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死亡并不意味着一切的终结。只是一个特殊的节点,人死后依然以另一种形式存在。能够像陵墓一样在私人空房间里设置帝国疆域,在墓地里刻画帝国行政体系,说明至少在修建陵墓的时候,秦始皇并没有把死亡当成目的,他想在地宫里继续思考宇宙和帝国的治理。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必要对“死”的过程产生恐惧或其他心理。那么,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为什么史书中会有秦始皇怕死的记载,以及他一再要求长生不老,求医学的记载呢?
自春秋中期以来,秦文化表现出与东方六国不同的价值取向。当东方还停留在的格局时,秦文化已经开始呈现出务实的强国战略倾向。随着时代的发展,秦文化中自立自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以世系确立人的社会地位的变革得到了更广泛的支持和拥护,统一的步伐也越来越坚定。东西方文化的格局深刻影响着统一的进程和统一后帝国的构建。
秦始皇自做秦王以来,先后经历了荆轲刺秦、高见立刺秦、张在沙铁椎用狼撞车、去兰池被抢等针对自己的暗杀事件。一次又一次的苦恼不断刺激着他的神经,他因为处理帝国疆域内的各种复杂事务而疲惫不堪,高度紧张。
秦始皇很清楚,虽然在军事上征服了东方六国,但家乡人的身份认同,尤其是与北方文化大相径庭的楚文化区,始终困扰着秦始皇。“楚虽三户,秦必亡。”就连年轻的项也借用了“一个可以代替另一个”的话。他的四下东游,很大程度上源于东方文化影响下六国居民的防范。
在秦始皇后期,出现了很多造谣惑众的奇葩事件。当然,我们知道这些谣言的来源。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燕人卢生得书《亡秦胡烨》;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陨星坠落在火星停留在安塔瑞斯和董军,皇帝死了分了地,池塘下沉,也许是因为一次次与死亡擦肩而过的经历和所谓的“天命”异象,再加上自己逐渐衰老,秦始皇打算寻找长生不老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时,生、齐白石等人出现,说东海圣山有神仙居住,有长生不老药。他们把东方的仙界介绍给始皇帝,正好迎合了秦始皇的想法。从此,秦始皇开始一次又一次的求仙。
战国中后期,神仙思想在社会上盛行,各种神仙学说大行其道,尤其是在赵岩地区。受此影响,秦始皇开始追求一个超脱世俗,“行走于天地之间”的“真人”,以表达长生不老的愿望。这个想法的前提是秦始皇大概意识到了死亡不是一个转折点,而是彻底的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