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东汉选官制度弊端,东汉的选官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东汉选官制度弊端,东汉的选官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009 更新时间:2024/1/25 2:12:34

察举和征讨是东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所谓“察举”,就是当地郡县以“德”、“孝”、“秀才”等名义推荐有功名有德的人,经考核后任命为官职。所谓征讨,就是朝廷和政府直接招人做官。

名义上,被检查征用的人必须是“才气高,名声重”,这是乡党舆论所推崇的。因此,为了争取被考察和征服,当时的士大夫十分注意修正自己的行为,以唤起自己的名声,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有的人更是自命不凡,沽名钓誉,为的是获得高官厚禄。在考察征用过程中,贿赂、特权横行,成为公司空的普遍现象。即使是最高统治者也不得不承认选举是诚实的。汉明帝一即位,就说:“此选不实,邪未去;请求对门,且让。”

正是在这种腐朽的选举制度下,豪强地主盘根错节地控制着各级政权部门,封建等级关系日益固化,一批“代官”和“儒家”开始形成。如邓禹家族,有公职2人,侯29人,将军以下13人,二千石中14人,州县知事48人,其余官职更是不计其数。杨洪农和袁汝南是著名的四世同堂的家族。这些贵族家庭后来发展成为贵族家庭。

检察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制度,建立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科举制度不同于先秦时期的官制,也不同于隋唐时期建立的科举制度。其主要特点是地方督抚在其管辖范围内随时考察选拔人才并向上级或中央推荐,经试用、考核后任命官职。

介绍

夏、商、西周实行“石清石碌制”。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统治阶级对旧制度进行了改革,更有甚者,为了丰富强兵,破例任用了一些地位低下、才华出众的人。到了战国时期,出现了“军功官衔制”,“修士”之风再度兴起,吸引有才能、有口才的人才,不分出身,为君臣效力。秦朝以“开田”和军事成就为标准选拔官员。但这些都不是完整的官方选拔体系。

汉代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选拔官员的制度,称之为“检点制”。察举是一种自下而上选拔人才的制度,也叫“选举”。汉高祖刘邦第一次让郡县推荐一个有治国能力的士大夫,开了“监察制度”的先河。惠帝和吕后(他们从公元前194年到前180年执政)宣布“孝”,茶开始有一个主题。

严格来说,汉代的察举制度始于文帝(公元前179年至公元前157年在位),文帝下诏要求“贤者,当直言谏”,并设置“对策”(考试)和等级。汉武帝时期,“巡检司”完备,各种条例相继出台。此后,各种科目不断丰富,特别是有了统一的选拔标准和考试方法。

考试是汉代监察审判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候选人通过考核后,由政府依据其资格予以录用,既保证了选拔标准得以落实,选拔出真正的人才,又保证了竞争的相对公平,使下层阶级进入国家管理层成为可能。随着考试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隋唐以后发展为“科举制度”。这一制度实行了1300年,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官员选拔制度。

征收征用是汉代中国的一种用人制度,主要包括皇帝招聘和州郡免职两种方式。皇帝招聘称为“zhēng”,政府招聘称为“Bi”。

简介

征是汉代选官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招募社会名流到朝廷来充任要职。毕,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员,任命一个下属官员,然后向朝廷推荐。《张衡传》:“即使是政府,也不行。”“安迪娅听说了衡山的医术,大巴车的特点拜大夫。”

所谓“征”,就是招募有名望的人做官,皇帝称之为“征”,政府称之为“君”。征是汉代中国的一种用人制度,主要包括皇帝招聘和撤州撤县两种方式。也叫“排外”。

征是指皇帝的圣旨招募,有时称为特诏或特诏,而皇帝的圣旨招募则以名为名。弼是指由公职人员或郡县招聘一个人,汉代又称为弼召、弼出。召妓制度在东汉时期尤为盛行,官员和官吏侧重于吸引人才,而人才和名人侧重于依靠他们。在汉代选官制度中,征收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其地位仅次于察举。

“后汉的历史。《蔡瑁传》:“学五经,往往弟子千人,著者六千人。征用是不够的。”“晋书。《王裒传》“于是教授隐居,三签七君皆废。

更多文章

  • 东汉尚书台的作用,东汉尚书令相当于什么官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东汉皇帝的秘密机关尚书台,秦汉历史

    尚书台是皇帝的秘书,其官职设在宫内,禁省之外。主要职责是管理奏章文书和起草诏令,但实际上,商代表君主掌管政务,权力很大。尚书台由一名长官(令)和一名副长官(仆)组成,由六名大臣和十八人组成。与皇帝沟通《尚书台》的官员有侍中、中常侍、黄门侍郎。其中,仆人由学者充任;中品大员、黄门侍郎由官员承担。石只有

  • 农民起义军赤眉军简介资料,赤眉起义军的首领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农民起义军赤眉军简介,秦汉历史

    赤眉军,中国古代著名的农民起义军之一。天丰五年(公元18年),赤眉军在莒县(今山东莒县)起义,以琅琊人樊冲为根据地,与政府军作战。几年后发展到几万人,大部分是农民,大部分是文盲,所以以口头命令为主。组织包括地位最高的三长老,其次是定亲、亡史等名称,大部分沿用汉代的乡官名称。随着赤眉军的发展,帝3年(

  • 东汉的中央机构,东汉的中央政治制度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东汉的中央系统,秦汉历史

    东汉中央政府的组成沿袭了西汉的官制,基本结构为“三吏九吏”。但是实际的政治权力已经完全转移到书店了。东汉皇帝即位时,常以太傅或阿丘记录大臣们的事务,一直掌管政务。东汉没有宰相(东汉末年曹操是特例),刺史成了一等地方长官,地方军队的权威大大削弱。御史台制度被贬损,成为少府的下属官员。史忠从西汉的官职转

  • 王莽改制的典故,王莽改制简介内容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王莽改制简介,秦汉历史

    王莽改革又称王莽新政,是西汉末年新皇帝王莽为缓解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措施。包括土地改革、货币改革、商业改革和官方县名改革。元年(8年),王莽接受刘英退位后称帝,改国号“信”,长安改为长安。作为新王朝的首都,王莽通过退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新王朝建立后,王莽开始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革。

  • 为什么永元之隆而不是之治,永元在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永元之隆简介,秦汉历史

    恒元的繁荣是由汉朝和东汉的刘钊开创的。窦氏齐家灭亡后,大力治理社会,改变了外戚擅权时的奢靡腐败之风,促进了东汉国力的极度强盛。当时人们称之为“永元盛世”。背景刘钊(79-105),汉武帝,东汉第四任皇帝,汉武帝刘维的第四子。他的生母是梁贵人,他被都史皇后收养为继子。漳河二年(88),汉高祖张驾崩,继

  • 东汉简介50字,东汉历史简介及人物历史事件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东汉简介,秦汉历史

    东汉(25-220)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的又一个统一的中原王朝。传至第八代,有十四个皇帝,享国195年,与西汉合称汉朝。新朝末年,绿林赤眉起义爆发,汉朝宗室刘秀乘势而起。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延续“汉”国号,史称光绪中兴。东汉时期,三公的权力被大大削弱,尚书台的权力得到了提升。

  • 中国古代门阀势力形成时间,古代门阀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门阀是什么意思,门阀制度的特点

    门阀,家族和阀读的统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世家、衣饰、宗族、士绅、势族、贵族世家、巨室等。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门阀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六大贵族和夏朝的周皇帝(夏朝的后代一直到春秋时期都处于诸侯的地位):这六大贵族分别是赵、韩、魏、智、范、中行。夏朝的皇帝是辽(郭)。魏晋时期有特殊地位的地主,东汉时期

  • 大理寺是什么朝代创建的,大理寺是什么朝代的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大理寺是哪个朝代设立的,秦汉历史

    大理寺是古代重要的官签,负责刑事案件的审理。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是中国最高的法律机构。秦汉时期,廷尉负责案件审查。当时的处罚主要依据商鞅变法时期修订的法律。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也发生了变化。在元佑发展变化的第一年,右监查无公务,左右被推为一司。三年来,三省请来了监狱的管理权,按照三司的老

  • 海昏国为什么被废,海昏县在现在的哪儿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海昏国在哪里,秦汉历史

    据《大一统志》和《清代新建县志》记载,海昏侯国的原址是南昌市新建区昌邑乡油塘村,当地居民至今仍称之为“昌邑王城”。城市呈正方形,地面平坦,面积约2平方公里。东南西北有四个门。据了解,历经两千年沧桑,昌邑王城的概貌依然依稀可辨,原有的墙基还在。海魂县的地址在哪里?据地方志记载,汉海浑郡属汉代张羽郡,主

  • 扶余国怎么灭亡的,扶余国是什么民族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扶余国的由来,秦汉历史

    扶余国又称“扶余国”,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494年,是朝鲜半岛北部和中国东北的第一个扶余国。前期城市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小城子村。后期城池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这里粮食丰富,有大量余粮。国家的老城叫虞城,属于哀地。傅雨桐占了地盘,自称“死人”。扶余国始建于前2世纪,494年被高句丽所灭,延续了约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