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真实的唐宣宗李忱到底是一个如何的皇帝,唐宣宗被人称为小太宗 他真的能和唐太宗李世民能比吗?

真实的唐宣宗李忱到底是一个如何的皇帝,唐宣宗被人称为小太宗 他真的能和唐太宗李世民能比吗?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晴天 访问量:4868 更新时间:2023/12/18 8:59:15

唐宣宗李忱是唐朝第十六位皇帝,他处理天下事务,明察果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其大中年间所施之政,直到唐亡,尤被入称颂,时称为“小太宗”。

明清两代,官方会有选择性地对前代皇帝进行祭祀。其中,对于唐代皇帝,明朝祭祀4位,分别是唐高祖、唐太宗、唐宪宗和唐宣宗;清朝仅祭祀3位,分别是唐高祖、唐太宗和唐宣宗。在这两个榜单中,唐宣宗李忱算是一匹“黑马”了。唐高祖李渊是大唐开国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代雄主、贞观之治开创者和“天可汗”,他们受到后世皇家的追崇,这都不难理解。但唐宣宗李忱,身为唐朝的倒数第5个皇帝,他死之时,离大唐覆灭不到半个世纪,为什么会受到明清两代的共同认可呢?

因为,唐宣宗是官方正史树立起来的一个王朝晚期的贤君榜样。特别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这部明清帝王必读史书,对唐宣宗堪称推崇备至。司马光在书中说: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唐宣宗由此被认为是复刻版的唐太宗。然而,真实的唐宣宗,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皇帝呢?

李忱是唐宪宗李纯的第13个儿子,820年,唐宪宗暴毙时,李忱才10岁。皇位先是由其同父异母的三哥、唐穆宗李恒继承。4年后,李恒驾崩,接下来的20多年,李恒的三个儿子相继称帝,分别为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李忱成为“三朝皇叔”。虽然是叔父辈,但李忱与三个皇帝侄子的年龄相仿。三个侄子对这个同龄的皇叔,态度都不好。据史书记载,李忱自幼沉默寡言,性格木讷,整天傻乎乎的。每次参加皇族家宴,侄子们就以取笑他为乐,调侃叫他“光叔”。

唐武宗李炎对李忱尤其不尊重,继位后,更是处处提防这个皇叔,欲置他于死地。原因可能是,李忱曾对其生母说过,他梦到乘龙升天。不管真假,这是非常犯忌讳的一个梦境。野史中记载了唐武宗迫害皇叔李忱的故事,说唐武宗曾密令人将李忱囚禁起来,并抛入粪池中。幸得宦官怜悯,才用粪土车偷偷将李忱运出宫外,秘密保护起来。还有野史说,李忱经过几次这样的死里逃生,遂出家为僧,云游到江南避祸。这类故事的真实性存疑,但李忱在几个侄子当皇帝期间的危险处境,应该是真实的。

846年,会昌六年,唐武宗病重,口不能言,左军中尉马元贽等宦官密谋,拥立李忱为帝,是为唐宣宗。唐朝中晚期,宦官的权势极大,大到可以废立皇帝。传统史书认为,李忱之所以被马元贽等宦官选中,是因为宦官们觉得这个傻乎乎的皇叔,为人愚钝,智商不高,拥立为帝后易于控制。谁知道,李忱继位后,“裁决庶务,咸当于理,人始知有隐德焉”。原来,李忱是个演技派,他的傻和憨都是装出来的,是在激烈的宫廷斗争中的自我保护罢了。这可不是一个傀儡皇帝。

唐宣宗即位当天,看到武宗朝权相、李党魁首李德裕,遂对左右说:“刚才在我旁边的人是太尉李德裕吧?他每次看我,都使我不寒而栗。”李德裕曾在文宗朝和武宗朝两次为相,共7年有余。尤其是在武宗会昌年间,李德裕“以武定祸乱,以文理华夏”,裁抑宦官,讨平藩镇,击破回鹘,使会昌政局为之一振,“王室几中兴”。史家因此赞誉李德裕为“唐中世第一等人物”,是可与姚崇、宋璟并肩而立的贤相。

这样的能臣,在新皇帝唐宣宗的眼里,却是使他不寒而栗的人物。即位不到一个月,唐武宗还未下葬,唐宣宗就将李德裕外放为荆南节度使,李德裕所提拔的一些官员,也纷纷落马。唐武宗下葬后,李德裕又被贬为东都留守。宋人孙甫《唐史论断》说:“宣宗久不得位,又不为武宗所礼,旧怒已深,德裕是用事大臣,自不容矣。”以拿李德裕开刀为开端,唐宣宗对武宗朝的一切政策,不管好坏,都进行反对。反武宗之政,行动之快,基本没留下缓冲时间。

举两个例子。武宗朝实行裁汰冗官政策,削减了一些州县官员。这本身是一个好政策,但唐宣宗不能容忍,他继位一年后,武宗朝裁减冗官的州县又增加了380多名官员。灭佛是武宗朝非常重要的国策,从客观结果看,这一运动有利于释放社会劳动力,减轻百姓负担,增加国库收入。但唐宣宗上位后,完全反其道而行,原先被摧毁的寺庙纷纷复建起来,被用于铸造钱币的钟罄、佛像,又重新回铸成钟罄、佛像。晚唐的佛教政策,表面是宗教问题,实质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牵涉国家大量的人口、田地规避赋税,唐宣宗对武宗灭佛的矫枉过正,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困境。

唐宣宗李忱为什么会为了反对而反对?传统的解释是,他与唐武宗有宿怨,所以要反对唐武宗所用之人,所定之策。事实上,这不是主要原因。

唐宣宗尽反武宗之政,主要是为了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拨乱反正”的李唐江山合法继承人形象。唐宪宗死后,穆、敬、文、武两代四朝统治天下20多年,基本确立了穆宗一房为李唐皇室正脉的地位。唐宣宗是穆宗的异母弟,敬、文、武三朝皇叔,虽然是宪宗之子,但到武宗之后,显然已属于皇室庶支,何况他的生母身份较为卑贱,这给他继位后的正统性蒙上了一层阴影。

唐宣宗继位后的所作所为,首先都是为了树立自己统治的正统性。一方面,他极力渲染自己与唐宪宗的父子之情,甚至将唐宪宗神化,连选取宰相,都要在宪宗的牌位前祷告。通过这拨操作,向朝野宣示自己的皇帝身份是直接继统于唐宪宗,具有十足的正统性。另一方面,他极力想把唐穆宗以下四朝定性为“伪朝”,从而给自己一个拨乱反正的定位。尽管20多年前唐宪宗的死并无定论,但唐宣宗咬定,郭太后和唐穆宗母子两人参与了谋逆和弑杀君父的行动。

唐宣宗上位后,对此案株连甚众,大中二年五月,郭太后在兴庆宫不明不白死去,史书说“太后暴崩,上志也”。意思是,郭太后的死,是有人按照唐宣宗的意思做的。在唐宣宗看来,唐穆宗既然是弑杀君父上位的,那么他和他的三个儿子的统治自然就不具备合法性。唐宣宗因此指使手下人,将穆、敬、文、武四朝定性为“伪朝”,一度要把这四个皇帝赶出太庙。

但因为这个认定波及面太大了,你想啊,一个王朝、四个皇帝、接近30年,突然被宣布处于伪朝统治,这对朝臣、对社会的冲击得有多大?所以,唐宣宗对于穆宗是逆党、四帝是伪朝的定性,最终未能获得群臣的支持,只能不了了之。在此情况下,唐宣宗就通过尽反唐武宗之政的做法,向朝野宣告,他要把穆宗以来的“伪政”通通恢复过来。这样,他就可以将自己摆到对李唐王朝具有拨乱反正之功的位置上。

但是,问题出现了。如果唐宣宗反的是穆宗、敬宗或文宗朝的人事和政策,那或许是好事,因为这几朝均无大作为,反着干,兴许可以干出一番大事业。偏偏唐宣宗接任的武宗朝,在权相李德裕的支持下,政治上多有改制和作为,取得了不俗的政绩,现在,他为了反对而反对,出于树立正统性而反对,结果,只能在政治和经济上开起了倒车。

以司马光为首的传统史家,对唐宣宗统治的大中时期多有溢美之辞,美其名曰“大中之治”,但实际上,从他继位后急于证明自身正统性的行为开始,已经注定了其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诸方面都是一次大倒退。

晚唐的三大政治问题——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唐宣宗一个也未能解决。即位伊始,唐宣宗罢免李党党魁李德裕后,牛僧孺李宗闵杨嗣复等牛党要人,同日被调回朝廷。李党陡然失势,牛党全面复辟。一般来说,李党属于改革派,力主强化中央集权,颇有进取之心;而牛党属于保守派,因循苟安,碌碌无为。唐朝晚期,江河日下,任何一个企图励精图治的皇帝,都不可能对李党人物尽数贬斥。

但是,人称“小太宗”的唐宣宗,却不分皂白地将李党人物悉数放逐,连李德裕也被一贬再贬,最后死在了海南。唐宣宗用人,除了喜用牛党人物,还喜用宪宗朝名臣子弟。一次,他找宰相白敏中谈话,说当年我父亲唐宪宗出殡,道遇大雨,百官都去避雨了,只有一个山陵使还护着灵驾不肯离去,这个山陵使是谁?白敏中答,令狐楚

唐宣宗问,他有儿子吗?白敏中答,长子令狐绪现为随州刺史。唐宣宗问,可以当宰相吗?白敏中答,令狐绪从小有风痹病,不过令狐楚的次子令狐绹,做过湖州刺史,“有才器”。唐宣宗听完,立即给令狐绹升官。三年后,令狐绹被任命为宰相,一干就是10年,成为宣宗朝任期最长的宰相。

仅仅凭借其父在唐宪宗葬礼上的表现,就敲定了未来的宰相人选,真是不可思议。但对唐宣宗来说,他觉得很正常,终宣宗一朝,名臣子孙是他最喜欢用的一类人。除了令狐楚之子令狐绹,白居易堂弟白敏中、裴度之子裴肃、杜黄裳之子杜胜、牛僧孺之子牛丛都得到重用。史书说:“上追感元和旧事,但闻是宪宗朝卿相子孙,必加擢用。”

唐宣宗以为通过这种用人方式,可以缔造名相名臣2.0版,但这些名相名臣后人,大部分庸碌无为,导致宣宗朝出现文无贤相、武无良将的局面。史学家岑仲勉在《隋唐史》中说,唐宣宗贬谪李德裕是“徒快私愤,自坯(坏)长城,即此一端,已觇器小。所用宰相如白敏中、令狐绹辈,皆阘茸无能。虽察察为明,遇事节俭,只合作盛世守成之主,迥非挽回危局之材”。从唐宣宗的用人格局,就看出他绝不是有能力挽救晚唐危局的帝王。

由于用人重出身不重能力,藩镇、宦官这两大拖垮大唐的痼疾,在唐宣宗朝也根本无法解决。唐宣宗曾与翰林学士韦澳讨论如何对付宦官,韦澳提不出什么好的建议,只好建议用“以宦官制宦官”的老办法。唐宣宗很无奈,说这是下策,恐怕难以奏效。后来,他又和宰相令狐绹议论如何诛杀宦官,但令狐綯没什么魄力,又怕惹火上身,于是主张慢慢来——“但有罪勿舍,有阙勿补,自然渐耗,至于尽矣”。不幸的是,令狐绹的密奏被宦官看到,导致宦官和朝臣的关系势同水火。唐宣宗死后,宦官发动政变、改诏重立帝国继承人的历史,再次发生。

晚唐帝国的主要矛盾悬而未决,它们的集体爆发就只是时间问题。在这个大背景下,唐宣宗的历史名声,多少显得名不副实。说起来,唐宣宗在官方正史中口碑不错,主要依靠他“制造”的那些善于纳谏、体察民情、训斥公主等佳话。唐宣宗喜欢微服出行,采访民情。他曾在打猎途中遇到几个樵夫,樵夫们说是泾阳县百姓。宣宗就问,你们县令是谁?答曰,李行言。

宣宗又问,这个县令为政如何?樵夫答,这个人有性格,曾抓获几个强盗,宦官主管的神策军前来要人,他坚决不给,还全部杖杀了。回宫后,宣宗把李行言的名字写在帖子上,粘在殿柱上。两年后,李行言被提拔为海州刺史。面谢时,宣宗问他,你曾做过泾阳县令吧?李行言答,在泾阳两年。宣宗说,赐金紫衣。李行言不知为何能受此特恩,宣宗命人从殿柱上取下名帖给他看,并说明了原由。

这样的故事,在正史中多有记载,说明宣宗确实对体察基层官声很有一套。然而,对于朝廷中枢官员的选拔,他却通过祷告宪宗或抓阄的形式来决定。相形之下,对基层官员如此注重细枝末节,就给人一种小事谨慎、大事乱来的感觉。难怪北宋史家范祖禹评价唐宣宗,说他只是有“县令之才”罢了。言下之意,唐宣宗不具备治国之才。

但唐宣宗本人肯定不会承认这一点。他在位期间,本人处处模仿唐太宗李世民,想把自己治下的国家打造成另一个贞观之治。正是这些模仿之举,使他赢得“小太宗”的美名。只有深究下去的人,才会知道世人原来被唐宣宗的自我宣传给蒙蔽了。

唐宣宗曾让宰相令狐绹读李世民亲撰的《金镜》。读到“至乱未尝不任不肖,至治未尝不任忠贤”,他示意令狐绹停一下,说:“凡求致太平,当以此言为首。”坦白说,这样的认识很到位,可是他并没有照着去做。就像我前面所说,唐宣宗在重要官员的任免上,是相当草率的。

唐宣宗对魏征五世孙魏谟的使用,从内心而言,更是对贞观之治的拙劣模仿。他认为,有了名相子孙的点缀,自己就能取得先辈那样显赫的功绩。就像魏谟对他说的,我看陛下如同唐太宗,希望陛下看我如同褚遂良。只是,王朝末期,君臣对于朝局治理毫无大建树,没有唐太宗朝的历史功绩打底,仅有邯郸学步式的历史佳话作为比附,终究不过是一处空中楼阁罢了。

当然,唐宣宗最终能邀得“小太宗”之名,除了简单机械的模仿和制造佳话之外,主要还得益于运气好。河湟地区的回归,常被当做唐宣宗治下的一大武功。但仔细分析下来,只能说是唐宣宗生逢其时,捡了历史的大便宜,而不能说他本人文治武功有多厉害。

安史之乱后,朝廷抽调西北兵平叛,遂使边州无备,吐蕃趁机侵占河西、陇右地区。从758年起,廓州、凉州、兰州、瓜州、沙州等地相继陷落,唐朝失去对这些区域的控制。一直以来,唐朝都想收回这些地方,但苦于自身无力,内顾不暇,而吐蕃势力又比较强盛,只能任凭这些地方沦陷百年。

唐武宗会昌四年春,朝廷得知回鹘衰微,吐蕃内乱,于是召集群臣,商议如何收复河、湟四镇十八州,但没有具体实施。唐宣宗继位后,抓准时机,推行武力收复河湟政策。与此同时,沙州大族张议潮在大中二年发动起义,誓与吐蕃决一死战,先后收复沙、瓜、伊、肃、鄯、甘、河、西、兰、岷、廓等十一州。大中五年,张议潮派其兄入长安告捷,并献上沙、瓜等十一州图籍,宣布效忠唐朝。当年冬天,唐朝在沙州设立归义军,统领瓜、沙十一州,授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时隔将近百年,河湟地区终于重归唐朝版图。

但从这个过程,不难看出,唐宣宗时期实现河湟复归,主要靠的是两个外部条件:一是吐蕃内乱,无力控制河湟;二是以张议潮为首的当地义民起义,并主动归附唐朝。唐宣宗运气好,坐享其成而已。真要说这是他个人的武功政绩,那就美化过甚而显得假了。

可能是因为模仿唐太宗的缘故,唐宣宗最大的本事是帝王术玩得很溜。早在身为三朝皇叔时,他就深知韬光养晦、装疯卖傻以避祸,上位后,为了驾驭各个统治集团,他在宰相、宦官、翰林学士各集团内部及之间大玩平衡术、监察术,使得各集团互相牵制,最后集皇权于一身。王夫之说,唐宣宗善用申、韩之术。

终宣宗一朝14年,没有出现武宗朝李德裕那样的权相。做了10年宰相的令狐绹,堪称宣宗朝第一号人物,但在宣宗面前也不得半点秉权用事。令狐绹晚年常对人说,我虽然十年持政柄,但每次奏对,即便是严冬腊月,仍然汗流浃背。宰相无实权,就只能是庸相,庸相则不能引领宣宗朝有任何大作为。这就是宣宗朝庸政的原因,而根源则在于唐宣宗的权力欲太强。

不管对谁,唐宣宗至死不肯放权。大中十年正月,宰相裴休请宣宗早立皇储,宣宗大怒说:“若建太子,则朕遂为闲人。”周墀升任宰相后,曾向韦澳讨教,如何把宰相做好。韦澳对他说:“愿相公无权。”唐宣宗确实有才有智,可惜全用在权术上了。宣宗一朝,藩镇军乱此起彼伏,幽州、徐州、河东、容州、岭南、湖南、江西等地,先后发生军变。农民暴动也时有发生,蓬州、衡州、浙东等地都有起义发生。这些军乱和暴动,虽然都被平定下去,但已说明全国的局势相当糟糕。在“大中之治”的掩盖下,整个帝国实际上千疮百孔。

《新唐书》说,“唐亡,诸盗皆生于大中之朝,太宗之遗德馀泽去民也久矣,而贤臣斥死,庸懦在位,厚赋深刑,天下愁苦”。对唐宣宗的统治给予了隐晦而深刻的批判。王夫之也说,宣宗朝被美化为“大中之治”,宣宗被吹捧为“小太宗”,其实,“自知治者观之,则皆亡国之符也”。“一寇初起,翦灭之,一寇踵起,又翦灭之,至再至三而不可胜灭,乱人转徙于四方,消归无地,虽微懿宗之淫昏,天下波摇而必不能定……至是而唐立国之元气已尽,人垂死而六脉齐张,此其候矣。”意思是,传统认为唐朝亡于宣宗的继承人唐懿宗,实际上,唐亡的病症在唐宣宗时已经都埋下了,只是在等待病发而已。

唐宣宗一朝,恰是大唐的回光返照。大中十三年八月,唐宣宗因服长生药中毒驾崩。临死前,他颁布最后一道旨意,将夔王李滋托付给了枢密使王归长、马公儒,和宣徽南院使王居方,让这三个宦官拥立其为皇帝。但很快,担任左神策护军中尉的宦官王宗实,依靠手中掌握的宫廷禁军,率军迎接郓王李温,拥立其为皇帝,是为唐懿宗。之后王宗实又以伪造圣旨的罪名,将王归长、马公儒、王居方三人处死。

一次宦官政变,把昏淫无道的唐懿宗推上前台。大唐,时日无多矣。而追究这场政变,根源还是在于唐宣宗的权力欲,因为权力欲太强,迟迟不肯立太子,导致驾崩后宦官握权,翻手就是一场宫廷政变。这样没有先见之明的唐宣宗,在历史上的地位,显然被严重高估了。

标签:

更多文章

  • 曹操笑话别人长得比他丑,结果白送刘备一座城和三个顶级间谍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天要让人灭亡,必先让其疯狂,而傲慢无礼就是疯狂的体现,这个道理放置世人皆准,即使是一代枭雄曹操也不例外。很难想像,如果刘备占据不了益州,三国将会是个什么局面。可是攻占益州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且不说旁边早已虎视眈眈的曹操、孙权,但就益州地势之险要,以刘备当时的实力,根本拿不下益州。所以当刘备准备对益

  • 他高中状元,随即被皇帝除名,只因考卷中有这么几个字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文人自古好像就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给人一种自视清高的感觉。许多人称之为气节,不过在性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也就顾不得什么气节不气节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首《短歌行》,作于东汉建安十三年(208

  • 未公开的秘闻:张学良对蒋介石有三大如山之恩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

    作为东北王张作霖的长子,民国四大美男子,张学良有着许多我们熟悉的头衔,但是抛开这些虚名,真实的少帅或许远比我们想像的要复杂。张学良是一代风云人物,一生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大毁大誉,近代史上堪为独一无二。他“年少万兜鍪”,年仅27岁便接过父亲张作霖“东北王”的权力棒,以当时早已消亡的世袭方式拥有了许多

  • 项羽为什么宁可自刎也不肯过江,如果项羽乘船过了乌江 还有没有可能东山再起呢?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了一场为期四年的大规模战争。最终,楚汉之争以项羽败亡,自刎于乌江。项羽为何宁可自刎也不肯过江?如果项羽乘船过了乌江,还有没有可能东山再起呢?秦朝末年,秦二世昏庸无能,赵高为虎作伥,把控朝局,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最终不堪重负,揭竿而起。秦朝建立不久

  • 为什么说雍正皇帝才是清朝历史上最强大的皇帝,雍正帝对大清朝的贡献有多大?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清朝的雍正皇帝在位仅有13年,然而他却通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迅速扭转了康熙晚期积弊严重,社会发展受到阻止的局面。在此基础上,康乾盛世方能进入鼎盛时期,使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达到其最高峰。这一为期百年的历史进程中,雍正帝所具有的承先启后作用,无可或缺。提起来雍正皇帝啊,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

  • 朱元璋为什么在建国之初就能打败曾经横扫欧亚的蒙古骑兵,为什么朱元璋北伐能够成功 而洪秀全北伐以失败收场?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明朝建立后,虽然元朝失去了对中原的统治,但仍然统治着广阔的北方草原地区,为了进一步统一蒙古地区,稳定北部边疆,在洪武时期,多次出兵蒙古。先后八次北伐遁入漠北的蒙元残余势力。大明王朝为什么开国之初就能打败蒙古铁骑?在中国历代王朝中,汉唐是被公认的武功强盛的王朝,比起汉朝横扫匈奴的威武,大唐战无不胜的风

  • 皇帝派他去查案,他竟遭歹人隐秘杀害,凶手很狡猾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清朝四大冤案之一的淮安奇案,最终因为被平反昭雪而迎来了一个好的结局。但是含冤而死的清官李毓昌却在壮年折戟,实在可惜。“被自杀”一词,是近年来风行于网络的新词语。其大意为:一个没有自杀动机的人,突然因某种变故而死亡;死亡现场呈现自杀的迹象,或被他人安排成自杀的样子。其实,这种致人“非正常死亡”的隐秘杀

  • 为什么不能挖绝户坟?比如他们挖了唐朝、明朝、清朝的帝陵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中国古代有一些现在看来很无法理解的规矩,在当时却是人们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现在逐渐被抛弃则是由于时代发展造成的。老一辈的人有一个说法,有四大缺德事:不能踢寡妇门、不能骂哑巴、不能吃月子奶,不能挖绝户坟。为什么会有这些说法呢?其实就是二个字:厚道。我们做人要厚道。寡妇没男人,我们不能欺负她们。哑巴不

  • 他灭了唐朝,专睡儿媳妇,毛主席读到他,说他比曹操还要狡猾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毛主席读过很多书,尤其对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那么对于曹操这样一位枭雄,毛泽东是怎样评价的呢?亲们都知道,曹操是个很厉害的人,在三国这样一个英才辈出的时代,他对抗董卓、击败袁绍、击溃刘备,活捉吕布,一力对抗孙权刘备联军。也是这个时代牛人太多了,不然把曹操放到其它任何一个时代,可能早就统

  • 武松为什么不杀孙二娘?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说起孙二娘和武松初见,可真是应验了不打不相识这句话,武松乃是真好汉,在了解了孙二娘的过往后,也没有对她想要加害自己的想法过多追究,再加上众多传奇事迹,让人不得不敬佩。水浒传中好汉太多,但真能当得起好汉二字的唯有两人,一人叫做武松,一人叫做鲁达!今日我们只说武松,水浒传当中,武松在众多所谓好汉里,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