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武王伐纣,到底是替天行道,还是蓄谋已久的夺权?

武王伐纣,到底是替天行道,还是蓄谋已久的夺权?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286 更新时间:2024/2/23 19:53:19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据史料记载,商纣王后期,昏庸无道,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他除了耗费巨资征调大量民力建鹿台,造酒池肉林,致使国库空虚,另外又听不进贤臣的劝谏,因此日渐失去人心。这时候,周武王在西边联合许多的小国,对商朝发起了进攻。在行进到牧野这个地方,距离商都朝歌仅有70里的时候,武王主持举行了誓师大会,厉数商纣王的诸多罪行,鼓动大家与纣王决一死战。直到这时,纣王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处于危险境地,不得不停止了享乐,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但是此时,朝中贤臣早已被杀或跑光,军队也有部份反叛,有的不在都城一时难以调回,所以纣王只好将一些奴隶或是罪犯临时组织起来以对抗武王。由于纣王平时的残暴成性,所以这些奴隶、罪犯对纣王早是恨之入骨,因此部队一开到牧野,便纷纷倒戈,转头杀向纣王。结果,纣王于牧野大败,连忙逃回朝歌。武王乘胜追击,兵临朝歌城下。纣王眼见大势已去,只好登上鹿台放火自焚。最后,武王攻下朝歌。这就是中国远古史上著名的“武王伐纣”。

那么,正如题主所问,武王伐纣,到底是替天行道,还是蓄谋已久的夺权?纣王真的像传说的那样昏庸无道、残暴成性吗?

《封神演义》又名《封神榜》,是明代许仲琳(有争议)创作的一个怪诞神话小说,即是以武王伐纣为背景,讲述了正邪之间的斗法,各路神妖混战,同时把纣王描绘成一个人人痛恨的残暴君王,他好酒喜淫乐、宠妲己、奢靡腐落、残暴不仁,结果在牧野之战中,将士临阵倒戈,被武王打得大败,最后一把火将自己烧死于鹿台。

当然这是小说,大部份内容与历史应该是不符。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纣王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记载:“帝纣资辨疾,闻见甚敏,臂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谏,言足以饰非,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已之下……”由此可见,武王还真是个不错的人,能文能武,才思敏捷,不像个笨蛋呀!

另有史料记载,纣王不是一个只知吃喝玩乐的无能之辈,在他统治其间,东征西讨,使商的疆域扩张的同时还保障了地方的安定,而且在交通方面也有所作为,使中原的先进文化及生产技术得以传播到东南一带,让当地逐渐获得发展。

孔子的弟子子贡也曾对商纣王是否是一个残暴无道的君王提出过质疑。他认为,这应该是被人强加于头上的罪行,是有意丑化载赃从而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后面各朝代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这是政敌别有用心的宣传,实际上奢侈荒淫、镇压反叛、剪除异己等等,这都是帝王特有的共性,非纣王独有,把纣王描绘得如此荒淫无道、骇人听闻、令人发指,显然有夸张过度。另外,把罪恶的根源扯到女人(妲己)的身上,道理也显得太过牵强。在古代,女人实际上是没有地位的,再说妲己不过是被打败的部落的女儿,能左右得了帝王吗?显然不可能。

那么,武王伐纣,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出于什么原因呢?

据《吕氏春秋》记载,纣王企图以武力来威胁而聚敛各诸侯、方国的财货,于是引起诸侯、方国的反叛。当时东夷本来与商族有族源关系,因不满商纣的压榨而叛商,于是商纣王便派国中主要兵力去征讨东夷,结果被周武王乘机而灭商。

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师庇、少师疆抱其乐器而奔周。于是武王偏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乃遵文王,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有哪些一战定乾坤的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第一野战军与宿敌“马家军”之间的大决战,既不在青马的老巢青海,也不在宁马的老窝宁夏,而是在甘肃的省会城市兰州。为什么爆发在兰州呢?因为在张治中辞任后,以及胡宗南逃进川北以后,马步芳挤掉马鸿逵,争得了“西北军政长官”的名头,理论上成为西北地区敌人的最高指挥官,而兰州正是“西北军政长官公署”所在地。(第

  • 历史上有哪些将军,打了名留青史的经典战役?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这个题目有点大,仅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名垂青史的经典战例就很多。简要罗列一下:在伟大领袖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带领下,经过士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蒋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国。△1927年8月1日,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的领导下,举行了南昌起

  • 四川从古至今被侵略过几次,都是什么时候?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四川自古以来素有“天府之国”之称,只要掌握四川盆地,以及通往关中地区的汉中通道,则进可攻退可守,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三国时期的刘备就是很好的例子。四川从古至今被侵略的次数很多,这里说两次历史上对成都的大屠杀。第一次:宋末元初公元1236年,蒙古大军兵分三路大举南侵,其中西路大军由蒙古大汗窝阔台之子阔端

  • 纣王拥有70万军队,为何被周武王的5万起义军击灭?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这里从纯军事角度分析牧野之战。首先,纣王有多少兵力?《史记》给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七十万人。以我的看法,这个数字很有水分。在纣王之前,通过卜辞所查到的资料,在武丁大帝时代,我们看到一次征集的军队最多也就是一万人。在当时,一万人就算得上是一支相当庞大的军队。纣王孤注一掷,把能上战场的人都征入队伍

  • 商代的朝廷是如何统治地方的?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年代太早,史料太少。就算是《史记》里也就只有区区一篇殷本纪,且还是史实和神话并存。只能根据考古发现及相近时代的典制进行大胆猜测了:首先,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根本不可能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社会。往前走夏初大禹曾经搞过会稽会盟,说明至少禹、启时代的统治模型应该还是以部落联盟的形式展开的,从防风氏敢公然迟到

  • 怎样评论周武王讨伐商纣?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武王伐纣,也可以从另一角度来看。周武王在孟津之盟时,天下诸侯号称赴会的多达800位。可是周武王伐纣之时,却只带上了庸(今湖北竹山)、蜀(今四川西部、成都平原及岷江上游)、羌(古民族,活动于今甘肃、青海、四川、陕西一带)、(音毛,古国名,地望说法不一)、微(古国名,地望说法不一)、卢(古国名,约在今湖

  • 下列成语不是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是 A.秦晋之好 B.完璧归赵 C.助纣为虐 D.退避三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C试题分析:秦晋之好意思是:秦、晋两国世代互相婚嫁,亦作“秦晋之匹”、“秦晋之偶”、“秦晋之盟”、“秦晋之约”。现泛指两家联姻。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助纣为虐”这个成语说的是商朝最后一个君主纣,据说他宠爱一个名叫妲己的妃子,妲己不仅狐媚,

  • 用一个成语形容历史朝代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三皇五帝,南辕北辙,朝秦暮楚,楚河汉界,三国鼎立,草木皆兵,出将入相,大兴土木,离合悲欢,功盖天下,普渡众生,中西合璧,以上皆是。

  • 迁都殷原的商朝是如何防御西北戎狄的?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首先,参考殷商对地方的制度,殷商分封侯、伯(以地方势力臣服于殷商中央的联盟)在殷商强大的前提下联合地方势力武力进攻,参考妇好对羌方的反击战,殷商对鬼方的征讨。采取原始、直接、而又血腥的方式进攻周围蛮族,史书记载女战神妇好“斩白首万余”是殷商对周边蛮族的真实态度和战绩。另外楼主所指的民族应该是周朝时期

  • 问鼎中原成语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问鼎中原[wèndǐngzhōngyuán]基本释义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出处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典故】夏朝经历了470年,到前1600年,夏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