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侵华日军为什么一定要带上被击毙战友的骨灰盒作战?

侵华日军为什么一定要带上被击毙战友的骨灰盒作战?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807 更新时间:2024/1/20 9:25:06

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死伤无数,而日军在行军作战,还总是千方百计地带被击毙的战友骨灰。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与日本人十分看重骨灰有关。

古代日本人死后一般是装进瓮中埋葬,很像巨大骨灰罐。那些客死他乡的人,只先将其火,然后用骨灰罐装了骨灰再放入白桐木箱里,外面包上白布,由亲人挂在脖上,捧在胸前回老家。

日本人对骨灰情有独钟,以至有骨灰信仰之说,更有甚者,到了大吃大嚼的地步,因为在有些日本人看来,吃掉一个人的骨灰,就能把那个人的性格、灵魂附到自己身上。

在日本,骨灰是人的化身,所以名人的骨灰罐尤为珍贵。日本学大家三岛由纪夫死后,被掘墓盗走骨灰罐,后来在厕旁找到。作家志贺直哉的骨灰罐是国宝级陶艺家滨田庄的作品,生前用来装砂糖,死后装骨灰,但不知是景仰他的文学,还是那罐子值钱,被人偷了去,至今下落不明。

已故日本文学家水上勉写有一本随笔《骨壶的话》,说他看见的骨灰罐都过于简单,一律灰白色,很是乏味。透明彩釉的,虽然很亮,也不值得赏玩。他提倡自己动手做骨灰罐,而今在日本好像真有点自己做骨灰罐成的样子。

如今大多数日本人是死在医院里,遗体运回家举行葬礼,然后火化。有一种捡骨灰的习俗,正规的做法:拾取骨灰大都是用竹筷子,男左女右,两人一起用筷子夹起一块骨灰,放进骨灰罐里。首先捡牙,之后按腿、胳膊、腰、背、肋骨、头骨的顺序各捡一块儿,最后是喉结。为此,焚尸的人必须心翼翼地保持骨灰的形状。

由于捡骨灰这个行为,日本人用餐时忌讳互用筷子传递食物。

标签: 侵华日军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最不靠谱的五场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上

    1.最短的战争:英国-桑给巴尔1896年战争1896年8月27日,英国与东非岛国桑给巴尔(现为坦桑尼亚的一个自治区)展开了一场空前短暂的战争,大战历时长达40分钟,从早上九点打到将近十点,桑给巴尔方面宣告投降,最后以英国的胜利结束。2.由一头猪引发的战争:美英1859年战争美国与英国 (那时候还没加

  • 诸葛亮岳父黄承彦为何私自放走蜀汉大敌陆逊?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诸葛亮,岳父,黄承彦

    黄承彦是诸葛亮的岳父,当蜀汉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大败而归的时候,陆逊进入了诸葛亮早先做好的埋伏圈,八阵图中,原本陆逊必定死于八阵图,可是黄承彦却出面救了陆逊。 作为岳父的黄承彦,为何要救自己女婿的死对头呢?《三国演义》中有一处文字颇耐人寻味。小说八十四回名为《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阵图》,在刘备

  • 六艺之御:战车是先秦时期的“坦克”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六艺之御,战车

    在交通上,学会骑马和驾车要比走路节省好多时间,是提高效率的主要手段,在战争方面,除了运输上提高效率外,战车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坦克”,在那个阵而后战的时代是冲击对方战斗阵型的强大力量。能开车,有自己的驾照,基本已经成为现代都市人的必备技能。古代六艺中“御”的范围就是驾驶,但是无论在现代和古代,都包含交

  • 15万国军守南京 为何被5万日军破城?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15万,国军,南京

    大型油画《南京大屠杀》15万保卫国都的国民党军队对阵5万攻城日军,人数三倍于敌,仅抵抗12天便土崩瓦解!战前誓与“首都共存亡”的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派出督战队封锁江面烧毁渡船,放言后退一步者死,却为何最终食言,乘坐沾满牛粪的板车狼狈北逃?在严令坚守与相机撤退中摇摆不定的蒋介石,到底打的是什么牌?

  • 抗日战场上第一个舍身堵枪眼的战斗英雄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抗日,战场上,第一个

    中国抗击日寇战场上的马特洛索夫式的战斗英雄徐佳标同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子,生前是新四军第三师特务团三营七连五班长,共产党员。1945年9月6日下午2时,在淮阴城南门的攻坚战中,五班为尖刀班,佳标首先登城,毙敌三人,伤敌多人。身负重伤后,为了掩护战友,用自己的身体扑向敌人暗堡的机枪火力点,壮烈牺牲,

  • 二战美轰炸机屠杀东京为何不受谴责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二战,轰炸机,屠杀

    二战期间,美军不仅以极其猛烈的炮火轰炸了东京下町,而且还在广岛、长崎分别投下了原子弹。伤亡平民之多,难以计数。无论何种战争,杀伤无辜平民,都应受到道德的谴责。然而,美军的杀戮却没有遭到多少非议,原因何在?美军轰炸东京1945年3月9日夜间334架B-29轰炸机从关岛直扑东京,进行地毯式轰炸。史称李梅

  • 三国形象名誉皆毁的三员大将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三国,形象,名誉

    除了形象被毁的王朗、蒋干和鲁肃,《三国演义》还成功地塑造几位大将的颠覆性形象,他们是淳于琼、周瑜和魏延。这几个人物形象同样深入人心,也同样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比如说背叛反叛不说这个人是吕布或者孟获,而被说成是“脑后有反骨”的魏延!而这三个人,不仅仅是形象的被毁,而是形象名誉都被毁坏。且看三国形象

  • 抗战期间日本多次诱降蒋介石为何没有就范?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抗战,日本

    抗战时期,在降日卖国问题上,蒋介石与汪精卫有着根本区别,但面对日寇的诱降,蒋介石也曾勾勾搭搭,干下一些“同室操戈”的勾当。他为何最终没有投入日寇的怀抱?【阶段一】蒋介石不敢正式承认伪满抗战爆发后,日本政府很快发现速战速决的算盘打错了,决定引诱蒋介石集团投降。日本请了当时的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出面“调停

  • 揭秘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光绪皇帝无权 守旧官僚反对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揭秘,戊戌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同时顽固派非常强大,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共同绞杀了

  • 凭什么说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存在谎报战功?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白起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长平之战白起将40万赵军降卒一举坑杀,前后杀敌45万。“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两千年来,无数史家文人绞尽脑汁要替司马迁圆这个事,只可惜总是捉襟见肘,不能圆满。何以如此?皆因这等说法太有悖常理,破绽太多。俗话说兼听则明。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