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武则天晚年为什么选择还政于李唐呢?

武则天晚年为什么选择还政于李唐呢?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177 更新时间:2023/12/29 15:15:21

武则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太宗称其为“媚娘”。她在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在67岁时登上帝位,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可就在武则天临终之时,她还是把李氏的江山重新归还了,结束了长达15年的皇位之争。

我中华悠悠五千年,放眼望去大多时代都是由“男人”掌控天下,而“女人”的社会地位相对低下,甚至根本没有接触政治的机会,但是“武则天”却是个例外;虽然历史上也曾出现了吕雉、慈禧这样强势的女人,但终究没有一个女人敢像“武则天”一样自立为皇的。虽然“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性皇帝,但她在历史上的功绩却似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位男性皇帝;奇怪的是,“武则天”好不容易夺得李唐天下,最终却没把皇位传给武氏一族,反而“还政于李”,这一行为是不是有点傻?

武则天可不单单是一位女性皇帝这么简单,在她当政期间虽不至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但国泰民安,政治清明绝对是合格的。就算是临死前也没像其他自吹自擂的皇帝一样将自己所谓的“丰功伟绩”刻成碑文传于后世,武则天墓前只是一块光秃秃的石碑,上无一字,因此后世称之为“无字碑”。或许正是这块“无字碑”的独特才引得后世对武则天产生了诸多猜测,更有甚者还把她的死描述成神秘莫测的非自然现象;传说后世有贼盗其墓,动土则电闪雷鸣,放弃则云开雨散等等,又给这位“女皇”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其实“武则天”带给后人的最大谜团不是别的原因,而是她半生争权夺势,甚至不惜将自己的骨肉宗亲杀死,好不容易67岁登基为帝,却为何又最终放弃传位与“武氏”,反而又“还政与李”?关于这点众说纷纭,有人说情势所逼,有人说她晚年时分已经是兵临城下,也有人说她是老糊涂了;但不管怎么说,武则天最终没有以皇帝的身份安排身后事,而是仍以皇后身份,只不过谥号为“大圣”进入李唐宗庙。仔细想来,武则天将天下还给李氏后人并不是傻,相反正好反映出了她的智慧。

首先第一点,自黄帝开始,历朝历代的政权统治者都是男人,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不是她一代人就能扭转改变的;况且唐朝自李世民开始就有李唐盛世之说,这就促使上至文武百官,下至黎民百姓都有着思念旧唐的心结。如果此时武则天仍旧一意孤行将权利交给自己的武氏宗亲,那无疑犯了众怒,“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她在统治期间就已经领教过了,来硬的恐怕她死后连葬身之地都没有。

第二点,武则天当政期间可以做到国泰民安,但是纵观朝野上下,能堪大用的“武氏”重臣又有几人?这就很明显的反映出一个问题,即便是强行传位给自己的“武氏”宗亲,他们一样没能力固守武则天辛苦打拼下的江山;守不住江山就必然兵戎相见,而“武氏”也必败无疑,到那时“武则天”虽早死多时,可万载骂名是一定躲不掉的,搞不好整个“武氏”家族都会被连根拔起。到那时“武则天”不仅在李唐后人面前背负千秋骂名,甚至在自己“武氏”人眼中也是个罪人;与其里外不是人,倒不如留其美名还政与李,也免了百姓的刀兵之苦。

第三点,还有诸如狄仁杰这样的重臣挟持。说起狄仁杰总给人一副断案如神的样子,其实他还是李唐旧臣,除他之外还有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的重臣;这些人不仅是心向李唐的旧臣,还是武则天时期的中兴名臣,其中尤以狄仁杰劝说武则天还政最为知名。试想,有这些心向李唐的重臣把持朝纲,武则天就是有心不还政权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说白了,只要晚年的武则天流露出半点非分之想,恐怕到时她连军队都难以调动。

那么继承人最后为什么会选择李显呢?首先当时武则天已经决定把皇位传给儿子,李显的身份可以肯定,他是武则天的儿子;其次,李显早早的就在权力的核心之外,并没有什么实权,即使登基,也不会破坏武则天早已布置好的权力格局。

武则天执政时期,首当其冲的就是以武三思作为领军的武氏集团,排在第二的是代表李氏家族的李旦,最后则是太平公主所拥有的两者混合的势力。

这是一个平衡的政治格局,既能让李家天下平稳也能让武氏有着高高在上的地位。可是在权力的面前,任何人都难以把控。太子李重俊拼死一搏,直接把武氏一族给打趴下了。这让原本的布局出现了崩塌之势,就连太平公主手中的势力也是被铲除了。等待了多年,李氏的江山最终又尽数归还,实现了李家的大一统。

对于武则天,有人褒贬,有人赞赏。贬的是她在位期间对李氏的打压,让武氏风光无限,赞的是武则天在执政时期所表现出来的魄力,这是一个女子很难做到的。而她临死了,还给后人留下了一座无字碑。功过由后人来说,这也是武则天的高明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更多文章

  • 三国中死的最憋屈的几大武将 你知道几个?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英雄谋臣辈出,在这个战乱纷争的背景下,很多武将便有了一展身手的平台,里面的不少武将极其优秀,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然而有些武将,却死的无比憋屈,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三国中有哪些死的最为憋屈的武将。第五位,孙策打猎途中遇刺身亡谁说江东武将无猛虎,孙策在的江东,简直猛得一塌糊涂,有他在的

  • 东吴明明胜利过很多场战斗 为什么说还是三国当中存在感最低?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在三国当中,为何说东吴存在感极低而又是最弱的?纵观三国,东吴明明打了不少胜仗,明明能够打胜仗,为什么不接着打下去,结果把自己搞成一个不利的局面,最终失败了呢?而《三国演义》里对吴国的笔墨也是最少的,那么纵观整个三国,吴国的的实力到底怎么样呢?一、领导比较保守。东吴在大部分时间里,领导是孙权。孙权之后

  • 面相透露智商,教你一眼识人看智商!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关注我哟关注财运风水(fs8013),让你财运|风水|命运好起来!更多命理|算命|解梦在这里,关注即可免费阅读,每日更新,不容错过!上一篇:日本墓地长什么样子?逝者安息之地如此拥挤下一篇:文史宴|从唐代的《离妇》到“北医三院孕妇死亡事件”

  • 历史上的中国人,为什么会被称之为“东亚病夫”?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段时间,中国人曾被耻辱的称之为“东亚病夫”,不论是在当时还是现今,每个中国人听到这个词立马都会变得义愤填膺,立马会在心头涌起一股愤懑之感!然而,这么一个如此有伤民族自尊的词语是从哪里来的呢?“东亚病夫”一词最早其实叫做“东方病夫”;最早出自上海《字林西报》主办的一份英文报纸,时间

  • 古代皇帝生儿子多是福气?你错了,看看康熙他们的遭遇吧!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节选自《历史原来这么回事》,中国工人出版社多子是中国传统观念中有福气的象征,在民间,子孙满堂、多子多福是人们最朴素的愿望,但这到了明争暗斗的第一家庭,却往往成了血雨腥风的来源。一切只是因为,皇帝的宝座只有一个,在这些兄弟中,最终只有一个人可以登上权力的巅峰,皇帝的儿子自是再多也不愁养,但愁的是怎么选

  • 你知道曾国藩为什么不造反吗?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

    曾国藩不造反这个话题,历来是是史家争论不休的。笔者想要说的是不是每一个手里有兵的人都会造反。曾国藩剿杀太平天国,是因为看到了太平天国不过是邪教蛊惑下的一场社会动乱,必须除恶务尽。曾国藩作为文人,自小受到的就是“忠君爱民”“克己复礼”的儒家教育,他视清廷为正朔,本人自视为忠臣、栋梁,他的湘军是平定叛乱

  • 揭秘:正月里剃头“死舅”?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细心的人或许会发现,在春节假期后,有一个行业是比国家规定的法定假日长很多的,那就是美发行业。很多理发店。过了正月初十,甚至过了正月十五才开始正式上班。有些知晓民间风俗的朋友或许早就猜出这跟我国的一项风俗有关。没错,那就是“正月里不宜理发”。在民间,至今流传一句禁忌歌谣:“正月里不剃头,剃头死舅舅”。

  • 300万股票,是如何毁掉了清王朝的?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保路运动同志会报告)我们大家都知道,1911年夏天,在四川成都,爆发了一场“保路运动”。关于这起历史事件,老一套的说法是:腐败无能的清王朝要将川汉铁路出卖给帝国主义列强,英勇的四川人民奋起反抗,结果,万恶的清政府竟然向人民开枪……事实上,这件事远不止这么简单,其中的内幕说起来,令人啼笑皆非。事情的

  • 清朝皇帝的年号虽然用尽了好词,但也没能保证千秋万代、江山永固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皇权是至高无少的,好词必须全给他们用上。努尔哈赤(1616-1626)的年号为“天命”,意思是他的上位是“天命所归”,自己是在“替天行道”。《书·盘庚上》:“先王有服,恪谨天命。”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六:“且人之生也,贫富贵贱,夭寿贤愚,禀性赋分,各自有定,谓之天命,不可改也。”另外,《左传·宣公三

  • 明朝崇祯皇帝并非昏君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

    作为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可能很多人会误认为他一定是一个荒淫无道的昏君,才会导致明朝的覆灭,而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崇祯皇帝绝对称得上是一个勤政的并且年轻有为的皇帝。崇祯皇帝叫朱由检,是明朝的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他是明光宗朱常洛的第五个儿子,他在1627年正式即位,当时的朱由检正好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