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从大的方面分,战争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对内平叛,一种是对外征伐。小白不才,就简单从这两个方面讲讲武则天时期的军事情况。
对内平叛武则天虽由皇后一步步临朝称制,到最后称帝改国号,但毕竟是一介女流,并非正统,自然会有一批忠于李唐朝廷之士反对武则天,并且还会有一批居心叵测之人以此为名行浑水摸鱼之事。在武则天时期,内部叛乱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一、徐敬业扬州举兵反武
李显嗣圣元年(684年)二月,武则天还只是皇太后,但因为李显要命国舅为侍中不得而有怨气,武则天因此而废黜李显,改立李旦为帝,武则天则临朝称制,自专朝政。当年九月,武则天改元光宅,把东都改名为神都,所有旗帜、官服、官职等都予以更改。
为此,徐敬业等人以扶持李显为名,在扬州举兵反武,在十几天内就整合出十万大军。
武则天命左玉钤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领兵三十万征讨叛军徐敬业。仅一月,徐敬业便兵败自杀了。
二、李氏诸王起兵
武则天谋夺李唐江山,大肆剪除李氏宗亲,这自然让李姓诸王个个惶恐不安。垂拱四年(688年)八月,琅邪王李冲在博州(今山东聊城)率先举兵;越王李贞在豫州(今河南汝南)起兵,与李冲形成呼应之势。
武则天派丘神和魏崇裕分别征讨博州、豫州两路叛军。只是这二人都没太大能耐,李冲起兵七天便兵败而死,一月不到,李贞也兵败自杀。
这个事件影响极大,本就惶惶不安的李氏宗族如同炼狱,被武则天大规模迫害残杀,唐朝宗室被杀戮殆尽。
三、李尽忠、孙万荣举兵造反
这件事情发生在武则天称帝以后的万岁登封元年(696年),二人均为营州(今辽宁朝阳)官员,李尽忠为松漠都督,而孙万荣为归诚州刺史,二人举兵攻陷营州,斩杀营州都督。
武则天派曹仁节等帅兵平叛,不幸中了契丹的伏击,全军覆没。武则天再派武攸宜等人率军征伐,大败而归。
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四月,武则天第三次派兵征讨,此次三路大军共二十万,大举讨伐叛军,两个月后,孙万荣兵败被斩杀,其他人向突厥投降。
对外征伐由于武则天因称帝而必不可少的政治斗争,大肆迫害群臣,其中不乏能征善战的名将,再加上均田制等制度的逐渐被架空,使得国家兵量锐减,整个后周王朝的军事力量大幅削弱,在武则天时期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外战争频频失利。武则天时期对外战争主要有以下两项:
一、与吐蕃的西域之争
李世民曾占领西域,及至李治到武则天在位期间,吐蕃开始争夺西域,与唐王朝反复拉锯。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吐蕃攻陷龟兹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唐朝失去安西四镇,三年后,又被唐朝收复,至678年,又被吐蕃占领,679年再次被唐朝收复。
垂拱二年(686年),由于徐敬业扬州叛乱,武则天有意笼络民心,行休养生息之策,停止征战,所以下令放弃安西四镇,这等于是给了吐蕃机会,在689年被吐蕃攻占。
这段时间,武则天重心在稳定内部局势,经过三年努力,武则天决定在长寿元年(692年)发兵解决吐蕃外患,命王孝杰等率军击破吐蕃,重占安西四镇。这一战,使得唐朝在相当长时期内结束了西域地区的反复战乱局面。
二、北伐突厥
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曾灭掉东突厥,679年,突厥酋长阿史德温傅、奉职两个部落反唐,680年,裴行俭在黑山大破突厥,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当年抗击突厥的大将因政治斗争被武则天杀死,突厥人为此而感到高兴。
武则天称帝后,被武则天奉为可汗的默啜违背以武延秀并非李氏宗亲为由,违背武则天为他求婚默啜女儿的意志,而且将他拘留,并宣称要以武力帮助李氏恢复唐朝。武则天先是派她的侄儿武重规等率大军四十五万征讨,但战争失利,武则天不得已重立李显为皇太子,让他招兵买马以讨伐突厥,而此次出征,实际领兵大将为狄仁杰。唐朝大举复仇消息传至突厥,默啜屠城赵州、定州后,等狄仁杰十万大军抵达赵州时,默啜已向北逃窜。所以,狄仁杰没有获得一举歼灭突厥的机会,这给后来留下很大的边患,突厥反复侵扰北疆,与唐朝时战时合。
以上,就是武则天时期唐朝主要的军事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