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通常用来指中国东周前半期的历史阶段,即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历史时期,称为“春秋时期”。据说是因为《鲁史家》以年、季、月、日记载当时各国的大事,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季,所以编年史被简括地称为《春秋》。
春秋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即周平王东移东周之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四十四年),战国前夕,共295年。据说在公元前453年,韩、赵和魏消灭了郅氏。另一种说是公元前403年结束,三族分晋。
名字的由来相传鲁史家以年、季、月、日记载当时各国所报大事,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季记载。一言以蔽之,他们把这部编年史命名为《春秋》。孔子编纂并修订了鲁史家编纂的《春秋》,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春秋》记载了从路引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242件大事。因为其中记载的史实的起止年份大致相当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历代史家都以《春秋》为题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为叙述方便,春秋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移东周,止于公元前476年(周四十四年)战国前夕,共计295年。
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周王的影响力减弱,诸侯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先后称雄,史称春秋五霸(别称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东周以来,周朝由强变弱,皇族日渐衰微,权力旁落,诸侯国相互征伐,战乱频仍。小诸侯国相继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一些地区得到统一。
春秋中期,有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因为各国都被战争搞得很累,需要休息。于是在公元前546年14国参加的第二次“停兵会议”上达成协议,战争暂时平息。然而,在这一时期,在长江流域,吴、楚、越南之间发生了多次霸权之争。春秋中后期,随着牛耕的普及和铁制农具的应用,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私田的发展和井田制的瓦解。在一些诸侯国,贵族势力变得强大,开始向君主争权。新兴诸侯国相继称王称霸,实际上相当于取代周王室成为共主。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在晋阳打败了支氏家族,然后逐渐瓜分了晋国,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就是著名的“三族分晋”。公元前379年,齐国田家取代姜姓为齐侯,是为了田齐。于是,七侠并肩争霸的时代渐渐到来,春秋到战国。
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有36位君主被诸侯国或敌国所杀,52个诸侯国被灭。发生了480多次战争,雇佣和结盟了450多个诸侯。鲁王朝三次称王,四次被聘。
政治附庸国的划分
东周前期,又称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分裂形成的时期。史学界一般将“三家分晋”视为春秋末期、战国初期[2]。公元前770年,平东东迁,建立东周。但此时的周已经衰弱到了极点,的统治面积不足六百里。诸侯国纷纷成为领主,不再出现在周王面前,对诸侯国的指挥权也名存实亡。在此期间,全国分为140多个诸侯国,其中最重要的有齐、金、宋、陈、郑、魏、鲁、曹、楚、秦、吴、越国和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