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时期(202-8年前),以首都长安(今Xi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达中亚、西亚,连接地中海各国。它最初的功能是运输中国古代生产的丝绸。
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将“丝绸之路”命名为“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中国与中亚、中印之间的西域交通之路”。这个术语很快被学术界和公众所接受,并被正式使用。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外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故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发展于三国至隋,兴盛于唐宋,变迁于明清。这是已知最古老的海上航线。
2014年6月22日,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共同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走廊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个跨国合作成功申报的项目。
2013年9月,中国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丝绸之路历史上的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要道,但为什么河西走廊有“玉门”而没有“丝绸之门”?早在文献记载丝绸之路的2000年前,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路线就已经开通,但不是为了出口丝绸,而是为了进口和田玉。“丝绸之路”这个名称是德国学者的发明。
19世纪末,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将“丝绸之路”命名为“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之间的西域交通之路”。这个术语很快被学术界和公众所接受,并被正式使用。
后来,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在20世纪初出版的《中国与叙利亚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根据新发现的考古资料,将丝绸之路进一步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即古代中国通过中亚前往南亚、西亚、欧洲和北非的通道。
传统丝绸之路起于中国古都长安,经中亚各国、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到达地中海,止于罗马,全长6440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接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丝绸是最具代表性的商品。几千年来,游牧民族或部落、商人、基督徒、外交官、士兵和学术研究者一直沿着丝绸之路四处迁移。
随着时代的发展,丝绸之路已经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一切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总称。有“西北丝绸之路”,西汉张骞开放西域的官方通道;有一条“草原丝绸之路”,向北到蒙古高原,再向西到天山北麓,进入中亚;有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从长安到成都,再到印度。还有从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至非洲东海岸的海上贸易“海上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