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失街亭的马谡其实不无能,而且军事理论造诣也很高

失街亭的马谡其实不无能,而且军事理论造诣也很高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550 更新时间:2023/12/30 10:53:01

众所周知,在三国时期的马谡并没有获得刘备的认可,但是诸葛亮却对他非常的信任,首次见面,诸葛亮就和马谡非常的投缘,一段时间的沟通交流,二人更是有一点英雄所见略同的意思。按照常理来讲,可以获得诸葛亮认可的人,刘备自然而然也会礼让三分,但这偏偏不包括马谡在内。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此人为何不受刘备赏识?背后有着深厚原委。

当然了,马谡竟然能够获得诸葛亮的赏识,那么自身还是有着许许多多的过人之处,从马谡很小的时候,便开始认真仔细的钻研兵法,通过长期以往的研究和积累,马谡对兵法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也正是诸葛亮不擅长的一方面。虽然在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基本上把诸葛亮描绘成为了一个无所不能的才人,但是在实际情况上,在我国历史中的诸葛亮对率领军队征战沙场这一事情并不是很精通。然而在军事理论这一方面,马谡甚至要远远高出诸葛亮很多,因此诸葛亮在率兵打仗这一事情上,要好好向马谡学习借鉴一下。

除此之外,马谡也有着一个非常高的情商,很会准确拿捏自己的用词,常常变着法的夸奖诸葛亮,久而久之,诸葛亮被夸的非常开心。当然了,诸葛亮头脑这般精明的一个人,自然而然不可能只是单纯的因为马谡经常讨好自己就重用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二人能够取长补短。

对于诸葛亮来讲,马谡的身上有着许许多多值得自己挖掘的闪光点,单单只是率兵打仗这一套见解,就给诸葛亮帮了一个很大的忙,因此他们二人之间的关系也越发的亲密,诸葛亮更是把马谡当做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照顾他,是其他人根本没有办法相提并论的。之后就在马谡临死之前,还给诸葛亮写了一封非常感人的信件。在这一封信中马谡声称,这一生能够有幸结识到诸葛亮,也就死而无憾了,实在是让人万分的感动了。

刘备去世之前,把新任皇帝和蜀国的江山全部交给了诸葛亮,因此诸葛亮的身上有着一个非常重的担子。原本诸葛亮只是身为辅佐刘备的一个军师,后来又渐渐成为了蜀国的丞相,但是现在主公已经离世,他摇身一变成为了三军统帅。从某种的意义上来看,凭借诸葛亮现如今的能力来看,他远远不能够胜任这一个职务,因此他急需马谡在身后的鼎力支持,好让自己顺利在军队中树立起威严。

马谡时不时就会被诸葛亮叫去谈话,二人通常情况下都会交谈整整一个晚上,不得不说诸葛亮在马谡的身上受到了一个巨大的发。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情况,诸葛亮才会在首次北伐的过程中,毫无顾忌旁人各种各样的劝阻,毅然决然把马谡认定为先锋。

假如马谡可以好好珍惜这一个来之不易的难得机遇,有很大的可能性能够为祖国建功立业,一举成为蜀国上下威名赫赫的人物,甚至还能够成为在诸葛亮之后第2个关键的人物。不过让人感到非常遗憾的是,马谡的性格非常的好强,无论做什么事情也有一些冒冒失失,更是把诸葛亮好心的劝阻当成了耳旁风,这才导致他街亭失守,犯下根本不可以原谅的错误。

因为马谡一意孤行,造成蜀国损失非常严重,诸葛亮对他也是非常的失望,为了不会丢掉自己好不容易在军队中树立起的威望,诸葛亮忍痛割爱解决掉了马谡,由此可见,这是诸葛亮一生中做过最艰难的一次惩罚。马谡离世之后,诸葛亮日日夜夜,痛不欲生泪流不止,更是有亲自去到过马谡的坟墓前进行吊念,同时诸葛亮还把马谡的子女照顾的非常好。

由此就可以看出,马谡在诸葛亮的心中占据着一个非常关键的地位,把他解决掉并非是诸葛亮一心想要做的事情。假如诸葛亮违背了自己当时所立下的承诺,留住了马谡的性命,他会被蜀汉的大臣官员认为言而无信,之后还怎么在军队中立足脚跟。并且假如一直没有把马谡解决掉,诸葛亮即使没有遵循刘备的遗言,会成为一个逆臣。

那么在刘备离世之前,究竟留下了一个什么样的遗言呢?刘备直言道,马谡这一个人好夸大其词,一定不能够委以重任。别看仅有短暂的两句话,但刘备说的在日后果然句句灵验,不可小觑。刘备从始至终都感觉马谡是蜀国一个巨大的隐患,假如没有把他及时的解决掉,后果将会不堪设想,然而诸葛亮并没有遵循诸刘备的遗嘱,结果蜀国差一点走向了灭亡。

身为蜀国的管理者,刘备需要考虑的方面自然要比诸葛亮广泛许多,在接连不断扩大版图的同时,更要维护国家的安危。本身马谡的兄长马良在军队中就掌握着一个很高的权利,假如马谡在获得重用,兄弟二人强强联手,后患无穷。

为了防患于未然,刘备在世时只是让马谡做了一些文职,就比如说县令,太守,这样能够对他起到一个非常关键的制约作用。但是马谡的志愿很高,他并不喜欢解决蜀国这一些琐碎的事情,他更喜欢带领军队征战沙场,亲自上阵,奋勇杀敌。因此对于刘备交代给他的工作,马谡通常只是敷衍了事的解决,这才给刘备留下了一个狂妄自大,嚣张跋扈的形象。无论怎么说,马谡就这样被诸葛亮给处死了,的确有一点可惜啊,对此大家有着怎样的看法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标签: 三国马谡战史风云

更多文章

  • 战国时期秦国依靠水攻获得胜利的有哪些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秦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07年),是周朝时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的诸侯国。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在《孙子兵法》中,有这样一句话:“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意思就是:用火来辅助军队进攻,效果显著;用水来辅助军队进攻,攻势必能加强。水可

  • 小姐丫鬟共侍一夫,丫鬟后来竟上位成皇后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宋福金,五代十国,野史秘闻

    在我国古代,一般有权有势的富庶家庭中,都会有很多下人负责伺候他们的日常生活。这些下人们都有不同的职责,比如说府中小姐身边的贴身丫环,她们在小姐出嫁的时候,还要跟着小姐一起到夫家当陪嫁丫环,有的运气好一些还会被夫家看中当上小妾。但是曾经有一个侍女和小姐共侍一夫,侍女上位成为了皇后,而小姐却早逝当上妃子

  • 明朝内阁首辅严嵩简介:专擅国政长达近十五年之久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风云人物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

  • 齐国称霸的时间最长,为何最后只能眼看着秦国一家独大?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非常特殊的一个时代,当时整个中原被分成了无数个国家,但最终还是被几个大国逐渐吞并,形成了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的局面。不过你知道当时最先崛起的国家是谁么?为什么后来居上的秦国成为了最大赢家统一了全国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春秋战国时代,春秋五霸竞相争雄,齐

  • 战国四大将却集中两个国家,是偶然还是必然?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战史风云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战国四大名将的一些趣事,欢迎阅读评论。战国四大名将说法原本就不客观,不具备代表性。大家要知道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其出自《千字文》:“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这就跟写诗一样,之所以将他们凑在一起,除了名将这一因素以外,还有字义不重复、押韵等等要求。这四人很强是没错

  • 关于古斯塔夫·马勒的轶事典故有哪些?他的音乐的最大特征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古斯塔夫·马勒,奥地利作曲家,历史解密

    一幅心灵漂泊历程图当轻轻叩开马勒的《G大调第四交响曲》,就仿佛进入了作者深邃、浩瀚的心灵大海,那是怎样的一幅图画呢?——返回童真吧!去天堂吧!去天堂里百花芬芳的花园散步吧!对马勒略有了解的人都清楚,他是一个终生没有可以归依和认同故乡的作曲家。对于德国人来说,他们认为马勒是奥地利人;而在奥地利人心目中

  • 儿子还没死,王安石为什么把儿媳改嫁掉了?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王安石,北宋,野史秘闻

    宋朝的王安石,也是个很有意思的人。我们熟知的王安石,是从语文课本里读到的他的那些流传千古的诗文,然后知道他是这些诗文的作者。而历史课本中也讲到了他,是北宋中后推行变法的主将。而史书中关于王安石的记载也是很多,从中我们能看到生活中这位大文学家很有意思的另一面。话说王安石的第二个儿子,名叫王雱。王雱也是

  • 张郃怎么在三国后期就成名将了?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风云人物

    张郃怎么在三国后期就成名将了?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张郃在三国演义前半场处处被虐,怎么下半场就变成名将了。估计张大将军要是看到这个问题会口呼: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什么叫处处被虐,典韦不被虐所以早早就挂了,庞德不被虐所以被关羽斩了,夏侯惇不被虐所以当了半辈子独眼龙,夏侯渊不被

  • 朱祁镇被瓦剌人放回来后,朱祁钰为什么不直接杀了他?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文史百科

    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爆发,明英宗朱祁镇兵败被俘虏,后取决于谦等主战派支持下,朱祁钰走上皇帝宝座,历史称之为明代宗景泰帝。之后,瓦剌见到朱祁镇早已没了利用价值,也就放回了明朝。朱祁镇重归后,朱祁钰把他封为太上皇,监禁南宫。之后,石亨、徐有贞等发动夺门之变,朱祁镇又再次当上了皇帝,随后废朱祁钰为郕王,

  • 红军为何长征 达陕北时红军还有多少兵力?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战史风云

    1934年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被迫长征。那么长征期间红军兵力发生了哪些变化?长征到达陕北时红军还有多少兵力?毛泽东在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中说:“经过长征,这三十万人缩小到两万多人,到陕北以后,补充了一点,还是不到三万人。”毛泽东在1971年视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