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初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由于黄老政策的实施,对商人影响不大。文景统治后,商业势力得到极大发展,社会心理也随之发生变化。当时有句俗语叫“夫以贫谋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如今法律不如商人,商人富,农民尊贫”。
虽然受到汉武帝“富国抑商”政策的打击,但在西汉后期,由于汉政权的衰落,商人势力再度崛起。到东汉时,政府还没有制定法律限制商人的利润,所以商业发展一直很顺利,但也造成了贫富差距急剧扩大,经济矛盾加深,导致东汉在这样的情况下走向衰落。
田庄式的生产经营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通常采用田庄式的生产经营。当时田庄里有农、林、牧、渔,还从事一些手工业的生产或从事某些商业和高利贷活动,自给自足程度极高。例如,刘秀母亲的叔叔范宏在湖阳经营一个田庄,包括几英里的范北,有300多公顷的田地。
在这个田庄里,陆舍亭台楼阁林立,“竹木成林,六畜吃草”,“坦吉桑麻闭门成市”,可见其规模之大,经营之多元化特色。此外,范宏也是一个“好货殖”,从事商业和高利贷活动。在四川发现的画像砖上,也可以看到地主田庄同样的场景。
崔实的《四人月令》详细反映了地主田庄的管理情况。所谓:田庄里有小麦、大麦、春小麦、谷子、黍、粳米、大豆、红小豆等粮食作物,有亚麻、黄麻、靛蓝等经济作物,有水果、蔬菜;自己做各种酱、酒、醋、焦糖;还种植药用植物来制备药物。
在这个田间农场里,还种植了各种树木和果树,饲养了牛和其他农场动物和牲畜。手工生产,养蚕,纺各种麻丝织物,做衣服鞋子,做农具武器。此外,田庄里还有粮食和农副产品的销售。可见,在地主田庄,各种生活资料基本都能自给自足。
经济发达地区铁器的普及和牛耕技术的提高,增强了人们与自然抗争的能力,特别是使江南河网沼泽地区的大规模开发成为可能。再加上当时的各种社会原因,东汉时期的经济地域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
东汉以前,中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主要在淮河以北,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包括关中。当时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到了东汉末年,这种情况开始有了很大的改变。在黄河流域的一些地区,人口减少,出现了下降的迹象。在南方,出现了新的经济发展地区,人口正在急剧增加。
随着人口的增加,南方许多地区的发展速度加快。比如太湖、钱塘江流域,西汉时归会稽郡管辖,东汉时分吴、会稽两郡,这是经济发展的直接结果。其他如鄱阳湖、洞庭湖、成都平原也在不断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发达地区。但东汉时期,大部分人口仍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因此,黄河流域仍然是当时的经济和政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