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为何偏好征用中国劳工?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为何偏好征用中国劳工?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707 更新时间:2024/1/6 2:21:07

日本三菱公司被中国劳工索赔的新闻引世界关注。这起新闻的历史背景是,军国日本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征用了大量中国劳工。现在索赔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征用的中国劳工,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中国劳工的数量也是十分惊人的。

世所共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中国加入了交战一方协约国,也等于是参战国,但作为参战国,中国军人并没有出现在一战战场上,而出现战场上的却是中国劳工。这是为什么?

对中国的这种举动诠释离不开当时的历史背景。其时东方格局是“日主中从”,日本自日俄战争打败俄国后,已成为东方独一无二“新主人”。中国北洋政府,一切都离不开“新主人”的庇护,以相当于“藩属国对宗主国”侍从日本。

一战爆发后,自顾不暇、内讧频仍的北洋政府无意参战,怎奈日本政府要求中国必须要站队、表现站在日本一起,所以,在日本的力主下,中国北洋政府硬着头皮宣布参战。加入了英法美日领衔的协约国一方。

然而,疲于应付内战的中国军阀哪有多余的军力管外面的世界,怎么办?

好在日本及协约国也并没有看上中国军队,并不需要中国军队支援他们,他们看上的,是中国独特人群:劳工。

有资料称,一战期间,中国政府欧洲战场派出了14万劳工,也有说超过20万,无论是14万还是20万,这都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庞大人群。须知,日本在一战的作为,主要是在中国战场对德作战,参战人数2万3千人,整个一战中日本在参战国中阵亡人数最少,仅300人,而中国劳工在欧洲战场上漫山遍野,阵亡了足有5000人之多。

为什么协约国及日本对中国劳工“情有独钟”?

当时日本有个著名政论家,叫德富苏峰,这个德富苏峰在当时日本影响力,相当于梁超对中国的影响力。

德富苏峰认为,中国不可忽视真实原因是因为有苦力的存在,那些在树下弯着背、把脚踏在石头上的人兽难辨的苦力们,才是使中国恒久屹立在世界上的原因。

他在赴中国《七十八日游记》写到:没有一个鸿章没有关系,但是没有苦力中国的影响就变成零了。

“在世界列强要被明病所麻痹的时候,苦力以他们动物般的精力在世界的各个地方发挥作用,对中国来说,这比百万大军还要有力。而且,中国人的生命力和国民精神也在苦力的身上体现了出来,苦力是中国的恩人、救世主,也就是苦力大明神。”

当然,德富苏峰同时指出,中国最便宜的是人命。他们任时候都能拿物品和人命进行交换,廉价对待人命正是中国能够在世界上形成一个可怕势力的原因之一。

那么,这种“中国苦力”的成因究竟来自哪里?在于政府还是民众自身呢?

德富苏峰发现,在面对任何灾难时,中国人几乎都是个人主义者。中国人必须靠自己,因为政府指望不上。“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中国人更不依赖政府的了……中国人是独立自主。”在这种“独立自主”背后,是一种深刻的无奈和放弃“政府就连指甲垢那么一点点关照国民的心都没有”,国民则没有兴趣关注任何与个人无关的公共事务。

德富苏峰甚至为中国劳工打抱不平“把政府当作了整个国家,以为富政府就是富国,为了富政府,就可以不顾一切地使人民愤怒,使人民痛苦,这样作难道合适吗?”

德富还把日本人和中国人的生命观做了对比:日本人珍惜生命,而且不拘泥于此,不怕死。中国人一边把人命看得不值钱,却又怕死。日本人像男子汉,懂得羞耻,所以强势有力。中国人不像男子汉,不懂得羞耻,无论什么样的事情都干得出来,所以也强势有力。

此番对照,令日本人欣赏中国苦力的真实心态一览无余:不是出于佩服,而是因为他们可以替日本人去干“高贵人”不愿干的活。一战中死了300人的日本,攫取的利益却与英法不相上下,可谓远东最大赢家。而付出5000人生命代价的中国,却处处看要看他们的脸色行事。同样的东方国民,不同的死亡价值,生命承受之轻重,可见一斑。

标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

更多文章

  • 百年前日俄战争是两大恶邻“平分中国”的一次预演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百年前,日俄,战争

    ​关于日俄战争的意义,各种历史书籍已经讲得够多,但是它对中国命运的“预言意义”,却提及得不多、分析得不够。就当时清廷而言,那场在本国领土鏖战的两大邻国的对打,不仅是耻辱,而且是行将“被肢解”的“预演”。日俄战争以俄国战败、与日本

  • 中国古代抗敌血战为何多发生在长江以南?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古代,抗敌,血战

    ​我们看中国历史,自中世纪两宋以来,外患频仍,但汉民族的对外血战往往发生在长江以南。华夏抵抗,几乎成为南人的独角戏。这是为什么呢?众所周知,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发祥地,所以,华夏文明又称“黄河文明”。黄河中下游即中原是华夏的核心地带,这里包括现在的河南全境、以及河北、山东、山西

  • 盘点二战中全歼日军的13场血战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二战,全歼

    01、阿图岛战役时间:1943年5月交战双方:美国VS日本具体战况:阿图岛战前就是美国领土,这是一场发生在美国领土上的战役。1942年10月,中途岛战役期间,日军一支部队占领了这个贫瘠的小岛。随即,美军开始重视这个小岛的战略意义,逐渐往岛上增兵。美军以绝对优势压制日军。5月29日,日军在外无救援、内

  • 建国700年后,这个导致隋朝灭亡的国家,没了……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建国,700年后

    盛唐时期,资深“驴友”李白四处游历,有一次遇到了生活在中原的高句丽遗民。金花折风帽,白马小迟回。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李白这首《高句丽》,短短20字,写的是高句丽舞者的优美舞姿,却尽显盛唐气象。高句丽人能歌善舞,高丽舞在唐朝风靡一时。据《旧唐书》记载

  • 明灭夏之战,朱元璋夺下蜀夏政权,为此后车顶平定西南奠定基础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灭夏之战

    今天故宫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朱元璋的征西之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朱元璋,原名重八,又名国瑞,明朝开国皇帝,吴元年十二月,朱元璋正式即皇帝位,吴二年正月,改元洪武,定国号为明,应天府为京师。就这样,一个新的王朝开始了它的统治。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之后,立即着手消灭余下的割据势力,来实现最

  • 宁远之战:红夷大炮进化论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宁远之战,红夷大炮

    《纸上谈兵:中国古代战争史札记》(张明扬 著,山西人民出版社·汉唐阳光,2020)明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袁崇焕以不足两万人的守军在宁远防御战中大败努尔哈赤亲率的六万左右的后金军,明军取得了与后金开战八年以来的首次大胜。明熹宗下旨称:“此七八年来所绝无,深足为封疆吐气

  • 一场误炸引发的伦敦空战:一贯擅长闪电战的德军为何折戟在不列颠?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误炸

    “我确信我们已经精疲力竭,我们即将输掉这场战争。”飞行员道格拉斯·巴德的哀叹,是1940年那个血色夏季皇家空军的真实写照。千疮百孔的战机、满目疮痍的机场、已疲惫不堪却又不得不保持高度紧张的飞行员,以及随时可能来临的空袭,所有一切都令人绝望。所幸,8月19日起,连

  • 印度派出120万人参加一战,最后得到了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印度,120万

    印度卷入一战,主要因为它是大英帝国的属国。对德国、奥匈帝国的宣战声明,是由印度总督哈丁觉(Hardinge)爵士签署的。开战之初,英国没有想过需要印度的帮助。但很快英国人便意识到,若想取胜,就必须动员他们所有的资源。一、印度参战的对价,是印度的自由为了确保印度的支援,英国政府口头答应最终会将政治权力

  • “拯救大兵耿恭”:耿恭几十个人是怎么守住北匈奴两万人围攻一年的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拯救,大兵,耿恭

    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战争史上,东汉“戊己校尉”耿恭死守疏勒城的悲壮一战,还有那“拯救大兵耿恭”的浴血时刻,都堪称浓墨重彩的一笔。东汉永平十八年(75),即东汉王朝刚刚在西域恢复“西域都护”建制的第二年,不甘

  • 伽比埃奈战役:终结亚历山大帝国重建希望的保守派胜利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伽比埃奈,战役

    公元前316年,亚历山大大帝的遗产仍旧牵动着每位继业者首领。无论是力图重建帝国一统的攸美尼斯,还是妄图割据自立的数位总督,都时刻提防着其昔日同僚向自己发难。而作为后者杰出代表的独眼龙安提克,却在潜移默化中调整了自我定位。发生在当年伽比埃奈战役,就是他军政生涯的最大转折点。安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