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为什么说唢呐是乐界流氓?唢呐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说唢呐是乐界流氓?唢呐有什么特点?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125 更新时间:2024/2/16 20:45:12

唢呐是一种我国传统的乐器,但是唢呐却有一个很奇葩的形容,叫做“乐界流氓”,这可能本身不是什么好话,说唢呐是乐器界的流氓到底是怎么回事?流氓一词一般都是形容一些脸皮很厚,说话做事都很不讲理的人的,用这个词来形容唢呐,难道唢呐在乐器界也流氓一样?唢呐究竟有什么特性,会得到这样一个称呼呢?

普通人对唢呐的固有印象就是红白事专用,就像说起二胡那就是哀乐专用一样。可以说是大众印象中最下里巴人的乐器没有之一。这样一件乐器能抢了所有乐器的风头,可不就是流氓麽?但反过来说,正因如此,唢呐的表现力是大部分乐器无法比拟且独具一格的。

唢呐音色极为突出,声音穿透力极强,它一响起来,能与整只乐队抗衡!一只唢呐就能与整只乐队抗衡!如假设演奏一个乐曲,唢呐作为配奏,那么在听众的脑海里可能感受到到的就是一头肥壮的猪窝在一群瘦弱的鸡群里面。格格不入,却又占据大半壁江山。唢呐一般都是独奏或作为主奏,配角是不可能当配角的。毕竟,它一响起来,就没乐队什么事儿了。

所谓流氓,不过是拿个唢呐吹得你世界里只有它。琴房里只要有四面八方有一个唢呐,什么钢琴、声乐、小提琴,别练了!根本听不到自己的声音好吗。民族管弦乐团里,只要有一个唢呐,那大家的耳朵里就只有唢呐独奏了。

所以音乐学院的唢呐总不是一群一群的,一届有两个唢呐,就感觉到世界都是唢呐了。火力全开的唢呐,可是很风骚的,《百鸟朝凤》作为“流氓”的经典曲目,简直就是花式炫技。

古筝版《广陵散》尽显原曲杀伐战斗之意。西洋乐以竖琴应战《德彪西第一号拉伯风华丽曲》平息躁动。随后双方就《野蜂飞舞》展开混战,最终,唢呐吹起《百鸟朝凤》不仅暗喻了野蜂被群鸟驱逐;更重要的是,在音律上,西洋乐阵营里没有相匹配的演奏接得住。没人任一个西洋乐器能匹配!根本接不住!唢呐能吹尽大喜大悲,能吹出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

你觉得它只能吹丧乐的时候,一首百鸟朝凤让你感受到了唢呐的艺术魅力,一首《九儿》(谭晶版九儿中的唢呐插曲)让你感受了那种悲壮,让你仿佛置身于那片红高粱之中。极强的穿透力,各种装饰音的演奏技巧这是很多乐器所没有的。尤其吹管乐器,大多数吹管乐器都是定调乐器,要演奏滑音是理论上不可能,实际上很困难的一件事情,但是唢呐可以很轻松的做到这一点,而且还能翻出花儿来。所谓流氓,能人之所不能也。

有的人不待见唢呐,一个字“土”,另一个字,“吵”,但其实,唢呐牛着呢,公元3世纪开始,唢呐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到现在,它已经成为了中国历史悠久的民间吹管乐器。

在中国乐器界,唢呐还被赋了一个戏称——“乐界流氓”,当然,这里的“流氓”不是贬义,反而有点戏谑、调侃的味道。这是为啥呢?首先,它能从你出生吹到送你走,正所谓“吹人生,吹人死”。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唢呐一出,谁与争锋!只要唢呐一出声,其他所有的乐器都会黯然失色,是所有的!因为论嗓门,谁都比不过它。据说,唢呐的声音频率是钢琴的两倍,音响是钢琴的四倍。

在电影《闪光少女》中,一开始,音乐系西洋乐器和民族乐器的同学们互不服气,堵在门口就开始PK,两边是斗的旗鼓相当。直到唢呐的出现。唢呐一出声,整个调子都被它带偏了到最后,就连乐器之的钢琴,也败下阵来。

唢呐“抢戏”不仅仅是因为声音大,还因为它的音色很突出,画面感和穿透力都超强,而且,唢呐的吹奏方式变化多端。分分钟抢占焦点,根本没法做配角,这成就了唢呐独一无二“流氓大亨”的气质。所以不仅在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等仪式上抢占C位,而且,正的演奏也是秒杀其他乐器。通常,轮到唢呐了,一般都是这样的。

唢呐的内心独白是:对不起,你们都是伴奏?这也太骄傲了。因为这些特点,唢呐广泛存在于大家耳熟能详的影视作品中。在《红高粱》中,高亢嘹亮的唢呐一出,男主角开朗豪放的气质就扑面而来,不仅如此,早在1986年,唢呐就和中国的摇滚和流行音乐,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至今仍然有很多民间艺人用唢呐吹奏流行音乐,别有风味。

其实,唢呐虽然“土”,虽然“吵”,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有的时候在某些场合还是能让人耳朵一亮的。《百鸟朝凤》是唢呐名曲。以《百鸟朝凤》为名,还有一部电影,豆瓣评分8.0,超过了很多大制作电影。这部电影借用传统乐器唢呐的兴衰过程,反应了民俗化该如何传承的社会问题。

有人说,这是唢呐的挽歌,其实,应该把它看成是一种转型。在保留传统的同时,更要融会通,就像影片的结尾,唢呐和西洋音乐结合的背景音乐,依然延续。唢呐也要与时俱进,与西洋乐器互相包容,结合,固步自封,迟早就会被淘汰。现在,唢呐其实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的音乐,也把这种魅力转播到了国外。

纽约新世贸中心这只“大鸟”就迎来百鸟朝凤。美国亚文交响乐团的庆新春音乐会在这里闪亮登场,这是新世贸中心首个交响音乐会,也是首个华人艺术团在此献艺!乐团演绎的经典中外名曲吸引数万路人驻足。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说唢呐是“乐器界的流氓”,是因为它声音大、调门高、独一无二,在我们的民乐中扮演着无可或缺的角色,而这份宝贵的传统,也值得我们传承下去。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老而不死是为贼什么意思?孔子为什么要说这句话?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传统文化

    其实古人曾经说过的很多话,如果只是断章取义,只看到了一部分就对这句话进行解读,是非常不对的,但是偏偏就有很多人看话只看一半,对于这句话真正的含义却不甚了解。比如,孔子曾经说过一句话,老而不死是为贼,听上去就好像在骂人一样,事实当真如此吗?孔子说老而不死是为贼是什么意思呢?如今看来,“老而

  • “喝了白露水,蚊子闭了嘴”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传统文化

    立秋了,相信很多朋友就会感受到往后的一段时间里天气气温就会稍微有些变化了。虽说有些下降,但是整体气温还是比较高的。秋季的到来并非是一下子就凉了下来,而在白露节气之后,是不是就会变冷起来呢?很多人夏季备受蚊子的困扰,那么白露之后,蚊子是不是就会越来越少呢?“白露勿露身”中的&l

  • “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对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何道理?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传统文化

    在我国之前有着很多风俗习惯,只不过随着时间慢慢的流传,很多东西也就被人们慢慢逐渐淡化了。如今的人不会像原来的人那么讲究了,比如大家伙在一起吃饭喝酒的时候,老一辈人可是有很多讲究的,吃饭的时候需要等着长辈入座的时候才能开始动筷子,不然就是对长辈的不敬重。另外就是吃饭的时候不能说话,老一辈人认为吃饭的时

  • 齐白石的画作《蝉》为何价值8亿?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传统文化

    说起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画家,相信很多朋友们就会想到齐白石了。齐白石原本是木匠出身的,早年也从未受到过专业的绘画训练,对于绘画的摸索纯粹就是靠着个人的兴趣爱好。而且齐白石与很多受过专门训练的大师不同,齐白石最初接触绘画艺术是从雕刻花木开始的,直到年长之后他才深深的意识到自己爱上了绘画。众所周知,齐老最擅

  • 全国各省简称顺口溜,中国各省简称来历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传统文化

    这则各省简称顺口溜大家一定不陌生:京津沪渝直辖市蒙宁新藏桂自治一国两制台港澳东北三省黑吉辽冀鲁晋 归华北苏浙皖赣在华东湘鄂豫 归华中华南还有粤闽琼川滇黔 归西南西北还有陕甘青不过,对于这样的简称,有些地方是不感冒的,比如山东东部很多人都对山东称“鲁”不称“齐&rd

  • 春不捡鸡冬不捡兔什么意思?背后有何寓意?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传统文化

    “春不捡鸡,冬不捡兔”是一句俗语,北方冬天通常比较寒冷,古人会选择在冬季出门打猎,有时候能在路上看到冻死的兔子。不过一般这种兔子可能并不健康,所以建议最好是埋了,而不是捡回家吃。所以这句俗语也有不要贪小便宜的意思,其实古人有很多生活上的智慧直到今天依然能教会我们很多。下面就为

  • 古代老师有哪些称谓?古代教师称呼含义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传统文化

    今天是教师节,相信大家都为自己的老师送上了最真切的祝福。其实教师这个职业从古至今已经存在了上千年,作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职业之一,老师对下一代的教育很可能就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的走向。古人是非常看重老师的,在古代对于老师的称呼也多达十几种,可能多数称谓大部分的朋友听都没听说过,所以这次就借这样一个机会为大

  • 中秋节观潮的来历是怎样的?中秋为什么要观潮?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传统文化

    马上就要迎来中秋节了,其实中秋的习俗还挺多了,例如我们非常熟悉古人在中秋都会举行赏月、拜月、猜谜、吃月饼等活动,其实中秋节还有一个习俗只不过被很多人遗忘了,那就是观潮。古代生活在浙江一带的人们,他们中秋除了能够赏月以外,还可以顺带观潮,此后中秋便慢慢多了一个风俗。不过中秋为什么要观潮呢?其实古人对于

  • 贺双卿诗词《春从天上来·饷耕》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传统文化

    贺双卿是清朝女诗人,更有“清代第一女词人”之称。贺双卿出生于普通农家,从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七岁便主动跑到书馆听老师讲课,此后自己也能动笔写词。这次就为大家讲讲贺双卿创作的《春从天上来·饷耕》,这首词十分特别,每句话都有一个“春”字,这首词不仅是讲春

  • 中秋节最大的谎言是什么?月饼起义是怎么回事?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传统文化

    在我国历史上的元朝时期,谣言有很多,就比如说“禁止菜刀”差不多就是很多户才有一把菜刀的。然而事实上,以往的很多谣言都是在清朝后期,反清人士接着“反元”的名义胡编乱造的。到了民国时期,由于时期相对较远了,被一些县志就冠以“俗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