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封建帝王建立后。后宫制度和储君制度是相互矛盾的,是后宫制度乃至帝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战国时期,秦孝公(第四世纪)之后,秦国将皇太后和王子的设立制度化。后来,各种国家制度日臻完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全面建立各种制度,明确规定皇帝的妻子是皇后,皇帝的母亲是皇太后。而秦始皇本人一生没有皇后,是后立制形成以来唯一没有皇后的皇帝,以至于秦始皇陵没有皇后墓,成为一个难以解开的历史谜团。
秦始皇从十三岁登基到二十二岁,中间有九年,也是古代男人想嫁人的时候。登基三年,有资格当皇后,但当了九年就不是皇后了。二十二岁到三十九岁的十七年,是他掌权统一六国的时候。他虽然忙于国事,却不需要费心在后方设置。秦始皇从39岁到50岁,大部分时间都在游弋的道路上,但建立后没多久就成了“母仪”。秦朝虽然短暂,但秦始皇有充足的时间建立皇后。这并不是说他没有时间建立一个女王。其实他不想,不是他妈不操心,也不是他的大臣们不尽责。
秦始皇在位37年,没有立皇后,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但究竟是什么决定性的原因让他坚持不立皇后,史料中没有记载。今天只能靠当时的一点点资料和想象去猜测。总结起来,大概有四个影响促使秦始皇没有立皇后。
四个原因促使秦始皇不立后。
第一,最有可能也是影响最大的,是他母亲的行为给他带来巨大心理创伤和扭曲的时候。历史上,秦始皇的母亲赵霁行为不端。首先,她是投机商吕不韦的妾。怀孕两个月后(大多数人认为她怀的是后来的秦始皇),她被献给了秦国的孙子楚。子楚继承王位后,她被称为庄襄王。庄襄王死后,作为太后,她仍时常与吕不韦重温旧情。后来她和苗苗有染,生了两个儿子。母亲的不轨行为让秦始皇又气又羞,压抑了他的心理,也让他的性格变得异常复杂。
母亲带来的心理阴影一直伴随着秦始皇,他对母亲的怨恨发展并泛化为对所有女性的仇恨,导致了他后来在婚姻中的偏执。用今天的话说,秦始皇已经陷入了病态,需要心理健康咨询。所以母亲的行为造成的心理伤害和扭曲是秦始皇一直没有立皇后的重要因素。
第二,秦始皇是第一个基本统一中国的皇帝。不言而喻,他是站在后人的立场上肯定和赞赏自己的历史功绩的。秦始皇当时也很自命不凡,认为自己的功绩超过了古代圣贤——三皇五帝。对皇后的要求自然是非常高的,高到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于是左顾右盼,后宫里没有一个人能达到他的标准。
再次,由于生活经历和周围环境的影响,秦始皇从小养成了刻薄多疑的性格。一方面,他非常热情。他连年征战,横扫六国,平定四方,建立了统一的帝国。另一方面,他可能担心有个皇后会限制他,妨碍他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试想一个人,对家庭不满,把全部精力转移到政治理想上。理想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为了实现理想而牺牲一些个人习俗的不情愿是什么?
第四,众所周知,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对炼丹、炼丹情有独钟。秦始皇四次访问六国故地,其中三次与徐福等方士会面,寻求长生不老之药。还派徐福带领三千童男童女到东海圣山求医。这种对长生不老梦的浓厚兴趣和勤奋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对其他事物的兴趣,结果之一就是后立大事被遗忘了。
秦始皇没有立皇后,却省去了大量沉迷后宫的时间和麻烦。他每天都很忙,白天审理案件,晚上批阅公文,给自己定了一个工作量:每天必须批完一石公文才能休息。秦始皇除了埋头工作转移注意力之外,还修建宫殿、亭台楼阁,经常开车四处游览六国旧地。否则就是虐世,“焚书坑儒”,衣冠不整。
& gt& gt& gt更多秦始皇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