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古代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开国元年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一部优秀的历史和文学作品,在中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作者司马迁也因此受到后人的关注。
但是,说到西汉这位伟大的历史学家的出生地,很多人都皱眉头。因为,对于司马迁的出生地,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陕西韩城,一种是山西河津。这两个论点的焦点和依据,是司马迁自己写的《太史公序》中的一句话,“迁龙门,耕河山之孙”。因为古代对地理范围的划分和位置的表述与现在不同,而“龙门”是黄河上的一个峡谷,是其东西两侧的韩城、河津两县共有的,所以才有了这两种不同的看法。
持有陕西韩城论的人提出如下理由:第一,唐人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指出,龙门山在夏阳县,所以汉代司马迁是夏阳县人,唐代夏阳县改为韩城县。另外,《汉书·地理》也指出龙门山在夏阳。从司马迁的《太史公序》可以推断出司马迁是夏阳人。文章中司马迁对其祖先的流散做了详细的介绍,即司马代主周史。在周惠王和周襄王时期,司马氏离开周朝去了晋国。此后,司马氏家族散居于魏、赵、秦。少梁的司马家就是司马错,他的孙子司马乐曾经和秦军将领打过仗。此时,邵良已改名夏阳。司马乐的孙子取名常,司马常生而无泽。没有了泽,他开心了,聊的开心了,聊的感动了。据此可以判断司马迁的籍贯是夏阳。
另外,现在居住在韩城鬼城徐村的冯、童,都自称是司马迁的后代,但为什么是司马氏的后代而不是边氏?据冯、童说,他们的祖先原来姓司马。因为司马迁被囚禁,后人觉得丢脸,改姓避祸。有人在“司”字左边加一竖,改为“通”姓;还有人在“马”字左边加了两点,改成了“丰”。此外,他们还引用了两个证据。一个是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立的石碑,上面写着:“司马从古...改姓童、冯二……”此外,陕西韩城雉城镇还有一座司马迁庙。
而陕西韩城说却遭到了持有山西河津说的人的质疑。他们认为唐代张守节“龙门山在夏阳”的说法不全面,因为龙门山占地很大。夏阳县虽然也有一部分龙门山,但是很大一部分山在山西省河津县。所以拿这个当证据很牵强。
山西持有河津说的人,至今仍认为冯、童氏说牵强附会,不能作为依据。因为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改姓”就很重视,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改姓的。如果真如冯、童所说,司马迁下狱,后人改姓避祸。那么,为什么改姓的司马迁后代,在为司马迁背黑锅,歌颂他不屈不挠的精神时,没有以司马迁为荣,迅速改姓呢?要知道,在中国古代,改姓是对祖先的不尊重。
至于治川镇司马迁庙,持有山西河津论的人也给出了自己的说辞。他们认为把为某人建庙的地方作为某人的出生地是很牵强的。为他建庙,表达对一个名人的敬仰,是非常正常的。如果全国各地都有很多一个人的寺庙,那么我们能说那么多地方都是这个名人的出生地吗?更何况芝川镇的司马迁祠是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修建的,比司马迁生活的时间晚了1000年左右。如果是以此为依据,那不是很有说服力吗?
后来持山西河津说的人也提出了自己的依据。第一,龙门自古就有山西河津县的记载,从孔安国《尚书·列传》中可以得知:“龙门山在河东西界。”地理上,河津在河东。其次,河津从大禹凿龙门开始就叫龙门了。证据是,从北魏到北宋,河津有建“龙门郡”的历史,曾在此建立“龙门郡”。第三,据说明代嘉庆版的《龙门志》和清代光绪版的《河津志》的地方地图上都标有“司马迁故里”。第四,司马迁死后葬于河津,《太史公序》有云:“迁龙门,其坟遗址在。”这说明司马迁的出生地是他的埋葬地,是河津县。第五,山西省河津县有一个新丰村,全村1500多人,有20多个司马氏家族,100多人,都自称是司马迁的后代。
这两种说法似乎都有理有据,正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看来这个考古悬案还需要考古界和史学界的进一步发现和讨论,希望真相尽快公之于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