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司马昭为何迟迟不敢称帝呢?他是怎么考虑的?

司马昭为何迟迟不敢称帝呢?他是怎么考虑的?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胖次 访问量:4337 更新时间:2024/1/25 12:03:06

皇帝是封建王朝权利的顶峰,坐上皇位就相当于拥有了当时最高的权力,能享受到最顶级的资源。

在秦朝之前,政治家都向往着王位;在始皇帝创立帝制之后,权力者就觊觎着这个叫皇帝的位置,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想处在权力的巅峰。毫无疑问,权力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极具备吸引力的,庸才如袁术,贸然称帝受到四方攻击,最终败亡。其他诸侯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但是,三国时期,就是有这么几个人,竟然抗住了权力的诱惑,即便天下大势已经明朗,也没有登上九五至尊。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他们的想法是如何。

三国时期有谁掌握大权,却不慕帝王的虚名呢?曹操,司马昭都是这样的人。我们一个个说过来。先说曹操,英明神武的魏武帝,自陈留起兵讨伐董卓,历经数十载,消灭了所有中原、河北、关西等处的诸侯,仅剩下刘备,孙权割据一方,最终天下三分,最大的一块归属于曹操。

魏国始终处于压制其他两国的地位,这么雄伟的战绩,没有令曹操迷失本心,没有使得曹操骄傲自大,因此,曹操冷静分析了称帝的优缺点。

曹操称帝可以带来的优点十分喜人。帝王的名号能够给曹操带来前所未有的名望,皇帝象征着号令天下的权威,立刻就能压制刘备、孙权一头,这面充满号召力的旗帜,可以使曹魏名正言顺地做许多事情。但是,相对比优点,称帝的缺点要比较大。

我们相比较于曹操儿子曹丕称帝之后发生的事情,就能够知道称帝会带来什么恶果了。首先,曹丕称帝之后,刘备紧接着也称帝,孙权为了能够免于遭到刘备的攻击,才勉强归附与魏国,实际上也是形似神不似。

这就抵消了称帝带来的名望好处,甚至,还给了刘备他们名正言顺登基的理由,最令曹魏麻烦的是,大汉的影响力虽然已经微乎其微,但是愚忠大汉的曹魏臣子依旧不在少数,刘备接过大汉的旗帜之后,这些愚忠的大臣就会趁机对曹魏做些小动作,导致曹魏对阵西蜀的时候,一直都是采取战略防守,这就是因为,曹魏的内部不够稳定,称帝之后,曹丕疲于应付解决那些内忧,便顾不上外患了。可以说,如果没有司马昭,那么蜀国诸葛亮的北伐,也许会给曹魏带来致命一击。

这就是曹操不愿意称帝的原因,后世李善长为朱元璋定下三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其寓意就是,在积攒的足够的实力之后,再去图谋帝王的虚名,务实不务虚的曹操就是这么想的,昔日周文王已得天下三分之二,还未登上大位,而今他曹操便要做那周文王,虚名对他来说,算不了什么,天下一统的结果,才是曹操最想要得到的,因此,收到周文王的影响,曹操终其一生都没有称帝。

再看司马昭,大家或许会问,为什么不说司马懿或是司马师不称帝,要说司马昭呢?因为实际上,司马懿和司马师都不具备司马昭可以称帝的条件,司马懿在曹魏时,光是和诸葛亮周旋就耗费了十数年,后来外患好不容易解决了,曹爽又开始专政,压制的司马懿喘不过气来,司马懿费尽心思,才搞定了曹爽,使得曹魏政归司马氏,内忧外患平定之后,司马懿该称帝了吧,不不不,这个时候,司马懿已经六七十岁了,年弱体衰,即便他有野心称帝,也没有身体支持了,所以,司马懿没有称帝是必然的。司马师就更不必说了,接过父亲大权的他,竟然在一次征讨东吴的过程中,被反叛的文氏父子袭击,导致旧疾复发,还没能发光发热,就早早去世。因此,司马昭才是我们今天谈论的重要人物。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从野心方面来说,司马昭不逊于任何一位觊觎皇位的野心家。从实力上来说,司马昭不同于曹操,他已经完成了统一西蜀的大业,剩下的东吴孙权已经到了烛火残存的时候,一系列昏招令东吴彻底丧失了和司马昭叫板的能力,只待时机一到,司马昭便可收复东吴。两者皆具备的情况下,司马昭依旧没有称帝,这令人匪夷所思,却也有他自己的理由。

首先,司马昭行的是谋反,篡位的事情,这在传统观念中是广受诟病的,司马昭虽然掌握大权,但他依旧打的是曹魏的旗帜,甚至消灭西蜀,杀害邓艾钟会都是借助曹魏的名义,此时称帝,无异于自相矛盾,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是司马昭所不愿意看到的。

相比极具风险的贸然称帝,司马昭选择了一条更为和平的道路,在等待时机收复东吴的时候,司马昭为其儿子司马炎的登基做足了铺垫,为司马家的上位巩固了政权,整合了领导核心,甚至百姓的民心也开始向着司马家,因此,司马炎才可以顺利称帝。当然司马昭没有称帝最重要的一点,还是由古至今野心家都无法避免的--死亡。

曹操,司马昭都是聪明人,他们告诉我们的就是,不要为一个虚名所困扰,去做一些现在的你没有能力做到的事情,否则,只会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标签: 三国司马昭

更多文章

  • 弘晖是雍正的嫡长子,如果他没早逝是否能顺利登基?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弘晖,清朝

    你知道弘晖吗?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乾隆,是雍正很出色的儿子,也是康熙很出色的孙子。所谓“出色”,是从长辈们对他的态度反推而来的:康熙初次见到弘历,就觉得他仪态不凡,可堪大任。雍正一经登基,立刻将四儿子秘密立储。总而言之,如同天选之子。在后人心中,总觉得,四阿哥弘历登基是必然的,你

  • 庆父是个大奸臣,为何孔子却要庇护他呢?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春秋,庆父

    历史上的奸臣贪官有非常多,但是能像下面这位一样,被历史明确记载,却还得到孔夫子的语言庇护的,可真不多见。成语“庆父不死,鲁难不已”出自春秋《左传》。意思是:如果庆父这个大奸臣不死的话,鲁国的灾难就不会终止。(图)子曰春秋 刘华龙_绘古人把庆父比喻成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民间还把他评为十大奸臣第一名。那

  • 在古代打战时,哪些将领是如何排兵布阵吗?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打战,周朝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阵法的事情,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先来说说中国古代阵法,据文献记载,西周时期,周天子对付一些不听话的小国时,已开始使用有一定规律且相互对称队形的战阵。经过春秋与战国数百年的战争实践,各诸侯国慢慢摸索出了一套有规律的阵法。《汉书·艺文志》记载:“兵书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图四

  • 孝文帝所施行的汉化改革,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南北朝,拓跋宏

    北魏孝文帝所施行的汉化改革,影响后世深远,也为他赢得了隆高的历史地位。然而,这场激烈汉化改革直接导致30年后北魏王朝覆灭,鲜卑民族也融入汉族而从此消亡。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成功还是失败?北魏自公元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重建代国开始,到公元534年分裂为东、西魏,持续了近一百五十年国运。其中孝

  • 安史之乱为何能让强盛的大唐走向衰败呢?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唐朝,安禄山

    公元755年安禄山举兵反唐,在短短两个月里就攻陷了两京,占据唐朝的半壁江山,在中国史上颇有名声的大唐也因此走向衰败,这不仅是唐朝的转折点,后世史家甚至将其视为中国古代历史重要的分水岭之一。安史之乱为何来势汹汹?安史之乱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哪些影响?公元755年,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

  • 清朝皇帝在选秀的时候 八旗女子的颜值为何都那么丑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清朝,选秀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清朝选秀,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古代皇帝是地位最高的统治者,集所有权力于一身,同时也被百姓们当作是天选之子。作为皇帝有很多特权,比如后宫的三千佳丽。其实这种说法略带夸张的意味,虽说皇帝的妃嫔数量众多,然而并没有“三千佳丽”的标准。过去很多女子都将进宫看作是很好的出路,她们认

  • 在曹操眼中,有哪些人能和关羽一战呢?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三国,曹操

    众所周知,三国是一个伟大英雄的时代。除了诸葛亮、庞统、周瑜,还有许多勇敢的将军。比如刘备的五虎上将和曹操的五子良将。五虎将领之一的关羽是最有名的。就连曹操也曾多次试图吸收关羽,希望他能回到自己的指挥之下。然而,关羽只为刘备献身。关羽非常强大。三国时期只有四个人勉强能和他竞争。曹营一人入被选。吕布“人

  • 周处是“三害”之一,他是如何除“三害”的?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晋朝,周处

    我们小时候都听过很多古代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大都蕴含着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核,给年幼的我们以正面的引导,下面这个故事相信有的小伙伴也应该听过,这是一个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故事。西晋初年的周处就曾担任广汉(今四川广汉北)太守的时候,当地原来的官吏腐败,积下来的案件,有三十年没有处理的。周处一到任,就把积案都认

  • 张居正鞠躬尽瘁推动改革,他去世后为何家人会遭到迫害?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张居正,明朝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张居正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张居正接替高拱出任内阁首辅后的十年间,为了挽救大明的统治危机鞠躬尽瘁,使大明在“弘治中兴”后再次迎来了真正称得上是中兴的十年,但是,张居正病逝后,其家属却遭到了迫害。究其原因,则要从明穆宗驾崩说起。隆庆六年,明穆宗朱载垕驾崩,

  • 魏国在战国早期称雄,为何最后却衰落了呢?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战国,魏文侯

    公元前406年, 韩、赵、魏三家分晋,标志着华夏大地进入了七雄争霸的战国时代。在战国250余年历史里,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战国初期的魏国到底有多强大?魏国最后是如何沦为二流国家的?公元前453年,晋国的赵、韩﹑魏三家联合灭掉了智氏,三家分晋的局面基本形成。三家中赵氏获利最多,魏氏、韩氏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