统文化

    赤壁之战,庞统向曹操献上计谋,让他把战船用铁链绑在一起,这样能让船面更加稳固。曹操以为庞统是为他好,而且自己的士兵的确不擅长水战,于是就招办了。谁知这是庞统的连环计之一,让曹操把船都绑在一起,为日后的火攻最好准备。不过这个故事只是在演义中杜撰出来的,正史上并没有发生过。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ldq

  • 锡伯族服饰文化是怎样的?有着什么特色?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传统文化

    民族服饰是每一个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更是越来越追求服饰的外观美以及舒适度了。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的锡伯族,他们从古代开始就是主要以兽皮为制作服饰的主要材料,他们使用兽皮制成一件件的衣服,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化。那么现在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吧。服饰作为人类生活的重

  • 二月春社是什么?仫佬族的传统节日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传统文化

    在中国的历史上,每一个民族都是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节日的,我国少数民族仫佬族也不会例外,也是有着许多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都是从很久以前传承下来的一种风俗。其中二月春社就是一种祭拜灶王的集体仪式。在仫佬族的眼中,只有祭拜了灶王来年才能五谷丰登。那么现在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吧。二月社也叫&ldquo

  • 蒙古族骨头文化是怎样的?有着怎样的风采?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传统文化

    说起蒙古族,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了,非常著名的游牧民族。在蒙古人的文化里,对吃肉是非常有讲究的,不是每一部位都能随便给人吃的,有的部位是要到一定的年龄才能够吃的。而伴随着骨头文化流传的还有着一些有趣的故事,如果在啃骨头的时候,穿插一点这样的故事,是不是能增加些趣味呢?现在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吧。

  • 苗族巫文化是怎样的?有着什么特色?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传统文化

    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一种非常惧怕未知的一种生物,当人们无法对未知的恐惧作出合理的解释时,慢慢的就会演变成为了神鬼的说法,同时也是人们对于生死的畏惧和崇拜。那么就有些人自称能控制,知晓神鬼之力,宣传自己拥有巫力迎合了人们的需要,这就是巫文化初倪。而苗族文化里“巫”与之息息相关。现

  • 成语礼崩乐坏是指什么?有着怎样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传统文化

    从古至今,世界上的每个国家或是每一个地区的文化与发展都是需要保存和延续的,如果出现过一定的断接时间,那么可能会对后世的影响以及研究探索带来许多的问题以及造成不可预知的后果!中国的礼乐文化起源于上古时代。礼,源自祭奠天神特定的行为准则;乐,源自上古人们内心情感的表达。为何会出现礼崩乐坏这种我们现在常常

  • 成语"遗簪坠屦"的意思是什么?典故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传统文化

    遗簪坠屦这个成语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一个成语,指掉落的簪和鞋子,比喻旧物。后指不忘旧友叫“不弃遗簪坠屦”。出自《北史·韦夐传》:“昔人不弃遗簪坠屦者,恶与之同出,不与同归。吾之操行虽有不逮前烈,然舍旧录新,亦非吾志也。”那么关于这个成语的典故具

  • 官渡之战后袁绍依然手握数万兵力,为何还是会败给曹操?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传统文化

    官渡之战,袁绍有十一万兵力,曹操只有两万兵力左右,曹操却能以少胜多,最终战胜了强大的袁绍。不过此役袁绍虽然损失了七、八万人,但他剩余的兵力依然在曹操之上,因为曹操也损失了将近万人,那为何袁绍最后还会被曹操所灭呢?这也跟袁绍回到冀州后的策略和遭遇有关,袁绍可谓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但人和出现的问题将他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