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林迈可:在中国抗战的英国贵族

林迈可:在中国抗战的英国贵族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胖次 访问量:623 更新时间:2023/12/20 9:20:35

二排从右至左:江一真、傅莱、殷希彭、张文奇;一排:林迈可夫妇(1942年)

77年前从加拿大来到中国晋察冀边区的白求恩,中国人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知道,与白求恩同乘一条船从英国来到中国的林迈可。

“在抗日战争期间,林迈可先生对中国的贡献很特殊。”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致远讲席教授吕彤邻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林迈可在中国主要做了三件事:帮助建立无线电电台,拍摄中共军民影像,搭建中国与国际社会沟通的桥梁。

这三件事对于中国的抗日战争而言,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骑着自行车来到冀中平原

1941年6月1日,燕京大学女部主任桑美德写信给她在美国的父母:“我们昨晚有个惊奇,令我现在神志仍没完全恢复过来。牛津贝利奥尔学院院长的儿子,我们的年轻讲师林迈可……他进门时,开口就说:‘效黎和我决定结婚。’我转头见他和我们一位毕业班学生手牵手地站在门框里。”

桑美德那时正站在桌上修灯泡,惊讶之下,因为“平衡力大概还不错,没摔下来”。

在她的印象中,林迈可是个“有点古怪的书呆子,聪明、害羞、不修边幅、友善,但总有点不自在”。

她并不知道,这个看上去整日沉湎于理念和音乐的书呆子,早已从1939年开始,就以旅游的名义,给华北平原游击队运送了大量日占区的药材、手术器具、电台设备、机油、技术书籍。

在燕京大学校舍里,他利用自学的无线电技能,为八路军安装通讯电台,并与其他购买到的“违禁品”一起,偷偷运送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太平洋战争一触即发,即使是英国人,如此行为一旦被日本人发现,也有生死之

林迈可与李效黎的感情,也是在此种契机下发展起来的。

“有一天,李效黎被林迈可叫到房间,‘啪’地关了门。林迈可解释,希望李效黎帮忙将私买的药品说明书翻译成中文。”吕彤邻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林迈可并非共产主义者,他帮助中国共产党,主要出于对轴心国、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吕彤邻认为,他是一个非常有正义感的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也是逐步加深的。

1937年12月2日,29岁的林迈可和白求恩同船来到中国,他接受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的邀请,教授经济学、推行导师制。他的父亲是一位历史学家,他本人在牛津大学学过自然科学、经济学、哲学及政治学。

“林迈可和白求恩完全不同,来中国最初不是为了参加中国革命,所以第三方的身份更明显。”“英国学者林迈可亲历的中国抗战摄影展”策展人石志民向本刊记者介绍。

在船上与白求恩的交流,引发了林迈可对华北地下游击队的兴趣。第二年4月的复活节假期,他决定随一位美联社记者去冀中平原看看。

他买了台价格不菲的蔡司伊康相机,带着自行车上了火车——到保定后只要骑两英里就能到达冀中平原。

“在任丘,他见到了我父亲吕正操。在这里,他用镜头记录下了父亲领导下的冀中人民自卫军,那是中共晋察冀省委和晋察冀军区领导下的地方抗日武装。”吕彤邻说。

林迈可知道,此刻白求恩也和同样的人在一起。他开始想念他。

重逢的愿望很快实现。根据林迈可在自传《抗战中的红色根据地》所记,见到吕正操之后,他被护送越过平汉铁路,进入设在山西省五台山区的聂荣臻将军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

“在五台山,我喜出望外地又遇见了白求恩医生。”他写道。

这一时期,他还拍摄了大量照片,记录下了群众的抗日集会,军人的紧张操练,还有白求恩只有两头骡子的简陋医疗队。

“发现白求恩只会讲几句简单的中国话,林迈可还取笑他来着。”吕彤邻说。

关于中国的未来,林迈可和白求恩聊过些什么无从得知,但从五台山回到北平后,他开始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中共运送物资。

1939年初冬,林迈可听到了白求恩在山西前线牺牲的噩耗。他在回忆录中写道:“任何有血性有思想的人,都有义务去反对日本军队。”

为根据地“捣鼓”出上百部电台

1941年12月8日早上,燕京大学教授林迈可听到珍珠港遇袭、美国总统罗斯福向日本宣战的广播,他意识到,燕京大学即将被日本人占领,必须马上撤离。

在那之前,校长司徒雷登曾与外籍教师商量,如果不愿意留在北平,可以跟林迈可一起开自己的车逃往根据地。但在林迈可简略地报告了游击区的情形后,外籍教师们几乎没人感兴趣。大家认为美国数月内便可击败日本,在集中营蹲几个月好过在乡下受罪。

“根据地早上冷得连茶壶里的水都要结冰。”一位外籍教师说。

仓促中,林迈可只带上了物理系的班维廉夫妇,以及可能要他命的“两只装有无线电零件的箱子”。

“我们从燕京大学逃出后仅10分钟,日本宪兵队就闯到燕京大学燕南园大地63号我们家来了。”林迈可写道,“他们仅在学校就花了好几天工夫,审问我们所有的朋友,并威胁他们,如果窝藏我们就是犯了大罪。”

在地下党的帮助下,几人历尽艰苦,数日后到达平西根据地萧克将军司令部所在地。

他们对萧克的和善和文质彬彬感到惊讶。不久后,林迈可穿上八路军军服,在司令部通讯部负责电台改造。

“电话线是从破坏敌占区的电话线路中缴获的,干电池则是从敌占区爱国商人或想牟取暴利的人那里搞来的,我逃出北平时冒险带出一个万能测量表和一把计算尺,是根据地唯一的一套宝贝。”林迈可这样描述他的工作条件。

“他很喜欢捣鼓无线电,但是他父亲一直不允许他做这些——虽是最新的技术,但总觉得动手的工作并非属于上等人。”吕彤邻说。

在万里之外、战火酷烈的中国,林迈可最终利用自学的无线电知识,借助缴获的日军器材,制作了上百部形式各异的电台——打游击战,一支部队往往只有20分钟转移时间,对于便携式小型通讯设备的需求格外迫切。

1942年春天,林迈可夫妇和班威廉到了聂荣臻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给部队技术员讲授无线电课程。他们培训了很多学生。

“1949年我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时,一到天津就很高兴地看到,那些当年我在晋察冀的学生们,如钟夫翔、王士光、林爽等先生,在中国电讯界最高岗位上工作的人中,他们占了很大比例。”林迈可在自传中写道。

他们的女儿艾丽佳也于这一时期在晋察冀边区出生。为躲避日军袭击,李效黎不得不翻山越岭转移到一个小村子生产,在冀中农民的帮助下,孩子“倒产”出生。

林迈可的外孙女李淑姗曾对吕彤邻说:“外祖母的故事简直就是一个神话。”她把自己的中文姓氏定为“李”,表达对外祖母的尊崇感念。

碰巧,吕彤邻的大哥也几乎在同一时期出生,比艾丽佳仅大7天。“他们俩经常一起玩耍,林迈可的后人家里,至今还留着我爸爸当年送给他的一把日本军刀。”吕彤邻说。

在黄土高原竖起巨大天线

“1939到1944年,国民党不许任何外国人进入敌后根据地,也禁止将中共抗战的消息传到国外。林迈可强烈地感到,共产党地区处于一种同外界完全隔绝的状态,这不利于发挥同盟国在中国战场上的作用。他一直在思考怎样打破国民党的这种信息封锁。”吕彤邻说。

1944年,林迈可主动提出到延安去。“因为在延安将比在晋察冀有更多的机会实现我的想法。”他写道。

到达延安两周后,毛泽东在杨家岭举行欢迎晚宴,刘少奇周恩来贺龙叶剑英等人均在场。林迈可当场就跟毛泽东“要工作”,而毛泽东却劝他“多休息”。

不久后,林迈可被任命为第18集团军通讯部无线电通讯顾问。据李效黎的《延安情》记录:经过无数日夜的反复测算,林迈可设计出一个巨大的菱形天线与具有强大功率的发报机。之后根据弗雷德里克·特尔曼的经典著作《无线电工程》中所列公式,设计出V形天线。又凭一本《球面三角》与一个经纬仪,计算出天线在山谷中的正确方位。

困难可想而知。终于,“在中国黄土高原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窑洞里,他向世界发出了以‘新华社延安’为电头的英文通讯稿。把陕甘宁边区新华社的消息,传送到印度与美国的西海岸。”吕彤邻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美国政府在旧金山有一批专业人员,专门监听世界各地无线电传播讯号。他们捕捉到这个新的电波讯号并记录下来,告知华盛顿的高官。林迈可的努力,打破美国高层对于中国共产党武装“游而不击”的印象。

1944年,美军中缅印战区派赴延安观察组也来到华北。对日作战进入关键阶段,国民党却在阻遏日本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作战中一败涂地。美国人迫切地希望通过观察团了解,中共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有没有对日抗战的力量?中共则希望美方提供一些武器装备。

林迈可充当了中共与观察团的中间人。他多次给叶剑英写信,沟通与美国人的谈判细节。当他发现美国代表团“不讲信誉”时——主要是在“提供大量稀缺物资”、“打败日本后帮助中共解除日军武装”方面食言,他非常生气,还为此撰写了文章。

“这甚至导致他在抗战胜利回到英国后,无法顺利获得美国的签证。”吕彤邻说。

标签: 林迈可抗战

更多文章

  • 侵华日本战犯自供追记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侵华,日本,战犯

    历史坚硬如铁,沉重如铁。2014年“七七事变”纪念日前夕,中国中央档案馆开始每天公布一份日本战犯自供,连续45天。1956年,中国政府在沈阳、太原组织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对被关押的日本战犯进行审判。这也是继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之后,中国对日本战犯进行的又一次集中调查与审判。此前,上千名日本战犯的罪

  • 民国臭名昭著的土匪军镇嵩军:8年抗战7年在前线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民国,臭名昭著

    本文摘自:《哀将》,作者:胡博,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说起第15军,读者一定会想起那支臭名昭著的土匪军队——镇嵩军。可土匪也有血性啊,八年抗战,第15军和日军从山西打到河南,竟有七年是一直在前线的。这最后一年之所以不在了,还是因为前一年在洛阳被打残的缘故,您说这部队在抗战时期的表现值得敬佩不?内战时

  • 三国三大战役中荆州为什么会发生两次?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三国,战役

    三国三大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大战和夷陵之战,这三大战役,不仅耗时长,参战的人员多,而对三国发展的走势也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儿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后两次战役都发生在荆州地区呢?除了这两次大的战役,三国时期的荆州地区,中小规模的战斗也是连续不断,可以说,从三国早期的刘表开始到蜀汉国灭亡,这儿的战事

  • 中国古代官府对冷兵器的管制有多严格?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古代,官府

    中国自秦朝以后,至民国建立,基本上可算“家天下”,整个国家是属于一家一姓之私产,因此,这种产权属性,必然导致如黄宗羲所言:“既以产业视之,人之欲得产业,谁不如我?摄缄縢,固扃鐍,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远者数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溃在其子孙矣。”那么,面对众多对其江山觊觎的匹夫,皇家是

  • 盘点三国中最黑暗的五大奇葩事件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盘点,三国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尖锐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翻阅《三国演义》,看到黑暗之事不计其数,盘点一下,其中最黑暗

  • 八路军让侵华日军闻风丧胆的五大战役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八路军,侵华,日军

    八路军,全称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之一。1937年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由原西北主力红军,即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改编而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任正、副总指挥。1937年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按全国陆海空军战斗序列,并下达命令:将八路军改

  • 淞沪会战兵败:坚强有余,灵活不足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淞沪会战,兵败

    1937年8月,淞沪战役爆发,拥有德式武器装备的中国军队中央教导师整装待发,准备奔赴前线。1937年的淞沪之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规模巨大、作战最激烈的一次战争,时间长达三个月,日方动员兵力约25万人,中方动员兵力约75万人。此战役以中国军队失败告终,但中国军人表现出来的浴血苦战、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与

  • 如果美国不扔原子弹,日本还会投降吗?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美国,原子弹

    如果没有那两颗原子弹,不知道还有多少亚洲遭受侵略国家的无辜平民遭受杀戮。遥想当年,美国人在太平洋那一端,没有坐山观虎斗,而是站在正义的一边,从援助被侵略国家到直接参战,最后投放了两个原子弹,使这场人类最大浩劫的战争早日结束,并且以被侵略国家的胜利结束。那时的美国,在世界上树立了让人尊重的、正义的大国

  • 抗日军民一日两餐吃些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抗日,军民

    众所周知,抗战之胜利,乃全国军民艰苦奋斗所致。此种艰苦,虽尚无全面的数据统计,不过,以饮食为切入口,也不难窥见其具体程度如何。1940年,高级公务员王子壮哀叹吃不上肉,青菜也将要吃不起1943年2月20日,军令部部长徐永昌在重庆曾家岩蒋介石官邸用餐,九人四菜,严重不够吃。徐触景生情,当天在日记中不无

  • 侵华日军为什么一定要带上被击毙战友的骨灰盒作战?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侵华,日军

    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死伤无数,而日军在行军作战,还总是千方百计地带上被击毙的战友骨灰。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与日本人十分看重骨灰有关。古代日本人死后一般是装进瓮中埋葬,很像巨大骨灰罐。那些客死他乡的人,只好先将其火化,然后用骨灰罐装了骨灰再放入白桐木箱里,外面包上白布,由亲人挂在脖子上,捧在胸前回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