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眉军,中国古代著名的农民起义军之一。
天丰五年(公元18年),赤眉军在莒县(今山东莒县)起义,以琅琊人樊冲为根据地,与政府军作战。几年后发展到几万人,大部分是农民,大部分是文盲,所以以口头命令为主。组织包括地位最高的三长老,其次是定亲、亡史等名称,大部分沿用汉代的乡官名称。
随着赤眉军的发展,帝3年(22年),王莽派其子王匡、连丹等约10万大军进攻赤眉军,大败。赤眉军发展到十万多人,势力遍及青州、徐州、兖州、禹州。
23年,重新做人的皇帝刘璇即位,进军长安。起初赤眉军愿意投降重新开始,但双方马上又开战了。25年,赤眉军分两路,分别由樊冲和徐铉率领,攻打关中,立刘彭子为汉室宗室,徐铉为丞相,而樊冲因为识字,被任命为古顾问。与此同时,起义军内部发生内讧,大将王匡投奔赤眉军,赤眉军随后攻入长安,杀死了刘璇。
当红眼军进入长安时,当地因为连年战乱而破败不堪。红眼军只好四处寻找食物,被刘秀派大将冯异击败。遇大雪,红眼军决定离开关中,27年在詹迪(今河南渑池县李庄村)被冯异击败,樊冲投降,最后被杀。
起源于莒州起义
琅琊陵门(今居北)主人樊冲,家境贫寒,是个淳朴勇敢的农民。他高大、强壮、勇敢、顽强。贫困农民很喜欢他,愿意和他一起劳动。
莒州本来是一个有着古老文化传统的地方,但也是统治阶级剥削压迫农民最残酷的地方。尤其是西汉后期,封建社会矛盾加剧,不仅受剥削阶级压迫,连剥削阶级也无法维持统治。王莽篡夺中国复古风“改制”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土地兼并的趋势继续发展,徭役和赋税的负担比以前更重。同时,统治阶级滥用刑罚,使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樊冲不能在家乡生活,所以他去了莒州为别人打工以摆脱饥饿。
而王莽新朝的官员在莒州更是狠心向农民征税。为了生存,樊冲于公元18年(辛莽天丰五年)在莒州联合穷人和一些青年农民起义。这是海曲(日照)鲁穆起义后,第二次在莒州升起义旗。
赤眉郎朗县人樊冲,起兵于居安,迁居泰山者百余人,自称三长老。这时,清、徐两国发生大饥荒,盗贼如雨后春笋。强盗们认为樊冲很勇敢,于是加入了他的队伍,一年之内队伍扩大到了一万多人。童军郡人樊冲、东海郡人徐铉、谢鲁阳胤也出发了,共计数万人,都带兵到了樊冲。我们一起攻莒县,却攻不下。我们转向古牧县,掠夺它。结果我们攻打王莽探查后田情况,大获全胜,杀了一万多人。于是我们北上青州,把经过的地方都洗劫一空。回到台山,驻扎在南城县,起初,樊冲等人因为贫穷而成为小偷,他们没有攻城的计划。后来队伍逐渐扩大,他们互相约定:凶手处死,伤者赔偿外伤。以文字为约束,没有文件,没有标准,没有编制,没有顺序。其中,职位最高的数是三老,其次是订婚,再次是典当官,一般称为“巨”。王莽派大将廉丹和都尉王匡去攻。樊冲等人准备打仗,但又担心部下与王莽的士兵混淆,所以都把眉毛涂成红色以示互相识别,从此被称为赤眉。
纪律严明。赤眉军纪律严明。史书上说“是双方约定:杀人者死,受伤害者赔。”“其中,最受尊敬的人是三长老,第二从事,第二是卒”,互称“巨人”。赤眉军以泰山为基地,在清徐两州之间来回攻打朝廷,抢夺救灾粮食。到处都是有钱人,食物堆积如山。因为连年干旱蝗灾,周围的人吃不到草根和树皮,饥民四处流离失所,死了无数人。看到沿途面黄肌瘦的人们和挨饿的人们,樊冲流下了眼泪。他命令叛军无论到哪里都要打击贪官污吏,抢粮救灾。当地的收刺人和郡守治不好,纷纷出逃。
二十一年(帝皇二年),王莽派大将尚敬带领一队官兵镇压樊冲领导的起义军。赤眉军与官军战斗了一年多,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杀死了尚敬。王莽大怒,又派都尉王匡、大将军许新起率领十万军队去镇压赤眉军。赤眉军英勇作战,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在常诚(今山东东平县)的一次大战中,樊冲射中了王匡的大腿,王匡慌忙逃命。连丹被赤眉军首领之一的董贤杀死,官军大败。经此一战,赤眉军日益壮大,发展成为一支十余万人的武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