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鸦片战争武器真相

鸦片战争武器真相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75 更新时间:2023/12/28 0:49:02

糟糕的滑膛枪

鸦片战争时期,英军装备的标准轻武器是前装燧发滑膛抢。说实话,这实在不是什么先进武器。近代步枪武器技术的几个重要发明,比如起爆药、火帽、圆锥弹丸、击发抢机刚刚发明出来,来不及用在这种枪上。带有膛线,射程远、准确率高的线膛抢,就是俗称的来复枪,造价高,一直没有成为欧洲士兵的制式武器。

前装燧发滑膛枪的最大射程不超过300码(1码约合0.9米),可以对人体进行瞄准射击的距离为100码。1814年,英国陆军的汉格上校写下一段话:“如果一个士兵的枪膛不是很糟的话(许多都很糟),可以打中80码外的人形靶、甚至是100码;但是如果一个士兵在150码外,被敌人用一支平的枪打伤,那么,他真的非常倒霉;至于想用一支平常的枪,射击200码外的人,你不如改为射击月亮,命中的机会都是一样的。”

前装燧发滑膛抢发射的速度不快,发射一次,需要经过12个步骤,即使是技术纯熟的士兵,每分钟射速也不过5发,这是平时的成绩。在实战时,能够维持每分钟两发就不错了。

在战场上,士兵非常容易出错,常见的错误之一就是装填后,忘了将通条抽出枪管,一抠扳机,通条就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自然无法再装填。另外,常见的错误是在忙乱之间,误将弹头而非火药塞入枪口,造成不发弹。士兵只能退出行列,站到后面,使出吃奶的力气。慢慢地把弹头挖出来。更麻烦的是,火枪是队列齐发的,那么多枪一起发射,许多士兵根本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开抢,有没有哑火,往往多次装弹,把枪管塞得满满的。

1865年,美国内战的战场上,人们发现有上万支步枪里塞了两颗以上的子弹,最多的一支塞了25颗弹头。

清军武器不算差

这时候,清军虽然没有完全放弃兵器。但是也有一半的士兵在使用火器,主要是鸟枪抬枪,数量最多的是鸟枪,属于滑膛枪,是用火绳发射,潮湿的时候不太方便。

总体来说,鸟枪射程稍小于英军滑膛枪,抬枪射程要超过英军滑膛枪。鸟枪的射击速度,较之滑膛枪,可能不会相差很多,大约为每分钟两发。不过清军鸟枪、抬抢的命中精确度,较英军燧发抢为低。主要原因在于鸟枪、抬抢都是手工打造,较之英军燧发抢工艺粗糙,枪膛精度不高。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英军燧发枪每分钟发射5发,命中率90%;清军鸟枪每分钟发射两发,命中率70%。假设两军士兵各10名,射击同样距离的若干目标,在一分钟内,英军士兵可以发射50发子弹,击中27个目标;清军士兵可以发射20发子弹,击中14个目标。燧发抢效能约为鸟枪的2倍,这样的差距,完全可以利用清军的人数优势来弥补。

相比之下,双方火炮性能差距可能更大。清军火炮的主要问题是,侵彻力不够和命中精度不高。侵彻力不够,主要是因为中国火药不好,命中精度不高,主要是火炮机动性差造成的。同样口径的火炮,清军火炮要重得多,缺乏可以灵活转动的炮架。那些重达5吨至5吨的大口径火炮,要在英军猛烈的炮火下,一点一点地瞄准,差不多是不可能的。然而,对英国军舰威胁最大的,恰恰是这些重炮。英军对清军火炮还是颇为畏惧,屡屡惊呼“猛烈”、“厉害”。

弓箭赛过枪

一半的清军使用火器,为什么不是全部使用火器?原来,清军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看家本领,弩弓,他们的弩弓在作战效能上,可能不比当时的火枪差。

一般说来,古代弩弓的最大射程为500米,代的神臂弓最大射程达到500米,清朝雍正皇帝更是自诩清军的弓箭为历代最强。弩弓的准确率很高,可以精确瞄准。一个训练有素的弩手,可以准确命中200码外一个人型大小的靶子。

中学课本里,瑞典著名神射手威廉·泰尔射中自己儿子头上的苹果,用的就是弩弓。如果总督使坏,让泰尔用滑膛抢射,估计泰尔儿子的脑袋就要开花。

弩弓的射速大约是每分钟三四发,操作十分简便,大家很难想象有人会装错。唯一的问题是,需要人手拉弦,发射次数太多,容易疲劳,速度减低。可是,火抢连续发射后,一样会因枪管发热。造成炸膛,或者子弹威力减弱的情况。

弓的穿透力甚至比火枪子弹更强,神臂弓的箭可以穿透两层铁甲,普通火枪子弹未必能够做到。不过,箭的破坏力不如枪弹,伤口比较容易处理。箭也有优点,可以涂毒药,或者加装炸药。

所以说,这时的弩弓威力超过火抢,甚至在英国军队中,常常有人提出恢复传统的长弓,拒绝使用糟糕的滑膛枪。

刺刀改变战术

清军火枪火炮跟英国相差不多,弓箭还要厉害一些,怎么输得那么惨呢?

首先说说英军装备的一样不太起眼的武器…一刺刀。滑膛枪是一种射程近、射速低的武器,战斗中,白刃战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在刺刀发明前,滑膛枪兵必须有长矛兵保护。刺刀发明后,一个使用装有枪刺的滑膛枪的士兵,就是一个长矛兵,使用冷兵器的士兵不再是必需,导致战法和战术的进步。

英军作战时,一般排成两列横队,队列中的士兵,不能做单兵机劝,站立装弹,立姿或跪姿齐射。横队周围有由散兵组成强有力的屏障,与敌保持接触,骚扰、杀伤敌军,并分散敌方火力,使己方队列不致过分暴露在敌人火力下。清军作战也须排成队列,又由队列组成各种不同阵势。列阵时,通常是重火器在前,其次轻火器,再次冷兵器。临敌时,在远距离上,以火炮轰击,稍近,开放抬枪;再近,则以鸟枪击打。三击不中,继之以冷兵器肉搏拼杀。结果,清军打仗恨不得排出十几列队伍。这种阵形。作战效能很低。由于清军只有半数多一点的士兵装备火器,英军全部装备火器,且枪支装有枪刺,当清军与同样数量的英军对阵时,实际是先用大约一半的火器兵,对抗全部英军,再用大约另一半冷兵器兵,对抗全部英军。

为了协调冷兵器和火器部队的步调,清军整个阵列只能以缓慢的速度移动,战术机动性相当差,很难运动到能最大限度发挥火力的有利位置。灵活的英军队形,往往能够成功地通过迂回等机动功作,对清军最薄弱处实施攻击。

而在镇江战役的几次战斗中,英军尚未展开战斗队形,受到清军的袭击,遭到大量伤亡。

标签: 鸦片战争武器

更多文章

  • 希特勒的婴儿师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希特勒,婴儿师

    希特勒的婴儿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刚结束,德国决定成立少年师,凡1926年出生的,只要在1943年之内有17岁即可。当年就招收35000名小兵。他们每人每周要保证3.5公升的牛奶,“婴儿师由此得名。1944年4月投入战斗,这些少年由于纳粹狂热灌输“英雄梦”,虽无作战经验,但作战勇敢,战斗到8

  •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康有为

    康有为、梁启超的保皇会办得热热闹闹的时候,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也登上历史舞台,一面组织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一面回击保皇派对革命的攻击。孙中山出生在广东香山县(今广东中山)翠亨村的一个贫苦家庭。原名文,号逸仙,因留居日本期间,曾化名中山樵,后来就以孙中山的名字通用于世界。孙中山十二岁

  • 听老兵讲抗美援朝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老兵,抗美援朝

    1929年生于四川邻水县,1949年12月参军,1951年3月随部队入朝作战。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47军141师421团敌工股敌工员、电影放映队长、技师等职,在朝鲜长达5年多。1965年转业后,相继在银行、五金公司、学校任职。“米国扁机拿把,米国扁机拿把!”(朝鲜话,意为“美国飞机真坏”)每当美国飞机

  • “伪军”到底是什么样的军队?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伪军

    想了解伪军并不容易,至少目前没有人愿意站出来承认说:是的,我曾经是伪军。对于伪军,人们大多觉得他们可恨,是背叛了民族、背叛了国家的人,是一群懦夫。那么,伪军到底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它由什么人组成的?又有什么特别之处?据曾于1942年受党派遣打入汪伪部队,任伪7师中将师长伪34师参谋长的“卧底将军”施

  • 甲午战争兵败鲜为人知的原因:开枪不瞄准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甲午战争,兵败,鲜为人知

    说起甲午战争中大清陆军一溃千里的原因,稍懂点历史的人都能说出个一二三。内容无外乎因循守旧,官场腐败,营务废弛,统帅怕死……但除此之外,另外一个原因却鲜为人知。说出来你会不信,那就是“开枪不瞄准”。一位参加过甲午战争的日本军官回忆说,在朝鲜战场上,日本各师团一碰到中国军队就

  • 缅甸之战简介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缅甸之战,东南亚

    东南亚战场中的缅甸战场。日军经过初期的节节胜利,进入与盟军的拉锯战,缅甸的胶着战事死死拖住了日军,牵制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其他地区的军事行动。缅甸战事成为了东南亚战争的焦点,成为了日军反胜为败的标志。缅甸之战的爆发立刻成为影响中国和亚洲局势发展的热点,中国即将出兵缅甸的消息立刻震动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

  • 少康复国之战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少康,复国,夏王少

    夏王少康时期(约公元前19世纪),少康为恢复夏后氏统治,指挥有虞氏、有鬲氏军在中原地区与寒浞的有穷氏、有过氏军的作战。夏王太康时期(约前20世纪中),都斟寻(今河南登封西北)。太康终日田猎,不理民事,国力日衰。一次,他游猎于洛水(今河南境)北,十旬不归。东夷有穷氏部族首领后羿(又称夷羿),率领部族军

  • 北京保卫战:盖世英名卫国战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保卫战,盖世英名

    景泰九年(1457年)正月二十三日,北京城阴霾着天。于谦鲜血淋漓的头颅挂在了崇文门外。这颗头颅曾经保卫了这个城市,挽救了这个帝国。如今却依然被无情挂在了城门口。从这一天开始,大明帝国开始无可挽救地走向没落。明太祖在位的时候,吸取了历史上宦官专权引起国家混乱的教训,立下一条规矩,不让宦官过问国家政事。

  • 朱仙镇之战:闯王掘沟大败明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仙镇之战,闯王

    闯王李自成亲率数十万人马,在中原大地上浩浩荡荡地向开封进发。艳红的太阳照着绣有“闯”字的帅旗,猎猎招飐。其时是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五月一日。大军行至开封城西南的朱仙镇,已是黄昏,李自成便令部队在镇郊扎营。闯王正骑着马在察看各部安营时,忽有巡哨官来报:“明将左良玉和丁启睿、杨文岳三支人马已奉

  • 李愬雪夜袭蔡州:擒获吴元济之役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李愬,蔡州,擒获

    816年,唐朝新任唐(今河南唐河县)、随(今湖北随县)、邓(今河南邓县)三州节度使李愬,到三州首府唐州上任的第三天,就带着养马兵老蔡头,装扮成生意人模样,到州府附近的小村镇转悠去了。朝廷派李愬到唐州的使命,是讨伐背叛朝廷、驻守在蔡州的淮西节度使吴济元的。可他似乎对讨伐之事有点漫不经心,他对出城迎接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