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东汉时期的经济发展,汉代手工业经营形态

东汉时期的经济发展,汉代手工业经营形态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874 更新时间:2024/1/1 13:53:39

东汉时期有哪些重要的手工艺品?东汉时期重要的手工业有盐、铁、铜、漆器、纺织品等。,主要是私人所有,其生产技术比西汉更先进。

冶铁技术由于东汉时期铁农具的普及,对钢材的需求大大增加,从而促进了冶铁技术的提高。东汉都城南阳是中国最大的冶铁中心,其中南阳官员、发明家杜氏发明了排水(鼓风炉),利用水力旋转机械使鼓风炉袋膨胀收缩,不断给鼓风炉补充氧气。排水大大提高了冶铁的质量效率,是东汉冶铁技术的一大创新,也是世界冶铁和机械史上的一大发明,比欧洲早1000年左右。

在铸铁方面,东汉时期熟练掌握了叠层铸造的先进技术。在河南省温县发现的一座扇型干燥窑中,出土了500多套用于铸造车马零件的叠置泥模。把几个泥模叠起来组装成一个成套,就可以一次铸造几个或几十个铸件。同时堆垛铸造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从原来的双孔铸造发展到单孔铸造。堆铸工艺的改进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原材料。考古发掘资料证明,东汉时期铁器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出土了大量的铁钉、铁锅、铁刀、铁剪刀、铁灯,就是有力的证据。

西汉中期以后,铁武器开始逐渐取代青铜武器,出现了一种新的钢铁冶炼技术——“百炼钢”。所谓“百炼钢”,就是将铁块反复加热、折叠、锻造,使钢的组织致密、成分均匀、杂质减少,从而提高钢的质量。用这种技术制成的剑——“环头剑”,柄端有金属环便于操纵,剑刃笔直,刚硬锋利,质量完全无可挑剔,轻松压倒青铜剑。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杀伤力最大的近战兵器,也是人类历史上意义非凡的武器。

环首刀和百炼钢技术的孕育阶段在西汉,成熟和普及是在东汉,完全取代刀剑是在东汉后期。由于东汉冶铁技术和效率的进步,钢刀的炼锻次数从西汉的10多次增加到30次甚至50次。

1974年7月,山东临沂仓山地区出土了一把东汉时期的环首剑。剑身还刻有隶书十八字铭:“永川六年(112年)五月初三造剑,造福羊子孙。”“30次”是指这把刀使用了“100炼钢”技术折叠锻钢多达30次,并且发现这把刀的刀刃经过了“淬火”处理,提高了表面硬度。正是在这种先进武器和汉帝国强大国力的支持下,东汉军队彻底消灭了北匈奴,南匈奴彻底汉化。最终,这部分西迁的北匈奴后裔来到欧洲,被称为匈牙利人,使西罗马帝国在暮年天翻地覆。

东汉时期,冶铁手工业使用煤(石炭纪)作为燃料。在河南郑州巩义市的冶铁遗址中,发现了用泥土和草秆混合制成的煤饼,说明煤已经被用来炼铁了。巴蜀地区也用天然气制盐。

纺织业在纺织业中,东汉初年,已经可以用织布机织出色彩鲜艳、图案复杂的织锦。当时蜀锦闻名全国,香邑(河南睢县)、齐(山东临淄)的丝织业尤为发达。考古材料也证明,丝织业在边疆地区也有很大发展。新疆多地汉墓出土的红色杯状罗,织工精良,花纹规整,体现了丝织技术的高度。在同一地区还出土了层次分明、色彩鲜艳的织物,显示了当时西北地区高度发达的毛纺织技术。

漆器业,如漆器业、陶瓷业等手工业部门,在东汉时期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蜀县和广汉生产的漆器最为著名,两地的工人和官员主要制作的漆器都是精美的工艺品。当时瓷器的烧制温度较高,器物的吸水性较弱。从出土的器物来看,非接近后来的青瓷。

更多文章

  • 东汉时期的商业,东汉初经济怎样的变化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东汉的商业经济发展,秦汉历史

    西汉初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由于黄老政策的实施,对商人影响不大。文景统治后,商业势力得到极大发展,社会心理也随之发生变化。当时有句俗语叫“夫以贫谋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如今法律不如商人,商人富,农民尊贫”。虽然受到汉武帝“富国抑商”政策的打击,但在西汉后期,由于汉政权的衰落,商人势力再度崛起。

  • 东汉时期的农具,东汉农业技术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东汉的农业经济发展,秦汉历史

    自西汉以来,铁农具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东汉初期出现了翻车、渴黑等水利工具。生产工具东汉出现了短轴和牛拉犁,操作灵活,便于在小块农田耕作。这种短轴一牛犁的出现,是与份额的提高相结合的。东汉时期,大量使用全铁犁头。与以前的V型犁相比,刀片角度逐渐缩小,不仅挖掘省力,而且可以用于深耕。此外,新的全铁农具也

  • 东汉军事实力远不如西汉,东汉的军事方面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东汉的军事方面,秦汉历史

    在军事方面,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中有相当三人是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和魏将军,相当九人是前、后、左、右将军,都不是常任的。以上将领都开了职,常氏一个,司马一个,蜀中二十九个,灵石三十一个,中郎将两个,担任参谋,都是朝廷任命的。将军直接带兵的,在部、曲、屯的编制内分别设校尉、司马、武将、车帅等武将。东

  • 东汉地方官员,东汉官制结构图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东汉的地方官制,秦汉历史

    与西汉相比,东汉地方官制在郡县两级基本相同,但郡县的重要性和权力远低于西汉。在州一级,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东汉的州已经演变为一等地方,在郡之上。至此,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制变为州、县、郡三级制,一直延续到隋朝“废郡”。在东汉时期,北京首都洛阳以外的地区被分为十二个州,每个州都任命一个秘书处作为

  • 东汉选官制度弊端,东汉的选官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东汉的选官制度,秦汉历史

    察举和征讨是东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所谓“察举”,就是当地郡县以“德”、“孝”、“秀才”等名义推荐有功名有德的人,经考核后任命为官职。所谓征讨,就是朝廷和政府直接招人做官。名义上,被检查征用的人必须是“才气高,名声重”,这是乡党舆论所推崇的。因此,为了争取被考察和征服,当时的士大夫十分注意修正自己的行为

  • 东汉尚书台的作用,东汉尚书令相当于什么官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东汉皇帝的秘密机关尚书台,秦汉历史

    尚书台是皇帝的秘书,其官职设在宫内,禁省之外。主要职责是管理奏章文书和起草诏令,但实际上,商代表君主掌管政务,权力很大。尚书台由一名长官(令)和一名副长官(仆)组成,由六名大臣和十八人组成。与皇帝沟通《尚书台》的官员有侍中、中常侍、黄门侍郎。其中,仆人由学者充任;中品大员、黄门侍郎由官员承担。石只有

  • 农民起义军赤眉军简介资料,赤眉起义军的首领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农民起义军赤眉军简介,秦汉历史

    赤眉军,中国古代著名的农民起义军之一。天丰五年(公元18年),赤眉军在莒县(今山东莒县)起义,以琅琊人樊冲为根据地,与政府军作战。几年后发展到几万人,大部分是农民,大部分是文盲,所以以口头命令为主。组织包括地位最高的三长老,其次是定亲、亡史等名称,大部分沿用汉代的乡官名称。随着赤眉军的发展,帝3年(

  • 东汉的中央机构,东汉的中央政治制度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东汉的中央系统,秦汉历史

    东汉中央政府的组成沿袭了西汉的官制,基本结构为“三吏九吏”。但是实际的政治权力已经完全转移到书店了。东汉皇帝即位时,常以太傅或阿丘记录大臣们的事务,一直掌管政务。东汉没有宰相(东汉末年曹操是特例),刺史成了一等地方长官,地方军队的权威大大削弱。御史台制度被贬损,成为少府的下属官员。史忠从西汉的官职转

  • 王莽改制的典故,王莽改制简介内容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王莽改制简介,秦汉历史

    王莽改革又称王莽新政,是西汉末年新皇帝王莽为缓解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措施。包括土地改革、货币改革、商业改革和官方县名改革。元年(8年),王莽接受刘英退位后称帝,改国号“信”,长安改为长安。作为新王朝的首都,王莽通过退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新王朝建立后,王莽开始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革。

  • 为什么永元之隆而不是之治,永元在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永元之隆简介,秦汉历史

    恒元的繁荣是由汉朝和东汉的刘钊开创的。窦氏齐家灭亡后,大力治理社会,改变了外戚擅权时的奢靡腐败之风,促进了东汉国力的极度强盛。当时人们称之为“永元盛世”。背景刘钊(79-105),汉武帝,东汉第四任皇帝,汉武帝刘维的第四子。他的生母是梁贵人,他被都史皇后收养为继子。漳河二年(88),汉高祖张驾崩,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