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三国:功劳比张辽大,最后却晚节不保?

三国:功劳比张辽大,最后却晚节不保?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312 更新时间:2023/12/29 10:22:26

三国时期是历史上的一段大乱世,其中有许多著名的将领如吕布赵云张飞黄忠许褚等等,其中魏国最著名的就是三国五子良将了,但是你知道其中一位良将却因一件事晚节不保?他就是著名的五子良将于禁

生平经历

三国时期的于禁。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于禁的形象就不完美。东汉末年,曹操能够一统北方,凭借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智谋,更多的是靠这些谋士和武将的辅佐。假如曹操没有荀彧郭嘉这样的人,恐怕一统北方根本不可能。

曹操当时有很多武将,曹操在东汉末年时期一直遵奉唯才是举。这样一来,当时的很多厉害人物都投靠了曹操,因此曹操也成为了魏蜀吴三国中,实力最强的。曹操麾下的名将,不胜枚举,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曹操手下有五子良将的张辽,威震逍遥津;如八虎骑的夏侯渊,虎步关右等等。无论是张辽还是夏侯渊,两人的实力非常强大。两人都是三国时期厉害的武将,不过曹魏有一位武将要比张辽厉害,但是比夏侯渊死的还惨。

此人就是于禁,他是三国时期的名将。可是他一个晚节不保,一生背负骂名,他被后人唾骂了上千年。在五子良将中,于禁是最早追随曹操的,他可不是名门之后,因此也不是走后门进入的曹操阵营。于禁从一个小兵做起。

于禁凭借自己的实力,一点一点的走向了自己人生的巅峰。从最低级的小军官,然后一路升职到军司马,陷陈都尉,杂号校尉,裨将军,偏将军,虎威将军。本以为是人生巅峰的于禁,完全没有想到自己能够再上一个台阶。

公元216年,于禁封左将军,假节钺。曹魏的将领中,只有于禁是一个外姓的四方将军,这就足以看成曹操对他的信任。假节钺在东汉末年,拥有很大的权力,它的权力能够直接杀两千石以下官吏,假钺则专征,可自主发动战争,无需请命。

于禁能够被授予假节钺,这肯定是得到了曹操深深的信任。于禁从军三十余年,在建安二十四年,于禁败给了关羽。在其它的战争中,于禁没有败绩,这样的战绩在整个三国时期都是非常少见的。

在五子良将中,于禁的功劳要比张辽大。曹操统一北方,一半的战功都是于禁打下来的,征黄巾,平叛乱,北拒袁绍,几乎扫荡了北方。由于于禁的功劳很大,所以曹操也给予了于禁高度评价:“虽古之名将,何以加之”。

可是这样一位名将,在公元219年的战争中,做了一件让他人唾骂他的事。襄樊之战,于禁率精兵七军疑似五万人来救援曹仁,结果于禁几乎差点全军覆没。最后于禁投降关羽,正是这一战让于禁被后人唾骂。

个人观点

很多人质问,于禁为什么没有象庞德一样为国捐躯呢?于禁因贪生怕死而投降关羽的说法由来已久,历代三国研究家和爱好者大都如此判断。其证据在于陈寿在《三国志·于禁传》中记载的“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生死关头,于禁露出了求生的欲望,从“禁遂降”看,感觉几乎是没有抵抗,这确实有些令人不解,连曹操自己也说:“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

难道曹操真的错看了于禁吗?我认为,以于禁的为人,应当说不太可能为了保自己一条老命而屈膝投降。想当初官渡之战中,于禁的处境也是危机重重,险象环生,而曹操手下已经有很多人私下向袁绍示好,准备在有利的时机投降,而于禁却是始终如一效忠曹操,也没见他有什么贪生怕死的念头。从于禁身平的经历来看,实在无法得出其贪生怕死的结论。那么,为什么于禁会在晚年突然作出惊人之举呢?其中定有隐情。

我们不妨来设想一下当时的情形,或许就象孔平仲诗中描绘的情形:“仓黄不暇恰步伍,攀缘蹙踏半死伤。计穷岂不欲奔走?四望如海皆茫茫。鼍鸣鱼跃尚恐惧,万一敌至谁敢当?”在这种情况下,整个部队已经毫无战斗力可言了,根本就是坐以待毙。是无谓的抵抗,还是投降?这个选择恐怕已经在曹军将士的心中已经产生了。于禁作为最高统帅,又是官兵们敬重的对象,他的一举一动自然影响着整个七军的命运。

虽说于禁平时以法御下,但这并不表明他不关心自己的将士,其实往往越是刚毅的将领,越是体恤士卒,所谓恩威并施。从史书中所记载的“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惟城未拔。”(见《三国志·孙权传》)等情况看,估计七军的绝大部分都跟随于禁投降了。如此大规模的投降,在这之前的三国交战史上几乎是不可想象的。通过这一段史料,我们可否这样设想:于禁会不会是因为顾及部下的生命,不愿自己的士兵白白送死而被迫投降的呢?笔者认为这个可能性不但有,而且很大。面对平日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三万人的性命,这对于一个将领来说,该是多么大的一个压力,这个压力甚至远远大过关羽投降曹操时所面临的,在这种情况下,投降或许是于禁唯一的选择了。

后世评价

裴松之:围而后降,法虽不赦;囚而送之,未为违命。禁曾不为旧交希冀万一,而肆其好杀之心,以戾众人之议,所以卒为降虏,死加恶谥,宜哉。

陈叔宝李陵矢竭,不免请降,于禁水涨,犹且生获,固知用兵上术,世罕其人。

孔平仲:将军畴昔负朋友,若此昌豨犹得生。循环报复虽天意,壮士所惜唯功名。曹瞒相知三十年,临危不及庞明贤。归来头白已憔悴,泣涕顿首尤可怜。高陵画像何诡谲?乃令惭痛入九泉。淯水之师勇冠世,英雄成败皆偶然。

郝经:张辽、徐晃诸将壮猛有谋,亦关张之亚匹;然失身于操,终为勇而无义。

李贽:于禁最识大体,只为国家争胜负,不为一身辨曲直,真良将也。

王歆:世无百战百胜将军,禁逢霖雨,败于关某,不为耻也。然虽比类荀林父、孟明视,虽败而国家不替,然未闻其腆颜降敌也。使二子降楚归晋,吾恐不得死所也。禁为国家宿将,以威慑众,能治乱伍,亦当时之杰,惜乎为德不终。既为羽禽,复为吴得,送诣文帝,如此辗转,禁未羞死,独登高陵而突然惭恚发病乎?文帝所为亦过矣,非帝王之行,亦非君子之行,然大有为王仲宣作驴鸣之味,是名士行,真大快事也。

纵观于禁的一生可谓是功劳不小,但却是为投降一事而被后人唾骂对此你有何看法?

标签:

更多文章

  • 他是率领大清国最精锐的部队的皇子,为什么不起兵夺位?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说起雍正皇帝大家大多数人,都会或多或少的了解过,但是在雍正刚登上皇位的时候,他的一个兄弟手握重权却为什么不起兵夺位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12月20日(阳历),清圣祖康熙皇帝在畅春园内的清溪书屋中驾崩,终年69岁。康熙近臣步军统领隆科多宣读康熙遗诏,其中最关键的一句是:“雍

  • 盗墓出现的奇书,可谓是颠覆了历史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从古代任何一个王朝对于历史的记载都是很重视的,毕竟这关系到后世的流传,最早的史书有很多,比如说尚书,这是公认的最早的史书记载。大部分史书记载的都是非常可信的,不过有些史书要仔细阅读才会发现问题所在。历史上很多史书的记载是很片面的,比如说秦始皇,在汉朝记载的史书中,秦始皇已经被汉高祖刘邦所“黑”。史书

  • 明朝红夷大炮威力有多强,它的来历和简介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16世纪初,欧洲为战舰设计的舰载加农炮,在明代后期传入中国,也称为红衣大炮。所谓“红夷”者,红毛荷兰与葡萄牙也。因此很多人认为红夷大炮是进口荷兰的,其实当时明朝将所有从西方进口的前装滑膛加农炮都称为红夷大炮,明朝官员往往在这些巨炮上盖以红布,所以讹为“红衣”,还有一种说法是清朝对“夷”的避讳,因此改

  • 为什么古代将军造反部下士兵也跟着反,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在古代,造反的将军数不胜数,但成功的也就那么几个人,可无论是哪位将军造反,不管有没有胜算,手下都有无数将士跟随,古代是封建社会,将军手中的权利,也是皇帝赋予的,为何这些士兵们明知没有胜算,为何还有跟着造反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其一、部下认定大将是真龙天子,跟着大将造反有拥立之功,前途富贵不

  • 西汉期间最厉害的军师,连韩信都拜其为师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秦末之后楚汉风云迭起,乱世英雄才子辈出的时代,这一时代中汉初三杰之一的兵仙韩信无疑是楚汉最杰出的英雄,而他却让韩信甘愿拜其为师,他就是李左车,今天我们就讲讲他的故事。所谓军师,就是那些为主帅出谋划策的谋士,这样的人在西汉时期有不少,但谁才是西汉最厉害的军师?有人觉得是“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也有人认

  • 除夕之夜“撞钟”为什么要敲108响?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

    辞旧迎新,年年岁岁的新年及除夕之夜,京城内外都会听到钟楼上传出的响亮而绵长有力的108响钟声。钟声洪亮、庄严,音波起伏节奏明快,击钟的尾音可持续一分多钟,钟声可远传至二十公里以外。钟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传说在黄帝炎帝时期就已出现了,鸣钟击鼓自古也成为皇朝、寺庙以及黎民百姓祭祀神佛、祈福、迎福

  • 史上最倒霉的皇帝,被俘虏后无人问津,回来后又被软禁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历史上有许多的皇帝,有残暴昏庸的,也有碌碌无为的,我们今天讲的这位可以说是最倒霉的皇帝了,他先是被俘虏却无一人营救,最后被放回却又被软禁,那这是怎么回事呢?他就是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1435—1449年、1457—1464年两次在位)。第一次继位称帝,年仅九岁,年号正统。国事全由太

  • 尉迟敬德简介以及经历介绍,死后被神化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谈到唐朝大家对于唐朝的名将记忆最深的,就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的了,今天我们就谈谈尉迟敬德。尉迟敬德(585年-658年12月26日),名融(后世误载名“恭”),字敬德,以字行,朔州善阳(今山西省平鲁区)人。唐朝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尉迟敬德纯朴忠厚,勇武善战,一生戎马倥偬,征战南北,驰骋疆场,

  • 杨度评梁启超:为什么说梁启超“事业本寻常”?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他是那个时代最知名的人物,交游遍于天下。2月17日,他在上海的故旧设奠于静安寺,举行公祭。《新闻报》载:“四壁均悬挽联,白马素车,一时称盛。”据郑逸梅所记,这些挽联出自李拔可、黄炎培、沈恩孚、高梦旦、张东荪等名家之手,他认为其中两副最是突出,一为杨杏佛

  • 明永乐年间的后宫冤案:无数后宫嫔妃被牵连处死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古代历史上的跨国恋情:明成祖朱棣与“权妃”明成祖朱棣是大明王朝第三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六朝古都南京。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受封燕王。洪武十三年就藩北京,多次受明太祖朱元璋的圣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樉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