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尘封百年的谜团:揭紫禁城建造之谜

尘封百年的谜团:揭紫禁城建造之谜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237 更新时间:2023/12/24 11:55:09

导读:紫禁城是北京的标志性建筑物,其建立者为明朝的朱棣皇帝建造宫殿这件事情看似很平常。可是朱棣源居住在南京,为会把紫禁城建立在北京呢?紫禁城建造背后又藏有怎样的秘密呢?

北京紫禁城占地面积724250平方米,还没把护城河与城墙的绿化带计算在内。宫殿建筑总面积达163,000㎡。紫禁城是一座长方形的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周有高10米多的城墙围绕,城墙的外沿周长为3428米,城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是护卫紫禁城的重要设施。城墙四边各有一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

建筑法式是指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的中国古代建筑标准化、定型化发展中形成的一整套专项制度。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刊行的《营造法式》是关于宫室、坛庙、官署、府第等建筑的设计、施工和用料的规范。据此,现代建筑史家将古建筑房屋的各部分及其构件的规格尺寸、比例关系和做法要求等简称为“法式”。

城墙的四角有四座设计精巧的角楼。紫禁城宫殿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其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都可以说世上罕见的。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大成,是中国二千多年专制社会皇权思想的集中体现。与中国历代皇宫一样,故宫的总体规划和建筑形制完全服从并体现了古代宗法礼制的要求,突出了至高无上的帝权威。

紫禁城宫殿的建筑法式在继承以往标准化、定型化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颁行的《工程做法》是针对包括宫殿建筑在内的房屋建筑修造的条例规范,将宫殿修造的法式要求进一步制度化。明清宫殿的建筑法式较之以往更为完整、详尽、实用,在地盘布局、台基栏杆、大木构架、屋顶式样、墙体形制、内外装修及油饰彩画等诸多方面都有明晰规定。建筑法式的制度化,一方面标志着建筑体系的高度成熟,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强化工程管理,但另一方面也有僵化的趋势,使建筑设计者的创造力受到极大的限制。

北京紫禁城筹建于明成祖永乐(公元1404年~公元1424年)五年,兴建于永乐十五年至十八年。整个营造工程由侯爵陈圭督造,具体负责是规划师吴中。从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起,明成祖集中全国匠师,征调了二、三十万民工和军工,经过14年的时间,建成了这组规模宏大的宫殿组群。清朝沿用以后,只是部分经过重建和改建,总体布局基本上没有变动。

清代宫殿修造,由内务府会同工部共同掌管。内务府设营造司,负责紫禁城的修缮事宜。营造司设“样房”和“算房”,负责设计图纸,制作“烫样”和估算工料。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工部刊行《工程做法》,作为坛庙、宫殿、仓库、城垣、寺庙、王府等房屋建筑设计、施工、工料核算的准绳。建筑施工总计十一个专业,约二十余个工种,分工明确,各有所司。主要有木、瓦、石、扎、土、油漆、彩画、裱糊等八大专业。各专业相互配合,共保工程质量。

中国工人发明了一种超级有效的方法,能够移动巨大的石头长达69千米以建造中国着名的紫禁城。追溯到紫禁城建造时期,也就是1406年左右的记录表明,工人们会利用人造的道路网络从采石场拖拉100吨重的石头至69千米远的紫禁城。然而,600年后,工程师们解释了水井和冰冻的道路系统如何使石头更滑更易移动,这种方法比其它替代方法要更有效的多。中国北京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专家们相信工人们在人造的道路上每隔500米挖一口井,以获得水源倾倒在冬天结冰的道路上,同时也用作润滑。据称这些工人们是自己拖拉这些巨石的。

工程师们计算出移动石头的不同方式所产生的摩擦力,包括利用圆木作为滚筒——据称这种方法被用于建造很多古代石碑。研究小组的计算显示在冰上滑动石头并利用水来润滑是最有效地方法,期刊《科技新时代》这样报告称。工程师小组表示,600年前北京的冬天非常寒冷以至于道路都结冰了,但也因为太寒冷冰无法在托运石头的木制雪橇底部以及冰冻道路层表面之间形成单独的好的润滑水层。然而,科学家们认为工人在冰上倾倒了足够多的温水以至于它们能够保持液态并帮助雪橇的滑动变得更容易。

工程师们计算出在没有温水的情况下,需要338名男子拖动这123吨重9.5米长的巨石。然而,如果利用温水润滑冰冻的道路,那么只需要46名男子就能完成相同的工作。计算中采用的石头的重量和三维效果图来自于1557年书写的一份档,当时这项巨大的建造项目已经竣工。现代工程师认为,在水润滑的冰冻道路上拖动雪橇比利用圆木滚动巨石更有效。在这篇发表在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文章中,研究作者表示圆木滚动的摩擦系数是0.2至0.4,而利用水冰滑动的方法摩擦系数只有0.2。

此外,专家还表示滑动雪橇比利用圆木更加简单,因为与制造木板层并操纵圆木滚动以及巨石相比,制造一条光滑的冰冻道路明显更加简单。在那个时期,带轮子的车辆还无法支撑巨大石头的重量,据工程师们这样表示。他们认为手推车能够拉动的最大重量是95吨。冰冻的道路和工人比骡子和手推车更可靠,尤其是据称紫禁城的建筑师们非常担心这昂贵巨石的安全性。

故宫是中国古代宫殿艺术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宫殿建筑群之一。大批工匠、百姓为此付出了极大心血,甚至牺牲了无数人的生命,可惜都湮没无闻了。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故宫更像是几百年前建筑家们的一次“集体汇报演出”,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体现。

史浩如烟海,湮没了多少秘密。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故宫更像是几百年前建筑家们的“集体汇报演出”,同时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体现。

标签:

更多文章

  • 铜雀台之谜:曹操真用它金屋藏娇么?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铜雀台修建于三国时期,是曹操修建的铜雀、金虎、冰井三台其中之一,由于曹操曾在铜雀台接见过著名女学者蔡琰蔡文姬,因此后世民间多将铜雀台形容为曹操金屋藏娇之所。曹操到底是为什么建造铜雀台的呢?公元810年,唐朝诗人杜牧与友人在黄州赤壁游玩时以赤壁为题做了一首诗《赤壁》绝句一首:“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

  • 两个小人物险改三国历史轨迹,曹操、刘备差点死于他们之手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历史上小人物扳倒大人物的例子屡见不鲜,三国时期两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都曾经先写丧命于无名小人物之手。郑度、王威,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大概未必都知道这两个人,他们的名气不大,本事却不小,眼光尤其毒辣,曹操、刘备几乎丧命于他们的计谋。先说郑度,他是益州牧刘璋手下的从事,相当于州政府里的处长或局长,善于谋划。

  • 墙倒众人推!乾隆身世惨遭恶搞的全过程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乾隆是一个对自己非常自信的人,他自称十全老人,并将祖父和父亲三代统治合成康乾盛世,有一定的自夸成分。这也决定了清朝后期,恶搞他的人越来越多。明朝末年,旱、涝、蝗灾并起,关中大饥,流民军蜂起,李自成、张献忠等数百万大军驰骋荡决,将大明江山搅得摇摇欲坠,不得安生。就在这关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口,清军闻风而

  • 崇祯皇帝为什么不跑,最后选择上吊而亡?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崇祯皇帝是我国明朝最后一个皇帝,也是最为悲壮的一个皇帝,他在起义军攻陷紫禁城后自缢于景山。不过当时他面对的并非是绝境,如果逃走,并不是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但是他还是选择了自杀。(图)北京景山公园东山坡下,明朝崇祯皇帝上吊殉国歪脖树位置前立的纪念石碑——《大明王朝的背影》节选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夜(

  • 满清十大酷刑真的全是清朝发明的吗?看完你就知道了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刑罚制度是为了警示没有犯罪的人,告诉他们犯罪的后果,同时也对已经犯罪的人进行惩罚的一种措施,我国古代的刑罚制度可谓是非常严酷,简直到了变态的程度,其中尤以满清十大酷刑行最为出名。说起十大酷刑,人们会不自觉的在前面加上两个字“满清”,因为人们对满清十大酷刑的印象挺深,那么十大酷刑真的是满清发明的吗?有

  • 古人如何休假?官员假日从五天一休到完全废去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十一假期将至,相信不少朋友已经准备好出行计划了,我们现在的假期制度是建国后制定的,那么在遥远的古时候,官员和百姓的放假制度是怎么制定的呢?古人如何休假?各个阶层的人是否有所区别?史学大师杨联陞的文章《帝制中国的作息时间》对此有过详细的介绍,从官员、农人、商人、工匠、学徒、仆人、学生、僧侣等多个阶层做

  • 开国功臣刘基,为什么终究逃脱不了朱元璋温柔的一刀?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刘基刘伯温是辅佐朱元璋打天下的重要谋士,他指挥了许多著名战役,为朱元璋的大明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刘基是浙东青田大族,元朝至顺年间考中进士,曾任高安丞、江浙儒学副提举等官。方国珍起兵后,行省荐举刘基为元帅府都事。刘基主张用武力平定方国珍。国珍恐惧,派人到大都贿赂京中权要,夺去刘基兵权。刘基弃官回青田,

  • 三国中刘备和孙权都称帝了,为什么曹操却不肯称帝?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三国时期刚开始的时候,天下实际上的皇帝还是汉献帝的,三国君主都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宣布称帝,这个平衡直到曹操的儿子曹丕篡汉之后才被打破。公元221年,建立蜀汉的刘备在成都称帝,年号章武。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改元黄龙。那么,实力远远强过刘备、孙权的曹操,为什么没有称帝呢?对此,有人可能认

  • 中国封建社会食人记录:百姓的命贱得猪狗不如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人相食在我们的概念中应该是远古时期才能发生的事情,自从人类有了社会观念之后就很少再见到了,其实不然,在封建社会,人民生产力低下,没有足够的能够维持生命的食物就要饿死,因此也曾发生过食人的情况。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有关中国古代食人的记录并不难寻得,那些名留史册的吃人恶迹,至今仍让人看得头皮发麻,成为中

  • 中华民国“国玺”之谜,缅甸买玉,名家雕刻,最后却成了摆设!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车载斗量的“价值连城”的宝贝,但将这些所谓的无价之宝全都加在一起,也不及一件宝贝有价值,这件宝贝就是传国玉玺。这颗始由秦始皇,用和氏璧所制,上面雕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玉玺,就是皇帝的象征、君权的代表,以及“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换句更明白一点的话说,不管哪个“猫三狗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