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揭秘:玄武门之变的真相,李世民登上皇位并不轻松

揭秘:玄武门之变的真相,李世民登上皇位并不轻松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2528 更新时间:2024/1/26 19:10:05

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中,唐朝的唐太宗可以说是堪称一代明君,可是他却有一个一辈子的污点,那就是玄武门之变,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玄武门之变的真相,李世民登上皇位并不轻松。

玄武门之变

众所周知,历朝历代皇位斗争都是最激烈、最残酷的,特别是在嫡长子或者皇太子实力不济之时。唐太宗李世民排行第二,恰好也有这么一个大哥,是其皇位的最强竞争者。而其父亲唐高祖李渊呢,又是一个特别保守的人,一直认为嫡长子应该继承自己的位置。

李世民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他知道嫡长子的位置是没法争了,但可以另辟蹊径,从能力、业绩、威望等方面全面超越。于是,李世民私下里学习刻苦,注意自身修为,而且还广交朋友,培植自己的势力。另外,他牢牢掌握了军权,善待手下将领和士兵,对老百姓也很好,在军队和百姓中有很高的威望。特别是在唐朝定国后,为稳定局势而进行的六次大规模的征讨活动中,李世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如果把六次战争的胜利比作足球场上的六个进球,那么,李世民一个人就完成了四个进球,另外还助攻两次。最重要的是,他在最关键的决赛(唐军VS王世充窦建德联军)当中,打入了制胜一球。在这一仗之后,李世民的威望和势力达到了极致。据说,他回到长安时,受到军民以及皇帝的礼仪招待。

这种情况,让大哥李建成很是担心。当然,李建成也不是省油的灯,他这些年更注重把持朝政,而且和一些权臣搞好关系。另外,他给四弟李元吉很多许诺,二人关系很好。关键时刻,确保这个弟弟站在自己这边。基本上,宫里宫外都是李建成的人。之前,李建成考虑到李世民在领军打仗方面的作用,一直隐忍其实力的发展。但现如今,天下基本太平,该解决内部矛盾了。于是,他向老爸李渊建议由四弟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夺取李世民的军权。

李世民虽然连年在外打仗,但并不是对朝内情况一无所知。其实,他早在李建成周围安排了很多“卧底”,对李建成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他没有沉迷于当时的成绩,更觉得有必要解决自己权力路上的障碍。当了解到李建成的最新动态后,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但到底如何处置这个皇太子呢?李世民手下将士们都很有顾虑,这毕竟是“老板”的亲大哥啊!李世民这时表了态:“有什么计策,你们尽管说,由我来决定是否执行。”大多数人的意见是将皇太子及主要同党囚禁起来,不让他们再干预政事。李世民当即反对:“李建成已经鬼迷心窍,囚禁起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众将士都明白了“老板”的意思,提出迫使李建成等进宫,但在途中进行截杀的办法。李世民这才同意,但由谁去负责做这个事情,他都不是很放心。于是,他决定由自己亲自来完成这一任务,并带上了对自己最为忠心耿耿的尉迟恭

事情的进展依计进行。而李世民最担心的一幕也确实出现了。公元626年7月2日晚,玄武门前,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在逃跑时,手下将士都不敢下手,包括这个尉迟恭。“不能让大哥跑掉,否则这么多年的苦心经营就全部白费了”,李世民射出了致命的一箭,正中李建成要害,当场毙命。而尉迟恭也立即解冻,射死了李元吉。

唐高祖李渊知道此事后,震怒!但也没有任何办法,眼下只有这么一个儿子了,而且兵权还在其手里。因此,不得不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两个月后,自责和无奈中的李渊,将皇位让给了次子李世民。

点评:李世民亲手弑兄之举,常被后人诟病。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李世民对权力的向往。夺权路上,无论谁来阻挡,都将被除去。但李世民并没有大面积捕杀“太子党”,反而重用了很多能臣,最有名的就是魏徵。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用了多少的兵力?

《旧唐书·长孙无忌传》记载:六月四日,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瑾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元吉,平之。这一记载说法为世人普遍接受,但这一改变历史的事件真的是10多个人完成的吗?

要分析究竟埋伏了多少人,就得先分析哪些地方安排了人手。

1.要想完成此次政变,首先的阻碍就是高祖,事发当日高祖本来是组织了大臣按问(查究审问)三子,然而当时的朝中重臣皆替秦王李世民说话,李渊也顺台阶就范,有一件事可以肯定,那就是他们已经被控制。按照天子仪卫,三卫五仗有180人,千牛备身48人,加上军官就至少有两三百人,也就是说李渊平时身边至少就这么多禁卫,而此次组织按问,肯定身边甲士只多不少。李渊并非庸人,李世民也不可能事先把宫内所有人买通,李世民要快速对付、控制这些人,少说也得三四百人吧。

2.追杀建成、元吉之时,尉迟敬德带70余人赶到,如此及时,不可能是后来才来的,肯定是事先已经埋伏在附近,而世民亲自先杀出来,不可能是就他一人吧。建成、元吉也不是吃素的,再加上建成是太子,身边随时带有侍卫,世民出来至少也是几十人,而不是记载的数人。而世民坠马,他要计谋如此大事,肯定会使用好马,而且他也是身手不凡的人,那么坠马很可能是遭遇顽强攻击,经过一场血战,也说明了建成、元吉是带了人的。杀死建成后,追杀元吉,沿路还有宫中守卫和元吉亲卫,必然发生冲突,综上他们这里肯定带了上百人吧。

3.齐王与太子府兵合计两千余人朝北门攻来,这里必然有人守门,看他们苦战许久未分出胜负,可见世民部下至少得有数百人,不然也抵挡不了多久。而他们也无法打败这些府兵,只等敬德提了首级,才吓退这些人,可见这里守门的世民部下得有少则三百,多则八百。

而上面三点,三处用兵皆是同时进行,算下来至少是七百至一千二百人。各种史料记载的只有数人,而那些史书记载也是矛盾的,在各记载中的十数人中名字也不尽相同,可见不是史实,伏兵十人算是空谈。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不轻松

大部分人都认为,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就是名正言顺的皇帝了,可是当时的朝堂中,是存在反对李世民势力的。实际掌权和名正言顺安坐龙椅,这可是有质的区别。玄武门之变发生三天后,李渊就宣布做太上皇了。

李渊这样做很明智,毕竟这时候朝堂肯定都是支持李世民的了,假如李渊不退位,恐怕结局不会太好。李渊虽然是退位了,可是李世民仍然没有得到真正的皇帝权力,当时唐朝处理朝政的地方在太极殿,可是李世民并不是在这里处理朝政。

这时候其实太子的东宫才应该是李世民的住所,这里象征着未来的储君,可是李世民只能住在住在承乾殿。结果没过多久就搬到宏义宫居住,这个地方距离皇宫是非常远的。李世民之所以住到这里,原因就是想脱离李渊的视线。

虽然李渊这时候没有了实权,可是李世民在太子的东宫处理朝政,李渊就在太极殿中,这让李世民浑身不自在。其次李世民不断的抹黑李渊,为的就是让人们知道,自己才是天子,李渊已经退位了。其实这时候李世民最希望的只有一件事。

这件事就是让李渊立即驾崩,这样的情况下李世民的皇位就坐安稳了。李渊还算是有自知之明,毕竟一个唐朝不可能有两个皇帝,虽然李渊已经退位,但是李世民对此肯定是反感的。史书记载了李渊搬出太极殿:“高祖以宏义宫有山林胜景。雅好之。至贞观三年四月。乃徙居之。改为太安宫。”

李渊以自己喜欢山林景色,选择了搬出去,这样一来,李世民就名正言顺的进入了太极殿。这样的情况下李世民才真真正正的得到了皇位。没有了李渊的监视,李世民开始缔造历史上的贞观之治。没有了李渊这样的障碍,李世民才算是将皇位坐稳,要知道李世民整整用了三年时间才得以完成。

那么对于李世民,你有何不同的见解呢?

标签:

更多文章

  • 康熙生擒鳌拜的时候为什么会用一群孩子而不是使用大内高手?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

    清朝康熙被部分学者所誉为是千古一帝,他在位期间最令人感兴趣的则是十五岁生擒鳌拜这次事件了,不过在翻拍的鹿鼎记中为什么康熙要用一些孩子擒鳌拜,而不是大内高手呢?鳌拜出生于清朝勋贵之家,他的祖父乃是完部族长索尔果,叔叔费英东更是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可以说他的家族是清初最为顶尖的家族。当然鳌拜本人可不是依

  • 清朝灭亡之后溥仪的七个妹妹都是什么样的结局?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清朝灭亡之后溥仪宣告退位成为了一个普通人,在古代的时候皇家自然不可能只是一脉单传,当时溥仪还有七位妹妹,也就是清朝的格格,那么在清朝灭亡之后溥仪的这几位妹妹都是什么结局呢?末代皇帝溥仪的生父是载沣,摄政王载沣一共有四个儿子,七个女儿,也就是溥仪的7个妹妹,分别是韫媖、韫和、韫颖、韫娴、韫馨、韫娱、韫

  • 清朝吴三桂拥有天下最骁勇善战的兵将 可是最后为什么输给了年轻的康熙?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

    清朝时期康熙被称之为千古一帝,平三藩,收复台湾,他一生中的政绩是不容忽视的,但在当初平定三藩的时候吴三桂的实力并不弱,那为什么康熙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呢?首先我们要先了解吴三桂这个人,他原先是明朝末年山海关的守将,长期驻扎山海关与满清对峙。但是闯王李自成攻克北平,逼死崇祯,强占吴三桂之妻高圆圆,就有吴

  • 刘备伐吴真的是为二弟关羽报仇吗,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什么没攻打东吴替刘备报仇呢?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刘备建国称帝后,为报二弟关羽被杀之仇,决定起兵伐吴。刚开始东吴节节败退,可在夷陵之战中却被陆逊大败,火烧七百里连营,最后病逝于白帝城。刘备为什么要伐吴,真的只是为二弟关羽报仇吗?刘备死后,诸葛亮掌管蜀国大权长达十一年,为何却没攻打东吴替刘备报仇呢?刘备在建立西蜀政权的时候,是关羽在襄樊大战中失败的第

  • 刘墉真的是一个驼背罗锅吗?历史上的刘墉和影视剧中的形象完全相反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在《宰相刘罗锅》这部影视剧中刘墉的形象是一位小老头,并且还是驼背,这才被叫做罗锅,但在历史中真正的刘墉并不是此番形象,和影视剧中的形象完全相反。刘墉出生于山东诸城。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

  • 秦国在统一六国之前,很长一算时间处于落后状态,秦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强大,最终一统天下?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秦朝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秦国一统天下之前并不是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秦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强大的?在战国中期,由于地处西部偏远地区,生存环境

  • 清朝时期官员拜见皇帝的时候为什么要拍一拍袖子,嫔妃走路又为什么要让人扶着?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在影视剧中经常能看到官员拜见皇帝的时候都要拍一拍袖子,或者是嫔妃走路时有宫女在一旁搀着,这两种做法都是有什么说法?在古代早期的时候,并没有发明凳椅,举国自上而下都是采取“席地而坐”。不过到了汉朝的时候,逐渐出现了凳椅,先前的“跪坐”就慢慢取代了。但跪拜礼依然存在,不过这时候却演变成社会地位的一种象征

  • 南宋时期的一些士兵为什么宁愿饿死也不肯吃小米,这是什么原因?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在古代的时候经常会缺兵少粮,人在饿极了的时候什么能吃的不能吃的都会拿来果腹可为什么宋军中的江浙、福建人,宁肯饿死也不吃小米呢?这不是很奇怪吗?《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四十六》记载:”是时,黾山沿路有金人遗弃粟米山积,独成闵之众多福建、江浙人,不能食粟,因此日有死者不下二三百人。”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当

  • 说曹操曹操到的下半句是什么,为什么无人敢说?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众所周知曹操是东汉末年时期势力最大的诸侯之一,关于他的俗语“说曹操曹操到”其实还有下半句,那么这下半句为什么一直以来无人敢说呢?这是因为这段话描述的事情对于曹操十分的屈辱,所以并没有人提起。曹操和夏侯渊,夏侯惇两兄弟属于表亲关系,原本也应该是夏侯一族的人,只不过由于他的父亲被过继给当了时的大太监曹腾

  • 商鞅的死对秦国的影响有哪些呢?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从战国初期在“七雄”中垫底的最落后国家到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的强国,秦国迅速崛起,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可好景不长,秦帝国的大厦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短短十几年就在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轰然倒塌。秦国的崛起绕不开一个名字——商鞅,正是他的变法图强使秦国面貌焕然一新,在战国七雄的纷争中脱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