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封神演义》中提到,姜子牙在被周文王姬昌问及周朝存活了多少年时回答说:“周王走了八百步,周朝延续了八百年。”
当然,《封神演义》毕竟只是明朝人写的小说,自然不可能是真的。周朝的八百年历史与周文王为姜子牙准备的八百步没有任何关系。从表面上看,周朝的800年历史足够长了。
但实际上,周真正能统治天下的时间是275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建立了西周王朝。公元前771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建立。从此,东周分为两个部分,春秋和战国。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475年的历史时期成为春秋时期,然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称为战国时期。那么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被称为“春秋时期”呢?
看到“春秋”二字,有些人会不经意地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之一的《春秋》是孔子编撰的《春秋》,所以《春秋》的起源与《春秋》有关系,但关系还是差了一点。
所谓《春秋》,所谓春秋战国之一,简单来说就是来源于历史学家鲁编纂的《春秋》,主要记载当时各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因为这本书的内容是按年、季、月、日编纂的,一年中发生的大事,春夏秋冬都有记载,所以这部编年史书就简单地取名为《春秋》。然后孔子修改了《春秋》,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所以“春秋”这个名字直接来源于《春秋》。
大约300年后的春秋时期,周天子一度被置于名存实亡的地位。到了春秋时期,他早已失去了当时西周的霸气,那就是“遍天下,是王之地,领导之地,是王之臣?”有天子之名,无天子之实。这一时期也是割据时期,社会动荡,巨变时期。这一时期也出现了百家争鸣。说到春秋时期,最著名的就是我们熟悉的春秋五霸。
这一时期,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当然宋襄公也有一些水分,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比宋襄公更适合留在五霸),周王基本成了吉祥物,各霸都以周王的名义主动进攻他国。但是太好了,到了春秋时期,周还是吉祥物,到了战国时期,连吉祥物都不如了。
“春秋”包含两个概念,即“春”和“秋”。在西周,当它被视为周朝的象征代表时,它是什么?那是非常流行和著名的青铜器。当时的周朝在礼乐制度的指导下,非常重视祭祀仪式,尤其重视天地山川的祭祀。祭祀时间选在一年中的春、四月,“春耕播种”和秋收五谷杂粮之时。同时,周朝对分封制有严格的要求:要求各路诸侯定期到周田字朝觐,所以这个时间定在一年的春秋两季。
那么为什么要选择春秋两季朝圣呢?不能是夏天和冬天吗?首先,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各路诸侯完全可以向周陈述过去一年发生的弊病,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方法;而且一年之计在于春,也象征着一年的新开始。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庄稼丰收。秋天,王公们可以有足够的粮食向皇帝进贡。
另一种说法是,春秋时期持续了大约300年,从公元前771年到公元前475年。《洽鲁国史家》所编《春秋》记载的时间是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81年。两者时间基本一致。这也是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