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代老师有哪些称谓?古代教师称呼含义介绍

古代老师有哪些称谓?古代教师称呼含义介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792 更新时间:2024/2/25 15:56:48

今天是教师节,相信大家都为自己的老师送上了最真切的祝福。其实教师这个职业从古至今已经存在了上千年,作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职业之一,老师对下一代的教育很可能就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的走向。古人是非常看重老师的,在古代对于老师的称呼也多达十几种,可能多数称谓大部分的朋友听都没听说过,所以这次就借这样一个机会为大家讲讲古人是如何称呼老师的,一起来了解下吧。

【师长】

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

韩非子·五蠹》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

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

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

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夫子】

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

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论语·子张》: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山长】

是历代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

其出处源于《荆相近事》。

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

受业者众多,蒋维东被尊称为“山长”。

此后,“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元代时,各路、州、府都曾建有书院,设山长。

明清沿袭元制,乾隆时期曾一度改称院长,清末仍叫山长。

废除科举之后,书院改称学校,山长的称呼废止。

【师傅】

古时老师的通称。

“师傅”一词原本是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

因为这些职位负责教习太子,所以师傅也成为老师的代称。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

“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师傅这一称谓迄今仍在使用,

但一般指工商曲艺戏剧等行业的老师。

【师父】

古代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

所以也将老师尊称为师父。

《吕氏春秋·劝学》:“事师之犹事父也。”

【西席】

也称西宾,是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其来源为这样一个典故:

汉明帝刘庄当太子时,曾拜桓荣为师,

登皇位后,他对桓荣仍十分尊敬,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

听桓荣讲经。汉代席地而坐,室内座次以靠西向东为尊。

汉明帝虽贵为皇帝,仍然给桓荣安排坐西面东的座席,

表示对蒙老师的尊敬,

此后,“西席”或“西宾”就成了对教师的尊称。

【师保】

原为古代辅弼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员,

亦师亦保,统称“师保”。《易·系辞下》:

“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后来泛指老师。

如清代龚自珍《抱小》:“小学者,子弟之学。

学之以侍父兄师保之侧,

以待父兄师保之顾问者也。”

【宗师】

原为掌管宗室子弟训导的官员。

《汉书·平帝记》:“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

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

后逐渐演变为众人所崇仰、堪称师表的人。

北宋孔平仲《谈苑》卷三:

石介,字守道,徂徕山人也。文章学术,

天下宗师,皆呼为徂徕先生。”

【教授】

如今的教授一词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职称,

但在古代太学中则是讲学的博士。

中国汉、唐两代太学都设有博士,

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学校始设教授,

元代各路、州、府儒学以及明清两代的府学也都设有教授。

【助教】

在国子监任教的教师。

西晋咸宁二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

协调国子祭酒、博士传授儒家经学。

此后除个别朝代外,国子监中都设经学助教,

称国子助教、太学助教、四门助教、广文助教等。

【学博】

原为唐代府郡的学官。

唐代府郡置经学博士各一人,掌以五经教授学生,

后泛称学官为学博。

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三十六回:

“这人大是不同。不但无学博气,尤其无进士气。”

【讲郎】

原为讲授经书的官员。

《后汉书·儒林传》:

“又诏高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谷梁》、

《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为讲郎。”

【教谕】

原为宋代京师小学和武学中的学官名。

明清时期,县设“县儒学”作为一县之最高教育机构,

内设教谕一人,另设训导数人。训导是指辅助教谕的助手。

府学教谕多为进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

《明史·职官志四》:“儒学:府,教授一人,训导四人。

州,学正一人,训导三人。

县,教谕一人,训导二人,教授、学正、教谕,

掌教诲所属生员,训导佐之。”

【先生】

“先生”一词的最初含义是先出生的人,

引申指长辈、知识丰富的人。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以及《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其中的“先生”均是称呼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后来,“先生”一词被引申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

《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

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中秋节观潮的来历是怎样的?中秋为什么要观潮?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传统文化

    马上就要迎来中秋节了,其实中秋的习俗还挺多了,例如我们非常熟悉古人在中秋都会举行赏月、拜月、猜谜、吃月饼等活动,其实中秋节还有一个习俗只不过被很多人遗忘了,那就是观潮。古代生活在浙江一带的人们,他们中秋除了能够赏月以外,还可以顺带观潮,此后中秋便慢慢多了一个风俗。不过中秋为什么要观潮呢?其实古人对于

  • 贺双卿诗词《春从天上来·饷耕》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传统文化

    贺双卿是清朝女诗人,更有“清代第一女词人”之称。贺双卿出生于普通农家,从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七岁便主动跑到书馆听老师讲课,此后自己也能动笔写词。这次就为大家讲讲贺双卿创作的《春从天上来·饷耕》,这首词十分特别,每句话都有一个“春”字,这首词不仅是讲春

  • 中秋节最大的谎言是什么?月饼起义是怎么回事?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传统文化

    在我国历史上的元朝时期,谣言有很多,就比如说“禁止菜刀”差不多就是很多户才有一把菜刀的。然而事实上,以往的很多谣言都是在清朝后期,反清人士接着“反元”的名义胡编乱造的。到了民国时期,由于时期相对较远了,被一些县志就冠以“俗言”&

  • 不听老人言必有恓惶泪什么意思?这句谚语有何道理?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传统文化

    不得不佩服老一辈人的智慧,他们似乎已经替我们总结出很多人生,以及生活上的经验和道理。“不听老人言,必有恓惶泪”的意思其实就跟“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差不多,只不过后面这种表达方式更加通俗,大家都能看懂是什么意思。这次准备了五句谚语为大家讲讲其中都蕴藏

  • 白露之后是不是就没有蚊子了?白露之后是不是会变冷?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传统文化

    很多人应该已经感受到了,最近一段时间,天气气温也稍微有一些变化,不过虽然有一点下降,却依然还是比较高的,只不过总体还是在往下走的。秋天也已经到来了,不过秋季也并非是一下子就冷下来了,而在白露节气之后,是不是就会变冷起来呢?很多人夏季备受蚊子的困扰,那么白露之后,蚊子是不是就会越来越少呢?&ldquo

  • 二十四节气白露古诗词赏析,白露习俗典故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传统文化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每年到了这时就证明气候已经慢慢转入秋天,准备迎接仲秋节的来临。古时候,人们用四时配五行,秋天属金,金色白,所以就把秋露称之为白露。相信大家在这几天已经稍稍感到凉意了,早晚的温差会比较大,所以大家也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可能很多朋友还不太清楚白露有哪些习俗,这次就为大家做个简单的

  • 八月十五为什么又叫做“仲秋”呢?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传统文化

    马上中秋节了很多网友都陆陆续续回家过节了,八月十五团圆嘛,但是最近有很多人也发现了,那就是其实好像以前八月十五也叫“仲秋”,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吧!古人排序时用孟、伯、仲、叔、季,就相当于现在的第一、第二、第三。这其中,孟与伯,

  • 贯穿整个中华文化的字是哪个字?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传统文化

    在我国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当中,有一个字始终是无法绕开的,这个字便是“和”字。人世间的“和”有着缜密配套的制度作为保证。我国历史上的宗法制度是人们长期积累的思想模式以及行为规范。宗法制度就是权力的结构,有着非常明确的绝对服从权利等级关系。宗法是由宗族来执行

  • 《建军大业》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传统文化

    电影《建军大业》是“建国三部曲”系列中的第三部,是献给建军90周年的历史影片。该片主要讲述了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革命,于当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发起了武装起义,从而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故事。在1927年,北伐战争刚取得重大成果之际

  • 《那些女人》讲述的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传统文化

    如果你处于乱世之中,你是选择生死在前?还是国家在前?或是说你是小我在前?还是大我在前?在电影《那些女人》当中,以独特的女性视觉,残忍的揭开了那些不堪回首的腥风血雨的年代。描写的是在小桥流水边上的一个江南小城中,不同性格和不同阶层的女人们竭尽所能用自己的力量,甚至生命在弹雨中和新四军一同摧毁日军所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