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开通后,也历经磨难,几经变迁。后汉书《西域传》说:“至于光的延伸,西域有三个独特的环节。”这说明在东汉初期的100年间,丝绸之路三次被切断,三次被打通。「三绝对三通」的流程是怎样的?《后汉班超传》有详细记载。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门户。西域多国与新莽政权断绝关系,西域被匈奴控制,丝绸之路被切断。这叫“必须”。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班超奉命出使西域,争取各国脱离匈奴,加入汉朝。东汉王朝重新与西域建立联系,“丝绸之路”重新开通。这叫“一传”。
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汉明帝驾崩。北匈奴攻下车氏,燕齐、龟兹造反,“攻后护慕辰”。次年,汉武帝刘维继位,决定召回汉官戊己的一名校尉,不再派侍卫。匈奴趁机入侵义乌后,东汉王朝第二次断绝了与西域的联系。这叫“两绝”。
张寒皇帝给班超写了一封信,班超奉命回国,这件事震惊了汉朝。于是,班超和家人留守,在东汉援军的支持下,打败了莎车、龟兹、焉耆,越过青山东边的大月氏。“50多个国家都在这个属之内。其分支而息国,至于海边,四万里之外,皆复译而成。”
永元九年(公元97年),班超派遣使臣甘英等人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经过休整和支援,到达波斯湾,“距玉门、阳关四万余里”,“面朝西海看大秦”。因为利益国一直使用东汉的丝织品与罗马进行贸易,不想让甘英开辟东汉与大秦的直接贸易路线,故意夸大了航海困难,所以甘英不得不返回。这是中国使者第一次远行到波斯湾。《后汉书·西域传》说“甘英穷,归西海,前世所不能及。《山经》未详,须备其风土,传其珍宝。那么远的地方,孟奇、都乐来投降,还派使臣来出力。”至此,丝绸之路再次畅通。这叫“双向”。
班超在西域征战30年,享年71岁,葬于洛阳北邙。公元105年,河帝驾崩,商龙即位半年多后驾崩,东汉王朝发生了内部动乱。接任西域都护府的任尚,却控制不了西域。安迪·刘虎即位后,难以照顾西域,于是下诏保护西域,“弃西域而去”。这叫“三绝”。直到十八年后,严光安二年(公元123年),东汉朝廷才派班超之子班勇为西域长史。班勇“西转俘虏五百到刘中”,“破平车师”;严光五年(公元126年),北匈奴战败。
舜帝刘宝雍建二年(公元127年),班勇、张郎(敦煌太守)讨伐焉耆、尉犁、舒威,三国投降,“遣子以献”。至此,班雍重新开放并保护了边境口岸和丝绸之路。这就是所谓的“三通”。班庸的《西域记》是叶凡撰写《后汉书·西域传》的重要依据。
回顾东汉丝绸之路的“三通”,可以得到三点启示:
第一,丝绸之路不仅是友谊之路,也是发展和开放之路。为什么“三绝”后面还有“三通”?因为“绝灭”会影响中原与西域各国的经贸往来,给经济发展造成很大损失,而“通”则有利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和经济发展,所以丝绸之路的“绝灭”只能是暂时的,“通”是必然的。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不受人为因素影响。
第二,中国国力强大,社会稳定,丝绸之路才会畅通,否则就有被切断的危险。东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三绝”,要么是改朝换代导致的社会动荡,要么是国力衰弱,给一些敌对势力提供了破坏丝绸之路的机会。只有在国家度过危机、恢复稳定后,政治条件、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良好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三通”。因此,国家的稳定是经济繁荣的保证,是人民的幸事。
第三,需要注意的是,朝廷在“三绝”之后,用军事手段恢复了“三通”。这表明它不愿意不摧毁阻挠丝绸之路畅通的敌对势力。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制造麻烦。虽然世界是安全的,但忘记战争将是危险的。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走强军之路,保持强大的武装力量,随时准备应对挑衅和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