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抗日军民一日两餐吃些什么?

抗日军民一日两餐吃些什么?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807 更新时间:2024/1/5 22:45:59

众所周知,抗战之胜利,乃全国军民艰苦奋斗所致。此种艰苦,虽尚无全面的数据统计,不过,以饮食为切入口,也不难窥见其具体程度如

1940年,高级公务员子壮哀叹吃不上肉,青菜也将要吃不起

1943年2月20日,军令部部长永昌在重庆曾家岩蒋介石官邸用餐,九人四菜,严重不够吃。徐触景生情,当天在日记中不无感慨地写道:“物价骤增。限价前猪肉十六元一斤,限价为十四元,结果未出三、五日即涨至二十元,有时二十五元也买不到,其他似之。而布与糖很难买到,现在除米、面较战前为八十倍左右,(如战前面三、四元一袋,今则二百五、六十元,尚系黑面,)其余百倍至几百倍(现在鸡蛋三元左右一枚)。”①

徐永昌所谓的八十倍、百倍、几百倍,乃是对抗战中后期大后方通货膨胀的真实描述。这种通胀,对普通公务员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影响最大。连铨叙部次长王子壮这样级别的公务员,也早在1940年就开始哀叹吃不上肉,青菜也快吃不起了。王在日记中特别对比了自己和“商人之妇”的不同处境:

“日前在民众防空洞得见一小商人之妇,一人而购二十元之猪肉排骨之类,煮于会饭之中,米饭殊少,但肉食耳。再看知识阶级公务员及教育界,以收入日绌,面有菜色,是国家之菁英,竟不得充分之营养,食平价米既多粗劣,青菜已达一、二元一斤,遑论肉食。即青菜亦将无法购取足用也。余上月收入一千一百元,支出一千六百元,不敷达五百元,因余负担全家十三人之饮食,此盖最低数。”②

1941年,生活相对较好的重庆工人,每户每月也只能吃两斤肉

除商人外,工人是重庆受通胀影响最小的群体,但他们的生活也相当困顿。1941年10月,国民政府社会部统计处在重庆调查了240户工人家庭。结果显示:这些家庭平均每户3.6人,食物支出占到家庭总支出的74%,平均每户每月食用大米6.9市斗(约110-130斤左右),另有少量红薯为辅。蔬菜消费,以白菜、萝卜为最多,平均每月各消费12斤左右,其余如魔芋、莴苣、青菜、南瓜、榨菜等,每月消费也在2-4斤左右。但肉类消费极少,平均每户每月仅消费猪肉2斤左右,蛋类平均每月消费不足3枚,牛肉、鱼肉等则少到可以忽略不计。

距离前线较远、且非政治中心的昆明,民众的生活状况要好一些。1940年,昆明的“普通户”,大多一日两餐,偶而还能有晚间宵夜。这些“普通户”多是五口之家,平均每月食用大米15升(约240-270斤左右),猪肉7.5斤,蚕豆60斤,莴笋60支,豆腐150块,猪油、香油、酱油各7.5斤。其中,蚕豆、莴苣等,随季节不同而由其他菜蔬替换。④

1942年,晋陕一带的农民,常常“七天八天才吃一顿捞饭”

至于农民的饮食状况,可以参考张闻天1942年的“晋陕调查”。张调查了陕甘宁边区神府县直属乡的八个自然村。其结论是:

“中农家庭从阴历正月初一到十五,和二十三日,能够吃些米窝窝、糕、捞饭、高粱饺子,间或吃一两顿面条,几斤羊肉或猪肉。其余,除二月初二吃一顿捞饭或高粱饺子外,直到清明早晚都是黑豆糊糊和酸菜,隔上七天八天才能吃一顿捞饭。惊蛰后,农业劳动开始,早晚黑豆糊糊里放些炒面,或带些炒面做点心吃。清明后开始吃三顿,早饭吃些散面谷垒,糠窝窝;午饭黑豆糊糊里加些炒面;晚饭吃黑豆糊糊,菜仍是酸菜和蔓菁。三、四月有了苦菜,即把苦菜伴在黑豆糊糊里吃。六月以后吃南瓜。七月吃豆角子,一直吃到八月半,山芋下来时,还吃些山芋。秋收后,又只吃二顿,又是黑豆糊糊和酸菜,七天八天才吃一顿捞饭。

“贫农吃得比中农差,黑豆糊糊要稀,捞饭更少吃,吃瓜菜、洋芋更多。到青黄不接时,还要挨饿。富裕中农则吃的又比中农强些。黑豆糊糊要稠,散面、炒面吃的多,捞饭三、四天吃一顿,瓜菜、洋芋吃的少,过年还能吃馍,平常还有炒“菜”,吃些油。”⑤

“黑豆糊糊”,即将黑豆磨成小块,加水煮。“捞饭”,即将小米加水煮至八九成熟,捞出再焖成干饭。张闻天说,黑豆糊糊“是这里农家一种最普通的食品”;至于捞饭,“这里的老百姓均认为是很贵重的食品。穷人每年只能吃几次。每星期能吃几次的,那只有富裕中农。”⑥

在陕甘宁边区,饮食条件最好者,当属延安日本工农学校的学员。该校学员都是日军俘虏或投诚者,为反战需要,在伙食上对其相当优待。据该校“生活委员”中小路静夫保留的一份1940年前后的“一周食谱”,其周一饮食如下:“早饭:羊肉炖萝卜,炖牛肉·豆腐·白菜·粉条,西红柿汤。午饭:面条。晚饭:素炒青菜,炖白菜,猪肉丸子汤。”其余六天,水准大致相同,唯菜谱有异。主食最初是小米,后升级为馒头、面条,一周还可以吃一次大米饭。因为每天都供应肉,学员们过意不去,曾提出“最好早饭不吃肉菜”的请求。⑦

至于敌后根据地军民和沦陷区民众的饮食状况,可参考戎子和1941年的一份报告。戎在报告中提到:晋冀豫边区的敌占区部分,日军实施“余粮归公制度”,除最低食用额度外,农民所有粮食均被收缴,“亲戚家人往来,还要(自己)带粮,不然就要饿肚子”。根据地的军队,每人每日可吃油三钱、吃盐二钱,并有少量菜蔬;政府与民众团体的工作人员,可吃到少量菜蔬,但油、盐无保障。至于民众,“虽然也没有油吃,但总还有蔬菜吃啊”。⑧

1944年,过半国军士兵营养不良,最好者“每人每月肉类一斤”

综上,不难看出,抗战八年,原始小农经济的崩溃是全面性的。一方面是军费暴涨,一方面是壮丁大量被抽离农村送往前线,前者要求强化对农村的征收,后者必然损害农业的产出。矛盾激化的结果,最终必然反映至士兵饮食层面。至抗战中后期,士兵的饮食水准,已跌至令人发指的地步。据统计,二战期间,不论质,单论量,美国陆军战地口粮,每人每天约6磅;日本陆军约为4磅;中国陆军官兵最多时也仅约为1.6磅,这还只是字层面的标准,并非实际获得。1940年后,国军普遍改三餐制为两餐制,菜品普遍退化为菜叶盐水汤。1945年初,每一士兵每日副食费标准仅12元,而汉中的白菜一斤要30元,萝卜一斤要20元。1944年,美国专家曾随机抽取1200名国军士兵进行体检,结果发现营养不良者高达57%。⑨

一个相当惨烈的对比是:1944年,驻昆明美军,须由中国政府提供(垫付)每人每天6只鸡蛋和1磅牛肉;同期的驻滇远征军,号称饮食标准最好之中国国内部队,也不过“每人每月给肉类一斤”,而且为了满足驻昆明美军,这“每人每月给肉类一斤”,还常常被挪用。⑩

注释:

①徐永昌日记,1943年2月20日。

②王子壮日记,1940年8月5日。

③社会部统计处编,《重庆工人家庭生活程度》,1945年出版。

④孙蕙君,《昆明市家庭生活情形调查》(1939年秋至1940年夏),收录于《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 城市(劳工)生活卷》(上),P138-142。原数据为“每日”,为便于对照,文中换算为“每月”。

⑤⑥张闻天选集传记组/编,《张闻天晋陕调查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P70-71。

⑦(日)香川孝志、前田光繁,《八路军中的日本兵 延安日本工农学校纪实》,长征出版社,1985,P54-55。

⑧戎子和:《晋冀豫边区人民的负担——在晋冀鲁豫临参会财政建设工作报告之》,1941年7月15日,收录于《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之六:财政经济建设》。

⑨张瑞德,《抗战时期陆军的人事管理》,收录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第二十一期。

⑩谌旭彬,《驻华美军吃光了云南的耕牛》。

标签: 抗日军民

更多文章

  • 侵华日军为什么一定要带上被击毙战友的骨灰盒作战?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侵华,日军

    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死伤无数,而日军在行军作战,还总是千方百计地带上被击毙的战友骨灰。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与日本人十分看重骨灰有关。古代日本人死后一般是装进瓮中埋葬,很像巨大骨灰罐。那些客死他乡的人,只好先将其火化,然后用骨灰罐装了骨灰再放入白桐木箱里,外面包上白布,由亲人挂在脖子上,捧在胸前回老

  • 历史上最不靠谱的五场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上

    1.最短的战争:英国-桑给巴尔1896年战争1896年8月27日,英国与东非岛国桑给巴尔(现为坦桑尼亚的一个自治区)展开了一场空前短暂的战争,大战历时长达40分钟,从早上九点打到将近十点,桑给巴尔方面宣告投降,最后以英国的胜利结束。2.由一头猪引发的战争:美英1859年战争美国与英国 (那时候还没加

  • 诸葛亮岳父黄承彦为何私自放走蜀汉大敌陆逊?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诸葛亮,岳父,黄承彦

    黄承彦是诸葛亮的岳父,当蜀汉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大败而归的时候,陆逊进入了诸葛亮早先做好的埋伏圈,八阵图中,原本陆逊必定死于八阵图,可是黄承彦却出面救了陆逊。 作为岳父的黄承彦,为何要救自己女婿的死对头呢?《三国演义》中有一处文字颇耐人寻味。小说八十四回名为《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阵图》,在刘备

  • 六艺之御:战车是先秦时期的“坦克”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六艺之御,战车

    在交通上,学会骑马和驾车要比走路节省好多时间,是提高效率的主要手段,在战争方面,除了运输上提高效率外,战车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坦克”,在那个阵而后战的时代是冲击对方战斗阵型的强大力量。能开车,有自己的驾照,基本已经成为现代都市人的必备技能。古代六艺中“御”的范围就是驾驶,但是无论在现代和古代,都包含交

  • 15万国军守南京 为何被5万日军破城?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15万,国军,南京

    大型油画《南京大屠杀》15万保卫国都的国民党军队对阵5万攻城日军,人数三倍于敌,仅抵抗12天便土崩瓦解!战前誓与“首都共存亡”的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派出督战队封锁江面烧毁渡船,放言后退一步者死,却为何最终食言,乘坐沾满牛粪的板车狼狈北逃?在严令坚守与相机撤退中摇摆不定的蒋介石,到底打的是什么牌?

  • 抗日战场上第一个舍身堵枪眼的战斗英雄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抗日,战场上,第一个

    中国抗击日寇战场上的马特洛索夫式的战斗英雄徐佳标同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子,生前是新四军第三师特务团三营七连五班长,共产党员。1945年9月6日下午2时,在淮阴城南门的攻坚战中,五班为尖刀班,佳标首先登城,毙敌三人,伤敌多人。身负重伤后,为了掩护战友,用自己的身体扑向敌人暗堡的机枪火力点,壮烈牺牲,

  • 二战美轰炸机屠杀东京为何不受谴责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二战,轰炸机,屠杀

    二战期间,美军不仅以极其猛烈的炮火轰炸了东京下町,而且还在广岛、长崎分别投下了原子弹。伤亡平民之多,难以计数。无论何种战争,杀伤无辜平民,都应受到道德的谴责。然而,美军的杀戮却没有遭到多少非议,原因何在?美军轰炸东京1945年3月9日夜间334架B-29轰炸机从关岛直扑东京,进行地毯式轰炸。史称李梅

  • 三国形象名誉皆毁的三员大将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三国,形象,名誉

    除了形象被毁的王朗、蒋干和鲁肃,《三国演义》还成功地塑造几位大将的颠覆性形象,他们是淳于琼、周瑜和魏延。这几个人物形象同样深入人心,也同样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比如说背叛反叛不说这个人是吕布或者孟获,而被说成是“脑后有反骨”的魏延!而这三个人,不仅仅是形象的被毁,而是形象名誉都被毁坏。且看三国形象

  • 抗战期间日本多次诱降蒋介石为何没有就范?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抗战,日本

    抗战时期,在降日卖国问题上,蒋介石与汪精卫有着根本区别,但面对日寇的诱降,蒋介石也曾勾勾搭搭,干下一些“同室操戈”的勾当。他为何最终没有投入日寇的怀抱?【阶段一】蒋介石不敢正式承认伪满抗战爆发后,日本政府很快发现速战速决的算盘打错了,决定引诱蒋介石集团投降。日本请了当时的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出面“调停

  • 揭秘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光绪皇帝无权 守旧官僚反对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揭秘,戊戌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同时顽固派非常强大,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共同绞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