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农田水利工程的修建、农具的改进、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和精耕细作方式的普及,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东汉时期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比如西汉时期,首都附近的京兆、左峰驿、友谊峰地区就位于关中地区,人口特别密集,有240多万。
到东汉时,关中地区战乱频繁,满目疮痍,人口锐减到50多万。兖州也从780多万减少到400万左右。相反,南方各州的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扬州人口从320多万增加到430多万;荆州人口从350多万增加到620多万;益州人口也从470多万增加到720多万。
汉代官方户籍统计的高峰是永寿三年(157年),全国有10677960户,56476856人。现代学者考虑到当时被豪强地主占有或庇护的大部分人,如学徒、宗族、客、奴,以及迁汉的匈奴、羌、狄、百越等民族,都没有纳入户籍统计,因此认为东汉人口高峰达到。
叶凡参与政变被杀的时候,后汉书还没有写完,他没有野心。当他到达南梁时,刘钊为后汉做了一个笔记集。他深感后悔,于是截取了西晋司马彪(司马懿的侄孙)所作的《续汉书》八记,并在样书后面加了详细的注释。刘注后来失传,除《汉书八记补》外,基本保存。
因此,东汉人口数字主要来源于《续汉书·郡县志》和刘钊注。这里引用的主要是桓帝时傅无忌的记载。这位傅先生非比寻常,却是秦末出身的汉代经学世家的宗师,参与了正史《东观汉纪》的编撰。
傅无忌记载了从光武到八朝末年的户口数量,非常罕见。此外,汉末英绍(为遇曹嵩不幸太守)所撰《汉官文书》中有一个数字,西晋皇甫谧(皇甫嵩曾孙)所撰《帝世纪》中有三个数字,《晋书》中也有一个数字,所以相关记载如此之多。
经过整理分析,东汉时期的人口记录可以确定为-
光武中原二年(57),刘钊《汉书·郡县志·国志》注引出对戊己的记忆:
4279634户,21007820户,平均4.91户。
明帝永平十八年(75),刘钊《续汉书郡国志注》引用戊己说:
5860573户,34125021户,平均5.82户。
在漳河二年(88年),刘钊的《续汉·郡县志》引出了对戊己的回忆:
7456784户,43356367户,平均5.81户。
元兴元年(105),刘钊《续汉书·郡县志》引《戊己记》:
9237112户,53256229户,平均5.77户。
安帝延光四年(125年),刘钊《汉书·郡县志注》引出对戊己的记忆:
分别为9647838户和48690789户,平均5.05户。
永和钟(136?)、《续汉·郡与国的历史》刘钊引用应劭的《汉·关彝》:
107.8万户,53869588户,平均5.00户。
舜帝永和五年(140)《汉书·县志续》:
9698630户,49150220户,平均5.07户。
舜帝建康元年(144年),吴无忌所撰《刘钊县志·国志》记载:
9946919户,49730550户,平均5.00户。
永嘉元年(145年),刘钊在《续汉·郡县史》中,引出了对无极的回忆:
9937680户,49524183户,平均4.98户。
在丞相书元年(146),刘钊的笔记《续汉·郡县史》中,引出了对无极的回忆:
9348227户,47566772户,平均5.09户。
桓帝万岁三年(157),《晋书·地理》:
分别为10677960户和56486856户,平均5.29户。
这最后一趟是东汉最高的人口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