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淞沪会战兵败:坚强有余,灵活不足

淞沪会战兵败:坚强有余,灵活不足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807 更新时间:2023/12/9 2:53:47

1937年8月,淞沪战役爆发,拥有德式武器装备的中国军队中央教导师整装待发,准备奔赴前线。

1937年的淞沪之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规模巨大、作战最激烈的一次战争,时间长达三个月,日方动员兵力约25万人,中方动员兵力约75万人。此战役以中国军队失败告终,但中国军人表现出来的浴血苦战、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与牺牲精神必将长留。

淞沪之战爆发

上海处于东海之滨,距当时的中国首都南京不过三百公里。1932年5月的中日《淞沪停战协定》规定,中国在上海只能由“保安队”维持秩序,而日军则可在上海公共租界及吴淞、江湾、闸北等地驻兵、建立据点。为防止日军自上海入侵,南京国民政府于1934年起密令修筑上海周边工事,在吴县、常熟等地,利用阳澄湖、淀山湖构筑主阵地—吴福(苏州-福山)线,在江阴、无锡之间构筑后方阵地—锡澄线,同时在乍浦与嘉兴之间兴建乍嘉线,以与吴福线相连。其后,又在龙华、徐家汇、江湾、大场等地构筑包围攻击阵地,并且拟有《扫荡上海日军据点计划》。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蒋介石为加强上海防务,任命张治中为京沪警备司令。张即命所部化装为保安队入驻上海虹桥机场等处。7月30日,张治中向南京国民政府提出,一旦上海情况异常,“似宜立于主动地位,首先发动”。蒋介石复电称:“应由我先发制敌,但时机应待命令。”

卢沟桥事变之后不久,日本海军积极主张向华中地区扩张。7月16日,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清中将向日本海军军令部报告:局限战有利于中国兵力集中,“为制中国于死命,须以控制上海、南京为要着”。 8月9日,上海的日本海军特别陆战队西部派遣队长大山勇夫中尉携带士兵斋藤要藏,以汽车冲入虹桥机场,开枪射击中国保安部队,中国保安队当即还击,将大山等二人击毙。日军乘机在上海集中兵舰,以陆战队登陆,要求中国方面撤退保安队,拆除防御工事。海军中央部通知第三舰队称,除武力外,别无解决办法,将在陆军动员之后20天开始攻击。10日,日本内阁会议同意派遣陆军。长谷川清命在佐世保待命的舰队开赴上海。12日,陆军省决定动员30万兵力分赴上海与青岛。

为避免上海像北平一样陷于敌手,蒋介石下令准备作战。11日,蒋介石得悉日舰集中沪滨,决定封锁吴淞口。同日,命张治中将所属八十七师敬久部、八十八师孙元良两师自苏州等地推进至上海围攻线,准备扫荡在吴淞和上海的日军,拔除其据点。当时,日本在上海的海军特别陆战队总兵力不超过5000人。12日,国民党中常会秘密决定,自本日起,全国进入战时状态。13日上午9时15分,日本陆战队水兵冲出租界,射击守卫横浜路东宝兴路段的中国保安队,中国军队还击。10点半,商务印书馆附近的中国军队与日军发生小冲突。同日黄昏,八字桥附近日军炮击中国军队,中国军队以迫击炮还击。日军并以坦克掩护步兵攻击八十七师阵地,日舰连续炮击上海市中心。14日拂晓,张治中奉蒋介石令,发起总攻。同日,中国空军出动,轰炸日第三舰队旗舰及在虹口的海军陆战队本部。淞沪之战爆发,意味着中国在华北之外,又开辟了第二战场,名副其实地进入“全面抗战”。很快,淞沪战场就成了中国对日作战的主战场。

战争初起,中国方面以优势兵力进攻日军在沪各据点,双方在上海虹口、杨树浦等处进行巷战。15-18日之间,中国军队进展至闸北、虹口、杨树浦之线。20日夜,推进至汇山码头,将日军压迫至黄埔江左岸狭隘地区,同时包围日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等据点。但是,日军在上海的据点大都以钢筋、水泥建成,异常坚固。这种攻坚战,中国军队必须配备相应的重武器,但我军仅有三门榴弹炮,一门因射击激烈,膛线受损;一门膛炸;一门不能射击。这种情况,自然无法克敌制胜。

蒋介石对张治中的指挥不满意。8月20日,陈诚向蒋介石提出,华北战事扩大已无可避免,敌如在华北得势,必将利用其快速装备南下直扑武汉,不如扩大沪事以牵制之。蒋介石对陈诚的这一战略思想没有表示肯定或否定,仅答以“一定要打”。同日,军事委员会将江苏南部及浙江划为第三战区,蒋介石兼任司令长官,顾祝同为副司令长官,陈诚为前敌总司令。张治中被任命为淞沪围攻区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张发奎被任命为杭州湾北岸守备区第八集团军总司令,守卫上海左翼浦东。这些举措,说明蒋介石开始重视上海战场,但是,蒋介石当时还没有在上海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对这次战争的艰难与严酷也还缺乏认识。22日,蒋介石下令成立第十五集团军,以陈诚为总司令,守卫上海右翼长江江岸。

中国反登陆战失利

日军在上海的兵力有限,要持续进攻,必须通过海上的远距离运输,将军队源源不断地送到中国战场。

8月13日夜,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出兵。15日,日本政府下令,以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率领第三、第十一师团组成上海派遣军,协助海军,扫荡、歼灭上海附近的中国军队,占领上海。17日,日本阁议决定:“放弃以往所采取之不扩大方针,采取战时态势上所需要之各种准备对策。”22日,日本上海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率第三、第十一师团到达上海东南的马鞍群岛。23日,日军第十一师团在三十余艘军舰密集炮火的掩护下,于长江南岸川沙口强行登陆,占领川沙镇,第三师团在吴淞铁路码头登陆,进攻上海北部的吴淞、宝山等地。

日军登陆后,中国方面力图阻止敌人向纵深发展。张治中在敌机猛炸下骑自行车赶赴前线,一面任命王敬久为淞沪前敌指挥官,指挥部队固守原阵地,一面抽调第十一师彭善在部、第九十八师夏楚中部北上,拒止登陆之敌。双方在罗店等地激战。中国军队向日军发动数次猛攻,虽有进展,但均未奏效。28日,守卫罗店的中国军队伤亡过半,日军第十一师团占领罗店。31日,日军第三师团攻占吴淞镇。9月1日,日军精锐部队久留米第十二师团等三个师团到达上海,实力大增,向中国军队发动全线攻击。9月5日,日军以优势兵力及战车、炮舰、飞机联合进攻,中国第十八军第九十八师姚子青营奋力抗战,激战至第二日,全营官兵壮烈牺牲。

由于江岸地形有利于日本陆海空军协同作战,日军又源源增援,中国军队为减少损失,只能主动退守。9月10日,第十五集团军右翼阵地被突破。11日,第九集团军奉命向北站、江湾等地转移。

反登陆战争失利,日军后续部队源源增加。9月11日,自青岛调来的日军天谷支队进入月浦镇。12日,由华北方面军转调的后备步兵十个大队陆续抵达上海战场。14日,自台湾调来的重藤支队登陆。中国军队的处境越来越困难。

坚强有余,灵活不足

尽管上海战场形势不利,但蒋介石决定“全力贯注一点”,在上海长期拖住日军。其后,副参谋总长白崇禧、作战组长刘斐等向蒋提出,淞沪会战应“适可而止”,部队应及时向吴福线国防工事转移。蒋介石一度接受这一意见,下令执行,但第二天又决定收回命令。同月14日蒋介石日记云:“集中兵力,在上海决战乎?抑纵深配备,长期抗战乎?”两种方案,前者意味着在上海和日军决出胜负,后者意味着向吴福线转移。这说明蒋对自己的决定有过犹疑。但从全国各地抽调的部队正陆续到达淞沪战场,因此蒋仍决定长期坚守上海。

16、 17日,日军发动总攻击,中方阵地动摇,前线指挥官向蒋要求撤退,蒋严令死守,亲往昆山督师。21日,蒋介石调整部署,将中国军队分为右翼、中央、左翼三个作战军。右翼军以张发奎为总司令;中央军以朱绍良代替张治中为总司令;左翼军总司令陈诚。

当时,中苏之间的枪械、弹药有两条运输线。一条经外蒙古、内蒙古、山西大同至内地,一条经新疆、甘肃、山西,连接陇海路。9月11日,大同失陷,蒋介石极为震动。14日日记云:“阎之罪恶甚于宋之‘失’平津,其为无胆识,一至于此,实为梦想所不及也,可痛之至。对于苏俄之运货交通更生困难矣。” 当日,蒋介石自问:“集中兵力在上海决战乎?抑纵深配备,长期抵抗乎?” 25日,蒋介石得悉平汉线中国军队溃退,河北沧州不守,估计日军将进攻河南郑州,中俄之间的第二条联络线有可能截断,决定加强上海战场。27日,蒋介石决定四项抗敌策略:“一、引其在南方战场为主战场;二、击其一点;三、持久;四、由晋出击。”10月8日,蒋介石决定调骁勇善战的桂军加入上海战场。10月15日日记云:“相持半年,迟至明年三月,倭国若无内乱,必有外患,须忍之。”17日,蒋介石到苏州督师。次日,中国军队在上海战场发动总反攻。

蒋介石之所以决定坚守上海,一是为了减轻华北战场的压力,维护中苏交通线,同时也是为了配合外交斗争,争取对即将召开的《九国公约》会议有较好的影响,希望在该会召开之前,上海战场能有较好的战绩,至少,要能坚守上海。据唐生智回忆,蒋介石曾向他表示:“上海这一仗,要打给外国人看看。”同月22日,蒋介石通电全军将士,说明九国公约会议即将举行,全体将士“尤当特别努力,加倍奋励”。为此,蒋介石向全国各地普遍调兵。24日,蒋致电龙云,询问滇军出发各部到达何处,要龙命令该军“兼程急进,望能于九国公约会议之初到沪参战”。

日本政府采取措施,不断从华北、东北及国内向上海增兵。10月1日,日首相近卫、陆相杉山、海相米内、外相广田会议,通过《中日战争处理纲要》,决定发动十月攻势,扩大华北和华中战局,将中国军

标签: 淞沪会战兵败

更多文章

  • 如果美国不扔原子弹,日本还会投降吗?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美国,原子弹

    如果没有那两颗原子弹,不知道还有多少亚洲遭受侵略国家的无辜平民遭受杀戮。遥想当年,美国人在太平洋那一端,没有坐山观虎斗,而是站在正义的一边,从援助被侵略国家到直接参战,最后投放了两个原子弹,使这场人类最大浩劫的战争早日结束,并且以被侵略国家的胜利结束。那时的美国,在世界上树立了让人尊重的、正义的大国

  • 抗日军民一日两餐吃些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抗日,军民

    众所周知,抗战之胜利,乃全国军民艰苦奋斗所致。此种艰苦,虽尚无全面的数据统计,不过,以饮食为切入口,也不难窥见其具体程度如何。1940年,高级公务员王子壮哀叹吃不上肉,青菜也将要吃不起1943年2月20日,军令部部长徐永昌在重庆曾家岩蒋介石官邸用餐,九人四菜,严重不够吃。徐触景生情,当天在日记中不无

  • 侵华日军为什么一定要带上被击毙战友的骨灰盒作战?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侵华,日军

    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死伤无数,而日军在行军作战,还总是千方百计地带上被击毙的战友骨灰。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与日本人十分看重骨灰有关。古代日本人死后一般是装进瓮中埋葬,很像巨大骨灰罐。那些客死他乡的人,只好先将其火化,然后用骨灰罐装了骨灰再放入白桐木箱里,外面包上白布,由亲人挂在脖子上,捧在胸前回老

  • 历史上最不靠谱的五场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上

    1.最短的战争:英国-桑给巴尔1896年战争1896年8月27日,英国与东非岛国桑给巴尔(现为坦桑尼亚的一个自治区)展开了一场空前短暂的战争,大战历时长达40分钟,从早上九点打到将近十点,桑给巴尔方面宣告投降,最后以英国的胜利结束。2.由一头猪引发的战争:美英1859年战争美国与英国 (那时候还没加

  • 诸葛亮岳父黄承彦为何私自放走蜀汉大敌陆逊?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诸葛亮,岳父,黄承彦

    黄承彦是诸葛亮的岳父,当蜀汉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大败而归的时候,陆逊进入了诸葛亮早先做好的埋伏圈,八阵图中,原本陆逊必定死于八阵图,可是黄承彦却出面救了陆逊。 作为岳父的黄承彦,为何要救自己女婿的死对头呢?《三国演义》中有一处文字颇耐人寻味。小说八十四回名为《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阵图》,在刘备

  • 六艺之御:战车是先秦时期的“坦克”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六艺之御,战车

    在交通上,学会骑马和驾车要比走路节省好多时间,是提高效率的主要手段,在战争方面,除了运输上提高效率外,战车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坦克”,在那个阵而后战的时代是冲击对方战斗阵型的强大力量。能开车,有自己的驾照,基本已经成为现代都市人的必备技能。古代六艺中“御”的范围就是驾驶,但是无论在现代和古代,都包含交

  • 15万国军守南京 为何被5万日军破城?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15万,国军,南京

    大型油画《南京大屠杀》15万保卫国都的国民党军队对阵5万攻城日军,人数三倍于敌,仅抵抗12天便土崩瓦解!战前誓与“首都共存亡”的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派出督战队封锁江面烧毁渡船,放言后退一步者死,却为何最终食言,乘坐沾满牛粪的板车狼狈北逃?在严令坚守与相机撤退中摇摆不定的蒋介石,到底打的是什么牌?

  • 抗日战场上第一个舍身堵枪眼的战斗英雄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抗日,战场上,第一个

    中国抗击日寇战场上的马特洛索夫式的战斗英雄徐佳标同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子,生前是新四军第三师特务团三营七连五班长,共产党员。1945年9月6日下午2时,在淮阴城南门的攻坚战中,五班为尖刀班,佳标首先登城,毙敌三人,伤敌多人。身负重伤后,为了掩护战友,用自己的身体扑向敌人暗堡的机枪火力点,壮烈牺牲,

  • 二战美轰炸机屠杀东京为何不受谴责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二战,轰炸机,屠杀

    二战期间,美军不仅以极其猛烈的炮火轰炸了东京下町,而且还在广岛、长崎分别投下了原子弹。伤亡平民之多,难以计数。无论何种战争,杀伤无辜平民,都应受到道德的谴责。然而,美军的杀戮却没有遭到多少非议,原因何在?美军轰炸东京1945年3月9日夜间334架B-29轰炸机从关岛直扑东京,进行地毯式轰炸。史称李梅

  • 三国形象名誉皆毁的三员大将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三国,形象,名誉

    除了形象被毁的王朗、蒋干和鲁肃,《三国演义》还成功地塑造几位大将的颠覆性形象,他们是淳于琼、周瑜和魏延。这几个人物形象同样深入人心,也同样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比如说背叛反叛不说这个人是吕布或者孟获,而被说成是“脑后有反骨”的魏延!而这三个人,不仅仅是形象的被毁,而是形象名誉都被毁坏。且看三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