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父亲名叫司马谈,是汉朝的官员。司马迁生年不详,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他生于汉景帝五年(公元前145年),也有人认为他生于汉武帝六年(公元前135年)。
司马迁从小就好学。10岁时,他开始学习古代经典。后来汉武帝元光、元朔时期,向大文豪董仲舒学习《公羊春秋》,向古代文学家孔安国学习《会文史》。20岁时,司马迁开始周游世界。他从京城长安南下漫游,走遍江淮流域和中原,去了孔孟之乡。所到之处,他都关注和记录奇闻轶事和民族风俗。
不久后,他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随员,多次陪他下西洋,并奉命出使巴蜀。元丰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父司马谈为官,掌管星历,管理皇家地图集。那时候他已经是一个很有见识的人了。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和共同制定了《太初历》,取代秦所继承的《颛顼历》。
与旧历法相比,新历法更加精确,符合当时社会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从此,司马迁开始写史记。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因李陵进攻匈奴,兵士投降,司马迁袒护李陵,触怒汉武帝,贪污入狱。虽然被赦免出狱,但他对政治不再感兴趣,于是发奋著书,终于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史书——《史记》。
史书130部,526500余字,其中传记12部(记载历代皇帝的政绩),家传30部(记载诸侯国和汉朝诸侯的兴衰,尊称贵胄),传记70部(记载重要人物的言行,主要叙述人和大臣,最后一部是序),表10部(大事年表),书8部(记载各种法规的礼制和仪式)。素有“实录,信史”之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绝唱,离骚无韵”,被列为历代“四史”之首,与《紫同治简》并称“一颗双宝石”。因此,司马迁被后世佛陀称为史谦和史圣。他们与司马光一起被称为“历史上的二司马”,与司马相如一起被称为“西汉二司马”。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通史和传记文学的传记性巨著,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史记》的写作历时18年,叙事时间始于黄帝,止于汉武帝。司马迁非常重视《史记》这本书。据记载,他自称写这本书是为了探讨天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今天变化的原因。除了史记,司马迁还写了八首诗,可惜都已经失传了。只有《文艺报》第30卷摘抄过“一个伤心人不曾遇见一个福”的片段。
在中国史学界,一般认为《史记》的诞生意味着中国守旧派史学的第一次完成。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写作宗旨,开创了集传记、表、书、世家、列传于一书的传记通史体例。后来的史书都以它为范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程度地继承了这一思想,调查研究了历史上的各种变化,进而编纂出分类全面的史书,把历史和文学艺术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浩如烟海的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