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汉朝察举制的标准,汉代察举制的历史背景

汉朝察举制的标准,汉代察举制的历史背景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898 更新时间:2024/1/6 8:01:02

汉代检审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选贤”与“升官”不分离。而且,没有“选举”和“考试”之分。考察的对象既有未入仕者(无官职者),也有入仕者(现任官员)。选举科目的设置也是对现任官员的考试内容。总的来说,考试是辅助形式,不占主要地位。这说明汉代选贤任能的考核还没有制度化和严格化。

到了东汉光武帝时(公元25-57年在位),开始对选拔上来的人进行“试岗”,即对字进行考试,包括谋略、经典、笔记(章法)等。起初在一些科目,后来渗透到所有科目,说明考试越来越重要了。

张开国八年(公元83年),宣四科。所谓“四科”并不是具体的科目,而是与茶局相关的四个标准。早在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就在《对策》中提出了“四科”的概念。这两个时期提出的内容也基本相同。

舜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时任图书官的左雄提出了“改检点制”的主张,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限于四十年以上”;

(2)“儒者试学经学,文人试奏章法”,包括对年龄的规定和课考的内容。还提出了“先入府”的方法,将考试分为两级,先入中央,后入尚书省。这是考察制度中考试环节的重大改革,是选拔人才、使用人才的进步。

东汉的法官人数

东汉时期,由于检察制度的弊端,进行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其中,与茶聚相关的科目数量时有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是因为每个县根据不同的人口有不同的推荐名额。

张元和二年(公元85年),召集各县提名明经学者,十万人以上推荐五名,十万人以下推荐三名。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上谕,指攸边、滨河、凉州等边缘地区地广人稀,“好官进秀才之路窄”。正因如此,10万人口以上的边缘县每年提拔一个孝子,10万以下的两年提拔一个,5万以下的三年提拔一个。

但是还是有很多科目是以县为单位的,不管人口多少,县的大小,考生人数都是一样的。如安帝元年(公元107年),下令县州各给一份“诚直”。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县州奉命任命“有路之人”一人。桓帝开国元年(公元147年),县州奉命捧一人为“至孝”。

东汉时期对“举主”的任期也有不同的规定。比如,严光在安帝元年(公元122年),就决定“视功(作为工作)是一岁到十年”。严光四年(公元125年),决定“未满一岁者,要孝顺忠厚”。这是一种更灵活的方法。

年龄限制

在汉代的察举制度中,不同时期、不同科目对被举人的年龄有不同的规定。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东汉的条例。

东汉舜帝杨嘉元年(公元132年),圣旨中规定“孝未满四十岁不得解除”,并规定必须年满四十岁。但又规定“有大才者,其业不同,非此也”,即有特殊才能者,可放宽限制。上述规定源于书臣左雄的意见。左雄在《茶局改革建议书》中提出“年龄限制应在40岁以上”,但对于有颜回、子琪等的,不论年龄大小,即学识、才干极高者,年龄不限。朝中有人反对左雄的意见,但舜帝非常支持左雄的改革,最后颁布了圣旨。

事实上,上述规定并不完全正确。比如招聘博士人才,年龄限制在50岁以上。到了直帝时(公元145-146年),县州奉命任用学过经的人,年龄限定在50岁以上70岁以下。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东汉时期对被引用者的年龄限制普遍偏高,这未必是一个好现象,因为这无疑是对青年才俊事业的一种压制。

建立培训机制

汉代的察举是西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年至前87年)确立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但要想从国家的需要中获得更多更好的人才,就必须建立相应的培养机制,这种机制从西汉武帝开始,到东汉达到顶峰。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发展国子监,设置蒙教师,以养天下之民”的建议,足见董仲舒是一位高瞻远瞩的学者。而且培养学者(教育)和选拔学者相结合,从长远来看对提高行政官员的素质非常重要。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在首都长安(今Xi安)建立了全国最高学府太学。进入国子监者称为“博士弟子”,前提是年满18周岁,相貌端正。有两种选择方法:

(一)由中央有关部门选定。

(二)由当地县长推荐。

国子监博士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如诗、书、易、礼、春秋等。每年考试一次,是选拔性考试,通过“一艺”(儒家经典)以上,就可以做官,并获得更高一级的能力做“大夫”。如果“一技之长”失败了,博士生就要被送回家,选他的人就要受到惩罚。如此严格的制度不仅可以培养人才,还可以直接为国家选拔优秀的官员。

太学创办时,只招收几十名学生,规模越来越大。主要原因是课程(典籍)(如公羊、左传、尔雅等)的增加。),而且一种经典里面有好几个博士。当他称帝(公元前32年至前7年在位)时,博士生增加到3000人,东汉时更达到3万人,是国子监的鼎盛时期。

更多文章

  • 察举制的选官标准和特点,察举制的选官权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什么,秦汉历史

    汉代杂剧的题材由少到多。增设学科,特别是专科,是基于对专科人才的需要。这些臣民的统一是由皇帝决定的。根据招募期的分类,茶局的科目可分为一般科目(年龄科目)和特殊科目两类。年代划分有四条线:连笑、蔡瑁(学者)、查廉(清官)和光禄。科特分为普通专业和一般专业。以上科目中,岁科第一,“孝”科最重要。在特殊

  • 察举制是在什么时期确定的,察举制的演变历程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察举制形成于什么时期,秦汉历史

    检察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建立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134年)。科举制度不同于先秦时期的官制,也不同于隋唐时期建立的科举制度。其主要特点是地方督抚在其管辖范围内随时考察选拔人才并向上级或中央推荐,经试用、考核后任命官职。形成概述察举是汉代选官的一种主要方式。检察制度主要依靠县令、列侯、地方高

  • 三公九卿制在汉朝的发展情况是什么,三公九卿制沿用到什么时候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三公九卿制在汉朝的发展情况,秦汉历史

    汉朝的官制实行三公九臣制,宰相有更大的杀权。具体工作是公平的丞相是政府的最高行政长官,有十三个曹的秘书处,其中有九个卿。邱是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掌握军权,战时服从皇帝的命令,由皇帝的调兵遣将。御史大夫主要负责做记录,职位相当于副丞相,低于丞相和太尉。丞相和太尉的官阶是一万石,御史大夫

  • 戚宦之争多少进入二阶段,东汉戚宦之争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戚宦之争的历史背景是什么,秦汉历史

    齐关之争是指东汉中后期持续百年左右的外戚与宦官之争。在东汉末年的官亲之争中,外戚利用皇帝的软弱专事国事,宦官也试图扶持自己的主子为自己所操纵。总之,双方都试图挟持皇帝,排斥异己。由于外戚和宦官交替的专制权力和混乱的政治,东汉最终灭亡了。历史背景东汉中期,很多皇帝昏庸,贪玩,结果皇后逐渐掌握了政权。而

  • 永元之隆与明章之治,永隆元年是哪一年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永元之隆出现在什么时候,秦汉历史

    汉和帝治国后,每天早起,半夜读奏章,从不疏忽政事。因此,他被称为“努力就有终点”。他在任期间多次发函救济灾民,减免赋税,安置难民,不逆农时,广招贤士,还主张法制从宽。对外,北匈奴战败西迁,恢复西域为西域都城,任命班超向西域各国投降。永兴元年(105),耕地面积达732万余顷,为东汉之最,户籍人口53

  • 明章之治,明章之治是哪个朝代的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章之治始于哪个皇帝,秦汉历史

    张明之治,指的是光武帝复兴后,汉明帝和张寒在位期间,东汉王朝“大治理”的景象,将东汉王朝推向了顶峰。同时,张明时期的一些做法对整个东汉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太祖张继承和发扬光武帝复兴大业,继续实行开明的宽国安民政策,以刑事原则政治治国,实行道德政策,制定明确的法规,整肃吏治,严惩不法官吏,严防外官

  • 光武中兴是什么时候,光武中兴持续了多少年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光武中兴出现在什么时候,秦汉历史

    光武复兴或建武盛世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对天下的管理。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缓解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光武帝在位三十三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经济。政治上要加强中央集权,对有贡献的人要给予丰厚的奖励,但禁止其从事公务。排斥三公,加重皇帝身边掌管文书的大

  • 新朝是哪一年建立的,新朝是一个朝代吗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新朝是一个什么样的朝代,秦汉历史

    新朝(9年1月15日-23年10月6日)是西汉王莽继西汉之后建立的。桂友硕元年(九年一月十五日)十二月,王莽抛弃了汉朝听话的儿子刘英,把汉朝的历法改成了丑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国号为新国号,定都长安(今Xi市汉长安城遗址),史称辛莽。王莽称帝后,进行了多项改革,包括:实行帝制土地制度,限制私有

  • 西域都护府建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意思,西域都护府设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西域都护府建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秦汉历史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汉朝版图,中央政府开始在此行使主权。汉代行政机构的设置、官员的任用、西域驻军、当地户籍的统计以及法令的执行,都是国家行使主权的重要内容,为以后历代中央政府管理西域奠定了基础。西部地区保本办的成立,打破了西部小国的孤立状态,在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下,创造了西部地区之间

  • 汉匈战争多少年,汉匈百年战争的历史进程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汉匈百年战争的历史进程,秦汉历史

    中匈百年战争又称中匈战争,是指西汉初期针对匈奴的一系列战役,双方互有胜负,持续了130多年。这一时期,汉朝与匈奴的关系是建立在亲亲疏战的政策基础上的。此外,汉武帝在位第二年(公元前127年)开始修建汉长城。第一阶段第一阶段从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到元光元年(前134年)。在这一阶段,采取了妥协和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