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铁器包括各种农具、工具、武器和家用电器。出土了许多汉代的遗址和墓葬。按制造方法不同,可分为锻件和铸件,分别以块炼铁和生铁为材料。由于冶炼技术的进步,许多锻件和铸件都达到了钢的标准。汉代铁器的制造和使用量非常大,遍布全国各地,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汉代铁器用块状炼铁制成的许多锻件的冶炼技术水平已达到钢的标准,并在战国晚期“块状渗碳钢”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到西汉中期,经反复锻造,可制成早期的“百炼钢”。满城汉墓出土的刘胜剑就是这种新兴的“百炼钢”工艺的早期产物。刘胜军刀还经过表面渗碳和刀刃淬火,使刀刃坚硬锋利,而刀脊仍保持良好的韧性。
另一方面,在汉代,除了已经软化的“可锻铸铁”之外,还有许多由生铁制成的铸件。到西汉中期,出现了许多“灰铁”铸件,具有硬度较低、脆性较小、耐磨性和润滑性好的特点。满城汉墓出土的铁是“可锻铸铁”的产物,而汽车轴承是“灰铁”铸造,说明当时已经掌握和应用了不同类型铸铁的性能。
西汉中期发明了铸铁热处理脱碳成钢的技术,满城汉墓出土的铁锹就是用这种技术制成的钢件。到西汉末年,随着冶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种新的将生铁炒成钢的方法,主要是将生铁加热到半液态,不断搅拌,用空 gas中的氧气脱碳,得到不同碳含量的钢,可称为“炒钢”。
山东苍山汉墓出土的“三十刃剑”,铭文错金,是由“炸钢”反复加热锻造而成的优质钢片。大量使用生产效率高的生铁作为炼钢原料,是炼钢史上的一次革命。
汉代铁器概况炼铁关系到国计民生、军备国防,炼铁业成为特别重要的经济部门,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西汉初期,各地的炼铁业多由诸侯和富商控制。汉武帝时期,在各地安置铁官,垄断全国的炼铁业,实行垄断政策。东汉初期,沿袭西汉制度,冶铁业仍由国家垄断。但有实力的地主开设私人作坊,自己制作铁器,政府无法禁止。漳河二年(公元88年),汉武帝即位,宣布禁盐禁铁。此后,各地的冶铁业大部分都归有实力的地主和私营企业所有。
铁器的种类和用途
铁农有犁、锄头、铲子、锄头、耙子和镰刀。犁上的铧一般都是全铁的,比战国时期的铁口铧先进多了。为了防止铧刀的磨损,常采用把铧冠放在前端的方法。为了提高翻土效率,土(犁镜)、铲等。也安装在犁铧上,与上一代相比也有所改进。用来耙地松土的双齿或三齿铁耙,以前从未见过。有各种类型的铁镰刀,用来割穗和茎。由于铁农具的广泛使用,汉代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炼铁工人有斧子、锤子、凿子、刀、锯、锥、钉子等。铁斧的广泛使用有利于砍伐森林,加速长江流域和偏远地区的发展。由于使用了各种铁器,木工和石工的效率大大提高了。汉代造船业的迅速发展,应该与铁器的进一步使用有关。用于粮食加工的旋转式双扇石磨的出现和迅速普及,以及石墓、石祠堂、石墓和各种石像、石雕的流行,都离不开铁器的进步。
铁在武器中的优势
在武器方面,铁的优越性更加突出。西汉初期,铁剑取代了战国以来较短的青铜剑。环柄大铁刀出现于西汉,是一种新兵器。自商周以来一直流行的童歌,也在西汉中后期被铁矛和铁戟所取代。西汉时期虽然有很多箭头是铜制的,但是大部分的项圈都是铁制的,铁箭头开始流行,到了东汉时期终于取代了铜箭头。
由于炼铁技术的发展,盔甲的质量和性能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一件甲胄,是由2800多块细小铁片拼成的鱼鳞甲,制作精美,堪称完美。大量的铁蓟也被用于防御。因为汉朝掌握了各种先进的铁制武器,可以对付北方民族强大的骑兵。景帝在京师时,晁错分析了汉朝和匈奴的军事形势,指出精良的武器是克敌制胜的有利条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