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中国古代军旗的历史:各式各样的军旗代表着不同的含义

中国古代军旗的历史:各式各样的军旗代表着不同的含义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490 更新时间:2024/1/15 23:02:01

公元前204年,为巩固侧翼,韩信率数万汉军背水结阵,与二十万赵军在井陉对峙。二千汉军伏兵乘赵军轻敌出击之机,攻占赵军大营,“拔赵帜,立汉赤帜”。赵军发现大营被踹,心无斗志,全军覆没,“背水一战”由此而来。此战中,军旗的重要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古人对熊、虎等猛兽有崇拜心理,在布上画熊和虎,祈求祥瑞护佑,这就成了旗。不仅如此,古人将一些特殊符号画在布条上,此为帜。在《墨子》中,两者合二为一,首见“旗帜”一词。在没有社交软件的古代,竖立在杆子上的旗帜,是体现等级、显示位置和通信联络的神器,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在军队中广泛使用。

一、纛

在军旗中,“纛(读dào)”的地位最高,它代表着最高统治者,有“旗头”之称。常见的旗帜不同,竖立纛的旗杆上部有一个毛球,是用耗牛尾制成,称为旓(读sho)。用旓装饰的纛,源自于黄帝。他战胜蚩尤后,剪下蚩尤的头发作为纛的装饰,由此奠定了纛的神圣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纛的形制略有变化,始终传承不绝。成吉思汗的大纛,称为“苏勒德”。它类似于矛状的古代兵器,矛底銎部有个圆盘,盘沿上有81个小孔,以马鬃为旓,用松柏做杆,竖立在石质龟座上,是守护蒙古族的圣物,也是攻无不克的胜利图腾,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受到北方放牧民族大纛文化的影响,奥斯曼帝国苏丹的令旗也采取了大纛的样式。

二、牙旗

在影视剧中,军队出征时常会举办祭旗仪式。祭祀的旗帜就是牙旗。三国时期,薛综认为:“兵书曰,牙旗者,将军之旌。谓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饰之,故云牙旗。”意思是说,天子或将军出征,在军营前树立旗帜,旗竿饰有象牙,因此得名牙旗。

竖立牙旗的营门,叫做“牙门”,也叫“军门”。这个传统由来已久。在《周礼》中,把“牙门”称为“旌门”,有“为帷宫,设旌门”的记载。到北宋时,“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公门为牙门,字称讹变转为衙。”在牙门传承中,以讹传讹,变成了衙门。至于军门,成为了明代高级将领,如总督、巡抚的代名词,也是清代对提督或总兵的尊称。

三、号旗

“背水一战”中,二千汉军偷袭赵营,使用的就是红色的号旗。底层士兵携带大量号旗出战迎敌,能够在战场上区分敌我,鼓舞士气。将领临场指挥时,可以通过号旗的数量,判断士兵的伤亡情况,此外,观察号旗的推进速度,判断战场局势变化,做出准确的判断,为赢得战争的胜利创造有利条件。

四、信幡

代表皇帝的军旗,除了纛,还有信幡。这种表明将官身份的旗帜,在司马炎建立西晋后,赋予了新的含义。当时,用画有白虎的幡,作为主战的军旗。与之相对,驺(读zu)虞幡释放的是和谈罢兵的信号。清朝文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提出“晋制最重驺虞幡”。说明驺虞幡是皇权的象征,影响力巨大。

驺虞,至今仍争议不断,主要有雪豹、白化王猎豹和大熊猫三种说法。母雪豹有掩埋猎物的习惯,被人发现后,以讹传讹,误以为雪豹为仁兽,而且雪豹与《山海经》中的描写大致相符,因此,驺虞很有可能就是雪豹。

在“八王之乱”中,妖后贾南风假借驺虞幡的权威,解散了楚王司马玮的军队,顺利将其诛杀。贾南风倒台后,晋惠帝司马衷能力低下,无法掌控西晋乱局。永宁二年(302年)五月,河间王司马颙(读yóng)擅立太子,引起诸王不满,长沙王司马乂(读yì)起兵发难,司马颙欲再次借用驺虞幡造势,结果遭到反杀。象征皇权的驺虞幡随着皇权式微,也走向了没落。

五、五方旗

旗帜除了表明身份和地位,还能标示位置。相传在黄帝时期,就用青、赤、白、黑、黄等五种颜色,代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因此称为“五方旗”。古代军队作战时,五方旗能够便于将领指挥军队,随时掌握战场动态。

三国时期,魏国在旗帜上分别用青龙、朱鸟、玄武、白虎、黄龙等图案,配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队伍,起到沟通和联系的作用。直到宋代,将领“执五方旗以节进退。”就连在《水浒传》也能看到五方旗的影子。第一九回中:“敲金边,出五方旗,放大炮,掌号儹行营,各各摆阵出战。”还原了宋军作战状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梳理一下这些军旗,不难发现,它们是一个层级分明、上下协调、实时有效的作战体系。首先,体现了从上到下的国家机器。大纛旗代表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发出战争的指令。将军受命出征,牙旗所在之处,必是将军临阵之地。手持号旗的士兵积极应战,奋勇争先。其次,实时反映战场状态。五方旗将军队分成五部分,将军通过旗帜的变化,了解战场形式,调整作战部署,为战胜对手创造有利条件。

在战场上,军旗如此重要,夺旗成为一项重要的军功。井陉之战初期,赵军占据人数和地形的优势。韩信以拔营夺旗的方式,瓦解赵军斗志,造成对手集体扑街,赵王歇,大将陈余被杀,创造了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神话。

对于个人而言,夺旗同样十分荣耀。公元前119年,西汉名将李广的小儿子李敢,跟随大将霍去病参加漠北之战。大军北征两千余里,翻越离侯山,强渡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遭遇,两军激战。李敢不但斩首颇多,而且夺下了左贤王的战旗。战后,汉武帝表彰有功将士。李敢因夺旗有功,受爵关内侯,食邑两百户。李敢弥补了“李广难封”的遗憾,也算是对李广的安慰。

相对于兵器甲胄,古代军旗热度不高,粉丝不多。军旗没有兵器刚强锋利,也没有甲胄避锐护体,但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民族尊严的代表,是军队灵魂的体现。在军队中,兵器甲胄是攻坚克难的硬件,军旗是使命必达的软件。装备和意志的结合,软硬兼施,才是打好仗、打赢仗的保证,如今,军队的武器早已更新换代,鸟枪换炮,可军旗的精神内核不但没有变化,反而发扬光大,激励着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

标签: 中国古代军旗

更多文章

  • 五国联军共同讨伐秦国,函谷关之战齐国为什么不参加?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五国,联军,讨伐

    今天故宫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函谷关之战齐国为什么不参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在战国历史上,齐国和魏国一样,都有属于自己的辉煌时期,但是最后还是秦国统一了天下,创造了之后的王朝。当时的秦国逐渐的发展,日渐强大,于是秦国从战略防守转为战略进攻,秦国被各国认为是个严重的威胁。于是,在魏相公孙衍的推动之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为何偏好征用中国劳工?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

    日本三菱公司被中国劳工索赔的新闻引世界关注。这起新闻的历史背景是,军国日本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征用了大量中国劳工。现在索赔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征用的中国劳工,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中国劳工的数量也是十分惊人的。世所共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中国加入了交战一方协约国,也等于是参战国,但作为参战国,中

  • 百年前日俄战争是两大恶邻“平分中国”的一次预演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百年前,日俄,战争

    ​关于日俄战争的意义,各种历史书籍已经讲得够多,但是它对中国命运的“预言意义”,却提及得不多、分析得不够。就当时清廷而言,那场在本国领土鏖战的两大邻国的对打,不仅是耻辱,而且是行将“被肢解”的“预演”。日俄战争以俄国战败、与日本

  • 中国古代抗敌血战为何多发生在长江以南?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古代,抗敌,血战

    ​我们看中国历史,自中世纪两宋以来,外患频仍,但汉民族的对外血战往往发生在长江以南。华夏抵抗,几乎成为南人的独角戏。这是为什么呢?众所周知,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发祥地,所以,华夏文明又称“黄河文明”。黄河中下游即中原是华夏的核心地带,这里包括现在的河南全境、以及河北、山东、山西

  • 盘点二战中全歼日军的13场血战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二战,全歼

    01、阿图岛战役时间:1943年5月交战双方:美国VS日本具体战况:阿图岛战前就是美国领土,这是一场发生在美国领土上的战役。1942年10月,中途岛战役期间,日军一支部队占领了这个贫瘠的小岛。随即,美军开始重视这个小岛的战略意义,逐渐往岛上增兵。美军以绝对优势压制日军。5月29日,日军在外无救援、内

  • 建国700年后,这个导致隋朝灭亡的国家,没了……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建国,700年后

    盛唐时期,资深“驴友”李白四处游历,有一次遇到了生活在中原的高句丽遗民。金花折风帽,白马小迟回。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李白这首《高句丽》,短短20字,写的是高句丽舞者的优美舞姿,却尽显盛唐气象。高句丽人能歌善舞,高丽舞在唐朝风靡一时。据《旧唐书》记载

  • 明灭夏之战,朱元璋夺下蜀夏政权,为此后车顶平定西南奠定基础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灭夏之战

    今天故宫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朱元璋的征西之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朱元璋,原名重八,又名国瑞,明朝开国皇帝,吴元年十二月,朱元璋正式即皇帝位,吴二年正月,改元洪武,定国号为明,应天府为京师。就这样,一个新的王朝开始了它的统治。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之后,立即着手消灭余下的割据势力,来实现最

  • 宁远之战:红夷大炮进化论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宁远之战,红夷大炮

    《纸上谈兵:中国古代战争史札记》(张明扬 著,山西人民出版社·汉唐阳光,2020)明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袁崇焕以不足两万人的守军在宁远防御战中大败努尔哈赤亲率的六万左右的后金军,明军取得了与后金开战八年以来的首次大胜。明熹宗下旨称:“此七八年来所绝无,深足为封疆吐气

  • 一场误炸引发的伦敦空战:一贯擅长闪电战的德军为何折戟在不列颠?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误炸

    “我确信我们已经精疲力竭,我们即将输掉这场战争。”飞行员道格拉斯·巴德的哀叹,是1940年那个血色夏季皇家空军的真实写照。千疮百孔的战机、满目疮痍的机场、已疲惫不堪却又不得不保持高度紧张的飞行员,以及随时可能来临的空袭,所有一切都令人绝望。所幸,8月19日起,连

  • 印度派出120万人参加一战,最后得到了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印度,120万

    印度卷入一战,主要因为它是大英帝国的属国。对德国、奥匈帝国的宣战声明,是由印度总督哈丁觉(Hardinge)爵士签署的。开战之初,英国没有想过需要印度的帮助。但很快英国人便意识到,若想取胜,就必须动员他们所有的资源。一、印度参战的对价,是印度的自由为了确保印度的支援,英国政府口头答应最终会将政治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