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末期,国民政府曾在旧国军体系之外,另外成立了一支“青年远征军”。该军筹建时,有一句非常著名的口号“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就部队名称及其口号而言,该军乃是为抗战而设立、本计划远征印缅战场,似乎是一桩没有疑义的事情。
其实不然。
蒋介石:“青年远征军”不一定用来远征
1944年10月12日,蒋介石出席“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会议”,做内部讲话。蒋明言:充实抗日作战实力,并不是成立“青年远征军”的第一目的。蒋的原话如下:
“我们此次发起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宗旨,昨天我已经说过:第一是要使一般社会民众改变其过去对于兵役的心理,从而踊跃应征,来充实我们作战的实力;第二是要使社会民众改变对于本党的态度,认识本党革命牺牲的精神,因之接受本党的领导,共同一致来完成革命的使命。这两层用意,后者尤重于前者。”①
按照蒋这番讲话的意思,组建“青年远征军”有两个目的。一个是抗日,“充实我们作战的实力”。一个是拯救国民党,挽救国民党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使民众愿意“接受本党的领导”。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
因为后者比前者更重要,故蒋在讲话中还向众人明言:不必过分在意“远征军”这个名称,该军成立后,不一定会远征印缅战场(除少量部队如汽车兵曾赴印缅外,大部分“青年远征军”最后确实没有远征)。蒋的原话如下:
“这名称实是次要的问题。有许多同志不明白为什么要用远征军的名称。须知远征军的待遇,较一般部队为优,知识青年对此早有认识,亦乐于入伍,而且远征军是一种已有的编制,在国内不致使其它一般的部队为待遇不同的问题引起其怀疑、嫉视的心理,否则,如果我们另立一种其它的名目,或另定一种特殊的待遇,而与其它的部队在战场上服同样的勤务,就要使其它的部队感觉不平了!不过这个部队虽称为远征军,将来不一定是用在国外的战场,而用在国内各战区作战亦未可知,因为到那时候,印缅战事或许已经结局了。关于这一点,各位尽可不必顾虑。各位如果觉得名称还有修正的必要,即定名为青年远征军亦可。”②
按照蒋这番话的意思,新部队的名称之所以使用“远征军”字样,并不是因为该军负有远征国外战场的使命,而是为了避免其在“名目”和“待遇”方面引起其他部队的“怀疑”和“嫉视”。
图:陈诚致电蒋介石,分析成立“青年远征军”的意义和顾虑
上述内部讲话,并非随意而言。1944年9月7日,奉蒋介石之命研究“青年志愿军”(当时尚无“青年远征军”之名)筹建问题的陈诚,给蒋的意见反馈,与蒋的讲话内容,可谓高度一致。陈诚的电报原文如下:
“特急。重庆委员长蒋手启。微戍机渝电敬悉。勋密。召集党员团员组织志愿军,事属创举。职研究结果,含意重大。一可转移全国对本党之观念;二可提高党国之地位,树立建军之基础;三可充实后方并养成有训练的之干部。但顾虑亦多。国际对此有无误会,一也;国内对此有无曲解,二也;部队对此有无嫉妒,三也。”③
观陈诚此电,总结“含意”三条,并无出国远征抗日之字眼;总结“顾虑”三条,则与蒋的内部讲话重合。
史迪威攘夺中国军队指挥权,蒋介石另造“青年远征军”
在已有的国军系统之外,另设一支“青年远征军”, 蒋介石产生这一念头并将其付诸实施,与史迪威逼迫蒋交出全部军队指挥权一事,在时间上有很微妙的同步性。
试梳理两事的关键时间节点:
1944年6月,因与蒙巴顿不睦,史迪威已无法在东南亚战区立足。为让史迪威体面离开,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决定将其空降至中国战场。史迪威答复马歇尔表示同意,但同时要求自蒋介石手中取走全部中国军队的指挥权。7月7日,蒋介石接到罗斯福总统电报,电报要求蒋自缅甸召回史迪威,“以统率全部华军及美军”。此后,压迫中国交出军队指挥权的电报纷至沓来,予蒋介石以极深的刺激,以致于“每闻罗有来电,无不疑惧战兢。以其非威胁即压迫之电,皆为余之耻辱临到之时也。”8月26日,蒋“决定极端容忍,接受其要求”,同意将军队指挥权交给史迪威。9月1日,蒋在日记中写道:“(此事)为十年来所未有之耻辱。处境至此,悲惨已极。”④
两天后,也就是9月3日,军令部部长徐永昌,首次获悉蒋计划在现有国军系统之外,另设一支独立的“学生军”。当天,徐赴曾家岩向蒋汇报工作并留下晚餐,获悉蒋计划“成立党员团员(三民主义青年团)之学生军,预拟编练十万”。⑤
9月4日,蒋“考虑志愿军主持人及各师长人选”,认为“罗卓英、万耀煌、胡宗南皆非上选,而陈诚又不能离陕”,故颇为苦恼。⑥9月5日,蒋决定亲自出任新部队的军长,电令陈诚研究物色副军长和师长人选:
“即到汉中陈长官(勋密)。现定召集党员与团员各五万人组织志愿军。以中自任军长,直辖六个师。拟选副军长一人,负责主持之。此副军长应有副长官之资格。各师长在各集团军总司令中遴选之。副军长人选更难。望皆代为研究物色详报为盼。中。手启。申微戍机渝。”⑦
9月7日,陈诚回电,向蒋推荐副军长人选4人:胡宗南、罗卓英、王东原、郭寄峤;师长人选12人:刘戡、宋希濂、王耀武、彭位仁、黄维、李仙洲、张卓、梁华盛、范汉杰、方天、黄涛、董钊。蒋计划利用国民党和三青团的力量来招募这十万知识青年,但陈诚表示悲观,建议蒋不如以个人名义出面招募“今日党团之组织三慢、干部自私,除以钧座之精神相感召外,恐难达成目的。”⑧
陈诚回电的同日,蒋通知罗斯福特使赫尔利,表示自己原则上已决定将指挥权交给史迪威,双方代表可进入细节层面的磋商,循美英、美苏之先例,签订正式协定,以明确军事指挥权的具体范围、具体权利、具体义务,避免未来引发不必要的纠纷。9月8日下午,蒋开始“手拟史迪威指挥华军协定之原则”。
次日,也就是9月9日,蒋指示军委会众人,“速办”学生军的招集工作。据徐永昌日记记载,当天会议前,蒋先是痛骂了军需署署长陈良玉,又责备了军政部部长何应钦,开会时仍怒气未消。会上,军政部部长何应钦、军训部部长白崇禧、政治部部长张治中、军令部部长徐永昌、次长刘斐,均不赞同另设“学生军”,但蒋无意与众人商议,要求立即着手去做。徐的日记原文如下:
“午由部诣曾家岩会报并午餐会,将开时蒋先生召军需署长陈良玉,责以本年度预算何以迟至三月二十始行通行?又何以使部队迟至五月十日始接到?愈说愈怒,指陈而数之曰你该有死罪!继言军政部干些什么,何敬之支吾始过去,开会怒独未息,……继讨论招集学生(军)问题,先是敬之、健生、文伯、为章等对此咸不赞同,乃蒋先生甫经提及此案时即令速办,因之皆未尽其辞,余谓纵须立办,亦应先做一种切实研究,即对于学生军之将来工作待遇政府必须确实预示,不可仅事宣传使其将来失望,(前此以运动学生从军之干训团,因待遇等等失败之极,至沿途逃亡、怨恨尚属余事。)否则后果至堪注意,蒋先生仍不稍动,力排众议饬即着手,仅谓一面尽管办一面来研究,此案由文伯、健生负责,拟定下星期二开会研讨。”
9月12日,军委会上午开会“研讨召集学生军问题”,下午开会“商讨史迪威指挥中国全军事”。
9月15日,蒋介石获悉:美国不愿就史迪威指挥全部中国军队一事,与中方签订任何协议,且希望将指挥权的内涵尽量模糊化。蒋因此大怒,在日记中写道:“其对余污辱欺妄竟至此也。惟情势至此,决与之据理力争,不能再事谦让,并作独立作战之准备,以防万一也。”
9月16日,军委会再次开会研究如何招募“学生军”。
图:蒋介石致电陈诚,命其研究物色青年军副军长、师长人选
9月19日,罗斯福来电威胁,要求“立即委任史迪威将军授以全权指挥所有中国之军队”,“阁下如再延搁犹豫,则吾人对于援助中国所有之计划,必将完全消失。”蒋接电后,撇开所有幕僚,前往黄山官邸闭门静思。9月20日,军委会继续商议“学生军”问题。
9月24日,蒋介石告诉宋子文,他的最后决定是彻底赶走史迪威,即便与美国断交也在所不惜。同日,蒋召见罗斯福特使赫尔利,告知其:中国主权不容损害,国家尊严与个人人格须互相尊重不容玷污;美国必须召回史迪威,可另派一名军官来华代替。
10月9日,蒋介石致函罗斯福,历数史迪威在华如何破坏中国抗战前途。10日,史迪威致电马歇尔,要求华盛顿继续对蒋施加高压。12日,赫尔利致电罗斯福,告诫其“支持史迪威将军则将失去蒋委员长,甚至还可能失去中国”。10月21日,史迪威离开重庆返美。
白崇禧:蒋介石召集青年军,有取代旧国军之用意
不过,史迪威的离开,并没有让“青年远征军”的组建工作暂停或者放缓。此中玄机,白崇禧看得最为分明。10月31日,白前往拜访徐永昌,向徐剖析了蒋组建“青年远征军”的另一隐秘目的。徐永昌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
“早健生来,……渠谓蒋先生认为党已积习难挽,因有青年团之创立,现似又觉不足,故特招集知识青年军,谈次渠颇引为可虑,盖恐利未见而害先行也(余同情后者)。”
在白看来,蒋介石此举,乃是故技重施早年,因深感国民党腐朽堕落积重难返,蒋曾发起成立“三民主义青年团”,欲以之取代旧国民党;如今,蒋再度深感国军腐朽堕落积重难返,故又发起成立“青年远征军”,欲以之取代旧国军。白的担忧是:该军“虽名远征,骨里即有党军之嫌,全体国军恐将(因此)解体。”
以上种种,1944年的知识青年们自然并不了解。“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这一口号,带给他们的,只有血脉贲张。10月24日半夜,暂驻汉阴的流亡学生王鼎钧,被学校从睡梦中唤醒,交给他一张铅印文件。这份文件以蒋介石的个人口吻写就,号召全国知识青年踊跃从军。多年后,王鼎钧仍记得当年情景:
“外面下着细雪。我在教务处的办公室里先把文告读了一遍,有一段话是‘……在我亲自统率之下来做我的部下。凡是立志革命、决心报国、愿与我同患难共荣辱、来做我部下的青年,我必与之同生死、共甘苦,视之如子弟、爱之如手足。我读到这里大哭起来。然后,我决定投笔从戎。”⑨
注释
①②蒋介石,《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与本党革命前途成败的关系》,1944年10月12日。③陈诚电蒋中正关于召集党员团员组织志愿军研究意见二则,(台)“国史馆”藏,数位典藏号:002-080102-00083-015。④齐锡生:《剑拔弩张的盟友太平洋战争期间的中美军事合作关系(1941-1945)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P524-567。⑤徐永昌日记,1944年9月3日。引自:(台)中研院近代史全文资料库。下文不再赘注。⑥《事略稿本》,1944年9月4日。⑦蒋中正电陈诚拟召集党员团员组志愿军自任军长并请代遴选副军长及师长人选【密件】,(台)“国史馆”藏,数位典藏号:002-090106-00016-529。⑧陈诚电蒋中正关于召集党员团员组织志愿军研究意见二则,(台)“国史馆”藏,数位典藏号:002-080102-00083-015。⑨王鼎钧,《怒目少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P154。
- 上一篇: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故事
- 下一篇:中国南海冲突是什么时候开始激化的?
更多文章
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关羽,,荆州
诸葛亮进川的时候,把守卫荆州的重任交给了关羽,并嘱咐他一定要联孙抗曹。可关羽骄傲自满,目中无人,硬是把孙权推到曹操那边去了。早在刘备自立为汉中王的时候,曹操就派人约会孙权,共同夺取荆州。孙权不仅没有答应,反而愿和关羽结为儿女亲家。关羽听说大怒,对使者说:“我的虎女什么能嫁给那个犬子?”孙权见关羽实在
周瑜打黄盖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周瑜,黄盖
有一句歇后语叫做:“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句歇后语中包含着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你知道这个故事吗?若不知道,请听我慢慢道来。周瑜打黄盖那是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时,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准备进攻刘备和周瑜的联军,刘备和周瑜知道,自己的军队仅仅有五万兵力,而曹操的军队足足有八十万人马,自己远不是曹军
中国是如何赶上“一战”末班车的?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一战
1914年8月开始的一战,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2014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这一年,对中国人而言无疑具有双重的酸楚滋味。回望历史深处的1914年,新生的中华民国已历三载,但战乱、政争、贫困却仍在
一代军阀冯玉祥对外交涉强硬:取消洋人在华特权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一代,军阀,冯玉祥,对外
1925年,冯将军到达张家口后不久,就有人向他反映,在京绥铁路上,外国人不论是乘车还是运货,都享受特权:比如运货,外国人的货,随来随走,但中国人的货,却往往积压、滞运,常常给货主造成许多损失。冯将军派人调查后,证实了上述反映属实。于是,便以“西北边防督办署”的名义,给京绥铁路下达了“红头文件”,明令
中朝水师血洗日本五百舰船的惊天海战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朝水师,血洗,日本
公元1597年,日本再度侵略朝鲜。第二年5月,明朝水师入朝参战。11月18日,中朝联合水师在露梁,即今天韩国庆尚南道西南的海面上以800艘战船包围了日本500艘战船。经过一场极其惨烈的厮杀,最终歼灭了日本舰队和上万名日军,大获全胜。但是,明军副总兵邓子龙、朝鲜名将李舜臣不幸壮烈牺牲。露梁海战在朝鲜半
揭秘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真的都是汉奸惹的祸吗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鸦片战争,失败
战败后,朝廷上下纷纷强调“汉奸”是主要原因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前线官员、将领很少向朝廷谈及英军的战斗力,相反,他们把大量的笔墨花在了对“汉奸”的谴责上。故而直到战争结束,朝廷始终没有集中注意力,去打量他们所对抗的这支近代化军队。他们的视野里,更多的是“汉奸”。“汉奸”一词,早在鸦片战争之前即已流行于
宋美龄一夜风流换来美军30个师?蒋介石提枪捉奸内幕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宋美龄,风流
宋美龄兼具中国古典气质和西方优雅风度,而又带有犀利、精明的作风,使西方人如醉如痴、又爱又恨。罗斯福、威尔基、史迪威、陈纳德、魏德迈、马歇尔、麦克阿瑟、鲁斯、霍普金斯、雷德福,以及二次大战前后其他美国军政首长和媒体大亨,都对蒋夫人有着错综复杂、莫可名状的情结。蒋介石的抗日、“剿共”和保卫台湾,处处需要
鸦片战争清军御敌的荒唐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鸦片战争,清军,御敌
170年前的一场鸦片战争,使晚清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堂堂“天朝大国”竟败于西欧一“蕞尔岛夷”,不免令人沮丧。但冷静下来,反思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除却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武器装备的落后外,单是战争中清军统帅愚昧荒唐的制夷之术,足以使人恍然醒悟。马桶战术 1841年1月,鸦片战争已进行了半年
甲午之战中黎元洪跳海殉国不成反被判刑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甲午之战,中黎元
黎元洪这个名字丝毫也不陌生,他是湖北黄陂人氏,耕读世家,人称“黎黄陂”。他曾经被定位为“篡夺了辛亥革命果实”的大坏蛋,但如果黎元洪知道子孙后代这样评价他的话,他一定会哭天抢地大声叫冤,那么他到底冤不冤呢?西方人有云:性格决定命运。这话如果搁在黎元洪的脑壳上,是完全符合的。细究黎元洪其人,他善良、忠厚
关羽卖枣,张飞杀猪,何以有盖世武功?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关羽,卖枣,张飞,杀猪
《三国演义》是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中的不少情节写得十分精彩,让人手不释卷,叹为观止。但是《三国演义》中也有许多莫名其妙的地方,而最让人不解的是那些超一流武将从一登场就有超一流的盖世武功,至于这些武功是怎么来的,罗贯中老先生总是惜墨如金,不肯透漏半点的来历,不像金庸笔下的人物,身怀的盖世武功都是一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