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伟大的转折》讲述的是什么?观后感

《伟大的转折》讲述的是什么?观后感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522 更新时间:2024/1/22 19:42:11

《伟大的转折》是由伟执导的一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革命历史剧,该剧主要讲述的是泽东等我国元勋在红军长征的途中自通道转兵以后,指挥着中央红军以东西驰聘、南北往返高度机动灵活的战术,最终是粉碎了十倍之多的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使得红军重出生天的故事。

剧情简介

1934年12月进入贵州到1935年5月出贵州,历经了被国民党大军层层围堵,在长征中遭受湘江惨败之后的中央红军,被迫在通道转兵进入贵州,之后历经了黎平会议、猴场会议、突破乌江、遵义会议、土城战役、四渡赤水、扎西会议、遵义战役、苟坝会议、南渡乌江、西进云南、北渡金沙、会理会议等历程,千难万险,艰苦卓绝,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中央红军摆脱了敌军的追堵拦截,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的计划。

《伟大的转折》剧评

看了两三集,有一点小小的感想。在当年那艰苦的环境,险恶的时局中,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为首的老一辈革命家力挽狂澜,在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生死存亡之际实现了伟大的转折,走上了正确的征途,开了我党我军辉煌的历程!现在在建国七十周年之际,在电视屏幕上重现这一伟大的历史,让我们重走伟大长征路,寻找革命先烈无私奉献投身革命的伟大初心,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在很受感动的同时,对这部电视剧对于人物的塑造及细节的呈现,也有一点点浅见,不吐不快。

其一,总体服化道基本表现了当时的时代特点,以及红军的艰苦,像战士的服装,脚上的草鞋,缺医少药的现状等,但是看到周总理和博古丝毫不乱油光黑亮的背头以及毛主席飘逸的中分时,还是有一点点出戏!

其二,主角毛主席的塑造,有一点点弱了!演员没有表现出主席领袖的气质以及临危不乱的大气,忧国忧党忧民的胸怀。剧中有一些细节来表现主席关怀战士、看望病中战友、与四老坐谈、夜找博古等情节,但表演得很刻意,不自然,特别是有时脸部表情及肢体动作看着很不自然!而且导演布景构图用光好象也没有考虑周全,没有表现出主席大气与睿智的形象!

其三,对于博古的塑造,是不是太浅了?一时痛哭,一时要自杀,一时又歇斯底里,有点幼稚,不象是手握大权的三人团中方首脑!

其四,刚刚第三集中,一个受伤的红军战土被迫留在贵州,毛主席亲自把他送到老乡家中。然而同时旁白就说这个战士原形叫什么名字,在当地成家生子活到二十一世纪去世时103岁!其实这样的真实人物就用本名不好吗?穿插一段几十年后本人的真实镜头不更真实吗?旁白介绍既多余又出戏!

刚刚看了三集,一点浅见,不吐不快,希望后面越来越好看!

《伟大的转折》观后感(作者:李正中)

8月26日晚,中央电视台第一频道在黄金时间播放了革命历史电视剧《伟大的转折》,我观看后深受感动和鼓舞。

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缺少粮食、缺少医疗器具和药品、没有重武器和空军支持,一个外国人(李德)不顾中国的实际情况,乱做决定,导致红军经过湘江战役后,从起初的8万多人减少到3万多人,其中还包括伤病员在内。危机时刻,毛泽东主席带病与其他领导人一起,与“三人团”进行了讲道理、摆事实,最后力挽狂澜,带领红军转折到了贫穷落后的贵州,走上了一条切合中国革命实情的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之路,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

中国有句俗话,叫一将无谋,累死三军。中国的事情必须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来做决定。如果都相信外国月亮比中国的圆,那样会危害中国的发展。著名的国家领导人邓小平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改革开放、给政策办理特区发展经济等。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老百姓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从我记事开始:街道上面跑的小车,老百姓根本就是望尘莫及,最多只能去坐长途公共汽车,每次买车票都要开后门;每个月的粮食都要搭杂粮;想吃月饼和糖都要票,穿的衣服都是穿大哥的;住房都是要靠单位按照职务进行分配......现在,再看看普通的老百姓家:自己修有大房子、银行有存款、小汽车比比皆是......

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带一路等,把中国的经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农村提出脱贫攻坚,不让一个人掉队,给老年人办理低保,两不愁三保障,让老百姓得到实惠,改善和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我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要时刻牢记嘱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杨艰苦奋斗的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自己工作岗位上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扎扎实实搞好电力服务工作。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成语“惊弓之鸟”的寓意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传统文化

    说起成语“惊弓之鸟”,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这个成语出自典故《战国策·楚策四》,原比喻“用巧取胜”,而现在多半是用来形容那些担惊受怕之人听到一点风吹草动就惊慌失措的样子。不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那就是“惊弓之鸟”真的

  • 湘西苗家的蛊术是如何传承的?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传统文化

    我国的湘西是一块非常神奇的沃土,青山不老、风景独好、历史悠久、文脉绵延,这秀丽多情的山与水养育出了丰富多彩的苗乡文化。作为乙方地域文化,巫蛊成为了湘西文化形式最具有代表性之一,它是建立在“万物有灵”与“自然崇拜”的基础上的,其实质其实就是“

  • 《最后的莫西干人》简介,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传统文化

    小说《最后的莫希干人》相信很多喜欢读书的朋友们已经看过了,这是哦库柏著作小说中被认为《皮袜子故事集》中最出色的一部。这本书创作于1826年,也正是历史上英国与法国在北美殖民地进行的七年战争时期的第三年。他们以武力驱逐印第安人,对原著印第安人进行着残酷的种族灭绝政策,所以这部作品突出了印第安部落灭绝这

  • 为什么说唢呐是乐界流氓?唢呐有什么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传统文化

    唢呐是一种我国传统的乐器,但是唢呐却有一个很奇葩的形容,叫做“乐界流氓”,这可能本身不是什么好话,说唢呐是乐器界的流氓到底是怎么回事?流氓一词一般都是形容一些脸皮很厚,说话做事都很不讲理的人的,用这个词来形容唢呐,难道唢呐在乐器界也和流氓一样?唢呐究竟有什么特性,会得到这样一

  • 老而不死是为贼什么意思?孔子为什么要说这句话?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传统文化

    其实古人曾经说过的很多话,如果只是断章取义,只看到了一部分就对这句话进行解读,是非常不对的,但是偏偏就有很多人看话只看一半,对于这句话真正的含义却不甚了解。比如,孔子曾经说过一句话,老而不死是为贼,听上去就好像在骂人一样,事实当真如此吗?孔子说老而不死是为贼是什么意思呢?如今看来,“老而

  • “喝了白露水,蚊子闭了嘴”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传统文化

    立秋了,相信很多朋友就会感受到往后的一段时间里天气气温就会稍微有些变化了。虽说有些下降,但是整体气温还是比较高的。秋季的到来并非是一下子就凉了下来,而在白露节气之后,是不是就会变冷起来呢?很多人夏季备受蚊子的困扰,那么白露之后,蚊子是不是就会越来越少呢?“白露勿露身”中的&l

  • “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对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何道理?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传统文化

    在我国之前有着很多风俗习惯,只不过随着时间慢慢的流传,很多东西也就被人们慢慢逐渐淡化了。如今的人不会像原来的人那么讲究了,比如大家伙在一起吃饭喝酒的时候,老一辈人可是有很多讲究的,吃饭的时候需要等着长辈入座的时候才能开始动筷子,不然就是对长辈的不敬重。另外就是吃饭的时候不能说话,老一辈人认为吃饭的时

  • 齐白石的画作《蝉》为何价值8亿?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传统文化

    说起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画家,相信很多朋友们就会想到齐白石了。齐白石原本是木匠出身的,早年也从未受到过专业的绘画训练,对于绘画的摸索纯粹就是靠着个人的兴趣爱好。而且齐白石与很多受过专门训练的大师不同,齐白石最初接触绘画艺术是从雕刻花木开始的,直到年长之后他才深深的意识到自己爱上了绘画。众所周知,齐老最擅

  • 全国各省简称顺口溜,中国各省简称来历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传统文化

    这则各省简称顺口溜大家一定不陌生:京津沪渝直辖市蒙宁新藏桂自治一国两制台港澳东北三省黑吉辽冀鲁晋 归华北苏浙皖赣在华东湘鄂豫 归华中华南还有粤闽琼川滇黔 归西南西北还有陕甘青不过,对于这样的简称,有些地方是不感冒的,比如山东东部很多人都对山东称“鲁”不称“齐&rd

  • 春不捡鸡冬不捡兔什么意思?背后有何寓意?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传统文化

    “春不捡鸡,冬不捡兔”是一句俗语,北方冬天通常比较寒冷,古人会选择在冬季出门打猎,有时候能在路上看到冻死的兔子。不过一般这种兔子可能并不健康,所以建议最好是埋了,而不是捡回家吃。所以这句俗语也有不要贪小便宜的意思,其实古人有很多生活上的智慧直到今天依然能教会我们很多。下面就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