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25-220)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的又一个统一的中原王朝。传至第八代,有十四个皇帝,享国195年,与西汉合称汉朝。
新朝末年,绿林赤眉起义爆发,汉朝宗室刘秀乘势而起。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延续“汉”国号,史称光绪中兴。东汉时期,三公的权力被大大削弱,尚书台的权力得到了提升。汉明帝和张寒统治时期,东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张明统治时期。在张寒后期,外戚变得越来越霸道。汉和帝继位后,外戚被消灭,东汉国力达到顶峰,史称千古元龙。
东汉中后期,皇太后说是外戚管事,年轻的君主可以在宦官的帮助下管事。史称官官之争,政事日益腐败,权贵势力大肆吞并土地。汉桓帝、汉灵帝时期,农民不堪官吏、爵位的残酷压迫。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朝廷下令各郡自行招兵,基本平定了叛乱,却导致了地方豪强的挟洋自重。
初平元年(190),董卓将狄咸迁至长安,从此朝廷大权旁落,揭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董卓被杀后,建安元年(196年)回西,曹操迎汉献帝迁许昌。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被灭,进入三国政权时期。
东汉在文化、科技、军事、佛教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文化上,郑玄将经学推向高峰,开创了郑雪。技术上,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张衡发明了地动仪和浑仪,军事上迫使北匈奴西进。这一时期,佛教通过白马寺传入中国。东汉时期,豪强地主扩张,形成士绅,匈奴、羌、狄民族内迁。北匈奴西迁后,鲜卑人占领漠北,对后世影响深远。
刘秀,汉朝始祖刘邦的第九孙,是汉朝的后代。他继续“汉”的称号,并建立洛阳作为首都。因为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的东面,所以称为东汉。西汉是前东汉,又称后汉。
东汉(25-220)和西汉灭亡后,西汉的外戚、汉武帝王的侄子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掌权。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王莽实施了各种改制政策,但这些改革不仅没有稳定社会,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绿林赤眉起义。
《绿林好汉》中有一位将军叫刘秀,实际上是西汉皇帝的远房皇族,在推翻王莽政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刘秀不仅利用起义军的武装力量,而且善于利用地主的强大力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公元25年,他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成为汉光武帝。
汉光武帝非常重视中央集权统治的维护,他采取措施削弱豪杰的权力,扩大监察机构尚书台的权力。同时取消了一个郡长的设置,以遏制地方军事力量。实行精简行政、减免土地税、组织开荒兴修水利、下令解放奴婢等措施。这些做法带来了东汉初期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
东汉时期是科技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张衡发明了浑仪和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都有很大的医学成就。继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之后,东汉班固的《汉书》成为又一部重要的历史巨著。东汉还产生了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
建武二年,光武帝下令全面改革王莽推行的旧政策,整顿吏治,设六部尚书掌管国事,以进一步削弱三公(邱、司徒、司空)的权威;废除“官奴”;清查土地,逐步稳定人民生活。到公元1世纪中叶,东汉经过光武帝、汉明帝、张寒三代皇帝的治理,逐渐恢复了昔日的繁荣,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为“光武复兴”。
公元89年,汉高祖张由年仅十岁的登基,年号永元。由于何棣年幼,统治权完全掌握在张帝的皇后都史和弟弟窦宪手中。窦家族的专制权力引起了从上到下官员的不满。公元92年,何棣与宦官郑忠等人联手灭窦氏,郑忠因功受封。此后,宦官越来越多地参与东汉的政治统治。此外,自以来,宦官在汉朝的帝都一直受到宠信,宦官的权利在桓(公元132-167年)和灵(公元168-189年)时期达到了无界的程度,形成了东汉末年宦官和外戚独享权利的格局。
公元189年东汉中期以后,宦官专权,外戚掌政,矛盾重重,爆发了一场“党民之争”。此后,统治集团更加腐朽,社会上强大的地主势力恶性膨胀,加剧了阶级矛盾的激化。184年(钟平元年),在各种连续小规模起义的基础上,爆发了以张角为首的大规模黄巾起义。在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下,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地方分裂势力相互混战。公元220年(延康三年),曹丕代汉称帝,东汉宣告灭亡,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长期分裂——三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