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了秦始皇的几次求仙活动。最早的时间是在始皇帝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齐人徐氏写海中有三座神山,蓬莱、方丈、瀛洲,神仙居住,求始皇帝载少男少女一程。这一寻仙活动是徐氏要求的,而不是秦始皇下令的。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主动派盛等人到东海找仙门和两位神仙,并明确记载是为了“求仙药”。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鲁胜告诉秦始皇,要想成为水火不侵的“真人”,就不能让外界知道他的行踪,以此获得......的药长生。秦始皇听从了卢生的建议,自称“真人”,将咸阳周边的所有寺庙用多路连接起来,完全隐藏了自己的行踪,可谓言听计从。
37年前(前210年),距离徐世第一次提出下海求仙,已经过去了将近十年。炼金术士一无所获,花费巨大。为了躲避秦始皇的惩罚,他们谎称找到了蓬莱仙药,却被大鱼挡住,拿不到。始皇帝下令善于捕鱼的人到海里抓大鱼,甚至亲自出海。此外,《史记·衡山列传》还记载,徐福谎称曾在海中见过大神,但因薄礼不准服药延寿,于是向秦始皇索要男女三千,各种工粮,从此不归大海。
文献记载,秦始皇的求仙活动都是在统一后进行的。起初徐石等人提出要找神仙,始皇帝同意了,也没有明确提到要找神药。这可以看作是战国后期东部沿海国家求仙传统的延续。战国时期,沿海国家就已经有求仙活动。"魏紫、宣威和赵岩派人下海寻找蓬莱、方丈和瀛洲。住在这三座圣山的人都在渤海,所以离人不远……”。
秦始皇随后的下海寻仙,都明确表示目的是寻找长生不老药。始皇帝也同意了这些炼金术士提出的所有要求。卢生和侯生逃走后,秦始皇仍然听从方士的话,亲自下海。可以说,越到了始皇帝在位后期,他对仙药越是痴迷。秦始皇一方面多次听信术士的话,派他们到东方蓬莱寻找长生不老的药,另一方面又花费国家巨大的财力和人力修建自己的陵墓。这两个方面是相当矛盾的。
其中一个原因,我们认为是始皇帝对魔术师笔下的“蓬莱仙岛”“真人”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但毕竟术士们描述的是东方蓬莱系的仙界,与上周秦更熟悉的传统意义上的西方昆仑系的仙界有着天壤之别。秦始皇对这些怪神仙还是有点怀疑的,所以另一方面也没有停止骊山花园的建设,而是同时向两个方向进行。
秦始皇是如此渴望让......的药长生不老,以至于不惜花大价钱,动用军队,并且愿意放弃自称的“我”。唯一能解释这种现象的,就是秦始皇自己的生死观变了。他不再把“死”当作一个小小的转折点,而是当作一个段落的结束,甚至是自己时代的终结。
战国中后期到西汉,是中国文明大变革的时期。世界观从先秦时期的“四方中心”发展到汉文明时期的“阴阳五行相生”转变。秦始皇生活的时期正处于这种变化之中。显然,这个转变过程还没有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