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印度历史,然后稍加总结,我们就可以很轻松的发现,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尽管也有着灿烂的文化,但是整个社会不论是思想意识的集中程度,还是阶级力量的凝聚程度,都是支离破碎的。
不同于中国统一的“大一统”概念,印度人的统一从来都是不彻底的,与其说是统一,不如说是某一时期的某一王朝特别强大,周边邦国畏惧与武力而拜服。事实上,似乎在印度人的概念里,对手认怂,就可以算作统一了。而不像中国,必须政令一统,天下一同。中央对地方有着绝对的控制权。
从宗教上来看,印度一直是皇权妥协于教权的,但又不同于罗马教宗式的绝对影响。反而更像是皇权被在宗教思想影响下的扭曲民意的反裹挟。再看中国,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反而直接解决了皇权与世俗信仰可能存在的冲突,再加上原生宗教道教的思想并不像其他宗教那样极端且具有侵略性,最终使得中国老百姓对皇帝,对天子的认可度要更高于五花八门的“神仙”。于是从整个社会存在性的角度来看,印度人的思想意识是七零八落的,没有出现整个印度半岛有绝对的力量群体明确效忠一个唯一对象的情况。这就使得当战争来临时,“民族性”和“国家意识”觉醒程度极低,只能趋利而战,但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自己的生命难道不是最重的利吗?
从中国历史来看,朝代更迭无非是以农民为主体的下层力量和以士人门阀阶层为主体的上层力量不断拉锯的过程。但印度历史上的王朝更替,不但涉及了下层农民和上层统治者互相拉锯这样一层关系,还涉及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这样一层宗教阶级关系。力量牵扯就变成双维度多变量的情况,这也就意味着更大的内耗和更大的妥协。这样的内部环境想要打胜仗可太难了。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独立以后,随着他们所谓“圣雄”甘地的一系列运动的后续影响,印度的民族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觉醒,这也使得印度人在近代所经历的几场战争中,除了面对中国的那一场以外,其他的基本上都还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