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蜀字有什么秘密?

蜀字有什么秘密?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754 更新时间:2024/1/26 21:51:04

说起我国的古蜀国,这个国家一直都是一个神秘的存在。那么这个“蜀”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给蜀字又赋予了哪些意义呢?可以说“蜀”的起源和发展是扑朔迷离,起身世是令人神往的,但是却无法触摸到。就连身为四川人的李白也说:“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没法说得清楚。

《史记·五帝本纪》中有“昌意娶蜀山氏女”的记载,古蜀国恐怕与蜀山氏有关。许多古籍中都有蜀山氏的踪影,南宋《路史》载:“蜀之为国,肇自人皇,其始蚕丛、柏濩、鱼凫,各数百岁,号蜀山氏,盖作于蜀。”但蜀山到底在哪里,却没有定论。普遍说法认为在今天的岷江流域,蜀山即为岷山。

蜀山氏的年代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也就是说,这支以“蜀”命名的族氏的形成距今差不多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汉代蜀人杨雄在他的《蜀王本纪》中为古蜀国编排了完整的世袭,虽然《蜀王本纪》早已散失,但有几条佚文被后世文人引用得以保存。其中有“蜀王之先名蚕丛、柏濩、蒲泽、开明。是时人萌,椎髻左言,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从开明上到蚕丛,积三万四千岁。”是说蜀国历史从蚕丛时代到开明时代,约有三万四千年。三万四千年自然不可信,但至少可以说明古蜀国历史悠久,《蜀王本纪》即使是作者杜撰的,至少也有传说为依据。而三星堆文化遗址的出土,确实可以与古籍记载得到印证。但遗憾的是,三星堆出土物中除了一些无法解答的神秘图案,没有文字。

据统计,“蜀”的甲骨文至少有十多种写法,但大多只是结构细节的变化,形像大体相同,基本都有“一只眼睛”和“一个勾勾”组成,我们会发现,像“庞”、“危”等甲骨文象形都含有类似的“勾勾”,它们都跟“虫蛇”有关,那么“蜀”的“勾勾”会不会也是指虫蛇?它会不会指“一种长着大眼睛的蛇”?当然,“大目”只是一种强调,就像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上的“眼睛”一样,特别雕琢,神秘而夸张,深邃而恐怖,这是古蜀人对于“眼睛”超乎自然的想象。因此有说法认为,古蜀人是个崇拜“睛睛”的部族,他们将“眼睛”赋予了神秘的力量。

东晋《华阳国志·蜀志》载:“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是说蜀侯蚕丛,他的眼睛是纵向长的,称王自他始。那个时候并没有出土物的佐证,显然作者是不可能知道古蜀人对“眼睛”的崇拜,唯一的依据自然靠传说,说明“蚕丛目纵”的传说当时一直在流传,还是值得可信的。当然,也有说法“蜀”字的象形跟“蚕”有关,认为早蜀氏是个擅长养蚕的部族。

除此之外,殷商卜辞中也有一个以“蜀”命名的国族,根据此蜀与商王朝非同寻常的关系来看,这支蜀氏似乎跟远在千里之南的四川古蜀国不相交集,两者到底是不是属于同一支族氏一直成谜。商代蜀国跟商王朝关系密切,商王经常出入蜀地,蜀国也背叛过商王,故卜辞中有“征蜀”。卜辞:“贞:至蜀,我有使。”(《合集》21730)商王派使臣去蜀地办事。商王还在蜀地辟有田猎区,所以又有“贞蜀受年”的卜辞。蜀地还作为商王征伐缶国的军事根据地,如卜辞:“贞:王敦缶于蜀。”

(《合集》6860)《左传·成公二年》中有“公会楚公子婴齐于蜀”的记载,其中齐之蜀,杜预注:“鲁地,泰山博县西北有蜀亭。”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泰安市泰山区。但卜辞中的蜀地地望学界各有说法,除了山东说,还有山西说、陕西说。我们都知道武王克商依仗的是“牧誓八国”,其中就有蜀国,但这支蜀国是不是四川之蜀一直没有定论。《古本竹书纪年》载:“(周)夷王二年,蜀人、吕人献琼玉。”可见蜀国和吕国处于同一位置,都盛产琼玉,还一起向周王进贡,显然这个蜀国不可能在四川。另外,周文王时期的周原甲骨中有“伐蜀”的记载,这个作为周方敌国的蜀国显然不可能成为后来牧誓八国的成员国。可见当时商周之际,两个蜀国同时并存。

进入东周后,蜀国在史书中逐渐活跃起来,这也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周代蜀国,也是本文说的四川之蜀。《史记·楚世家》载:“肃王四年,蜀伐楚,取兹方,于是楚为扞关以拒之。”兹方,楚邑,在今湖北松滋境内;扞关,楚关,在今湖北宜昌长阳以西清江要塞(一说在今重庆市奉节县长江要塞)。是说公元前377年,蜀国穿越巴国攻打楚国,夺取兹方,楚国筑扞关拒之。说明当时的蜀国军事能力强大,楚国只能以退为进。

历史上,我们俗称四川西南之地为巴蜀之地,因为境内除了蜀国还有个巴国,它们都在楚国以西,巴国隔在楚蜀之间,蜀国要攻打楚国,必须向巴国借道,所以有人认为这次战争是巴蜀联军攻楚,而不是蜀国一国之力。但需知蜀国和巴国也不是特别友好,巴蜀之间的纷争从进入战国以来一直到双方亡国时都还没有结束,而且蜀巴长年战争导致两败俱伤,最终被秦国渔利。《华阳国志》载:“苴侯与巴为好,巴与蜀仇,故蜀王怒,伐苴侯,苴侯奔巴,求救于秦。”战国中期,蜀国的附属国苴国亲近巴国,惹恼了与巴国有世仇的蜀国,蜀侯发兵攻苴,苴侯逃到了巴国,向秦国求救。秦国当时是秦惠文王在位,秦王正有吞并巴蜀之意,于是答应出兵。

接下来就是我们熟悉的“假道伐虢”的故事了。秦国要进入蜀地,必先通过苴国,苴国是蜀国分封出来的一个小国,是蜀国作为北部防御秦国的屏障,如今蜀国要打苴国,苴侯被逼急了,愿意替秦国开道伐蜀,结果引狼入室,这是又一出申侯引犬戎妖孽入关的戏码。

据《华阳国志》、《水经注》等记载,秦王采用张仪之计,用能“屎金”的五头石牛诱惑蜀侯和苴侯,于是蜀侯派了“能移山,举万钧”的“五丁壮士”为秦国开道,迎接五石牛。结果,道路建成之际,便是蜀国和苴国亡国之时,司马错率领秦军顺道而下,一举吞并了蜀国和苴国,从此,石牛道也成了关中通往汉中巴蜀之地的主要通道。蜀国亡国后,不久,巴国也被秦国吞并,巴蜀之地成为秦国东出时期重要战略物资输出地。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酒过三巡什么意思,酒过三巡起源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传统文化

    “酒过三巡”是我们非常熟知的成语,意思是酒喝的比较多了,潜在含义为大家准备散场。相信多数朋友都不太清楚,这里的“三巡”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这个不难理解。唐代以后,古人喝酒不再是席地而坐,而是围着桌子,从分餐变成了合餐,所以给客人斟酒时需要绕一圈,就像巡

  • 急急如律令什么意思,揭秘咒语中敕令的含义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传统文化

    喜欢看僵尸题材电影的朋友,肯定不会对“急急如律令”这句话陌生,那你知道“急急如律令”到底有着怎样的含义吗,为什么道士在施完法后,都要说这句话呢?“急急如律令”出自白居易的《祭龙文》,后来成为道教念咒驱鬼的末语。其实它的含义很简单

  • 三伏天有什么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传统文化

    每一年都会有三伏天,而三伏天则是这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一般来说,三伏天的时间有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虽然往常一般是有30天,但是2020年的三伏天却有长达40天,因为中伏的时间有20天,比往常要更长一些。而2020年7月16日就是入伏的第一天。那么面对这个加长版的三伏天,又有一些

  • 孙子兵法中计篇的“计”是什么意思,并非指计谋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传统文化

    《孙子兵法》共有十三篇,第一篇讲的是《始计篇》。很多人理解这里“计”字的含义出现了偏差,认为书中“计”是计策、计谋的意思,其实不然。《计篇》的核心是告诉世人,在开战之前需要制定好战略策划,估算己方胜与负的概率。“慎战”才是孙子在

  • 甄嬛传娘娘同款花生酪如何制作?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传统文化

    《甄嬛传》这部剧相信不少朋友们都有看过了,重刷即便的朋友也是不占少数了。在关注精彩剧情额同时,很多朋友们也会关注起这部剧中出现的一些美食,就比如说眉姐姐最爱的藕粉桂花糖糕、华妃爱吃的蟹粉酥,以及经常被提到的花生酪。那么与《甄嬛传》同款的花生酪该怎么制作呢?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下。花生酪,非常传统

  • 四川话速成指南,速成教学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传统文化

    说起四川,相信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每天都会有无数的朋友们来到四川成都这座网红城市打卡。成都的节奏很慢,很休闲,一个非常适合生活的地方,外地的朋友来到成都,带着他们吃喝玩乐,那是再好不过的了。带着外地朋友们吃喝玩乐,自然不在话下,但若是想融入到本地的风土人情,那四川方言就是必须要通过的一关了。那么今天

  • 真正杨家将家谱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很多人都在问这个杨家将的真正的家谱是什么样的呢?其实这个也算有一点的说法的,下面小编就给大家慢慢分析吧,有感兴趣的可以看看,话说这个族谱什么的还是非常有争议的,意义也是非凡的,大家可以速度来看看吧!杨家将家谱简介杨家将是指我国北宋前期以杨继业为首的杨氏一门。他们戍守北疆、精忠报国,一门血洒疆场,

  • 唐宋刺青文化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传统文化

    说起纹身,相信大家不会陌生了,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纹身的前身就是刺青了。在历史上,没有如今的纹身技术,通常都是一针一针的将图案或是文字刺在身上的。犹豫使用的是黑色颜料,不是使用的专用的刺身颜料,存在身上久了之后,颜色会变蓝或发青,所以才被称之为刺青。刺青的历史源远流长,有的刺青被当做一种刑罚,称为墨

  • 山居秋暝古诗翻译及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很多人都在问这个山居秋暝到底是谁写的呢?还有这个山居秋暝的赏析以及翻译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看看吧,祝福大家一起来学习看看吧,嘿嘿,期待大家的加入了!感兴趣的也别错过了!《山居秋暝》原文:作者: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翻译以及赏析(带原文)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李白的一首诗,这首诗没有其他的诗出名,但是却非常的有内涵了,这首诗就是这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到底什么意思呢?下面一起来看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翻译和赏析吧!《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原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