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长平一战赵括背锅千年!经典的“纸上谈兵”事件真实情况是什么?

长平一战赵括背锅千年!经典的“纸上谈兵”事件真实情况是什么?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158 更新时间:2024/1/21 23:54:41

长平一战赵括背锅千年!经典的“纸上谈兵”事件真实情况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现在人们一说到赵括,许多人都会说,此人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典型教材。其实不然,从战国的长平大战到今天,他足足被人们冤枉了两千多年,也被人们讥讽了两千多年,被人们嘲笑了两千多年,这是极为不公平的,尤其是对他这样一个抵死保卫自己祖国的忠勇军人来说

战事吃紧

长平之战爆发于公元前261年,起因是秦、赵两国为了争夺一块地盘——韩国先要献给秦国,后又送给了赵国的上党郡韩国献给赵国上党。是为了让两虎相争。赵国贪图小利,得到上党郡,直接引起了与秦国的冲突。年初,秦将左庶长王龄率军径取上党,打跑了占据上党的赵军。赵王听说秦军抢了上党,也派军去夺。在统兵将领的人选上,赵王并不糊涂,派出了久经沙场的一代名将廉颇。廉颇率军来到了上党东面的长平。与秦军遭遇,先后打了两仗,但都败了,还战死了一个副将,两个重要的据点也被秦军占去了。不过廉颇毕竟久经沙场,经验老道,眼看打不赢了,干脆躲在深沟高垒的营寨里,坚守不出,准备与秦国长期对峙。

可是,廉颇不出战,急坏了赵王:上党还被秦军占着哪,派你赫赫有名的老将去是指望你能夺回上党,不是做缩头乌龟的。但廉颇深通“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为将之道,无论赵王怎么催促,他就是坚守不出。赵军不出战,同样也急坏了秦王:如不能消灭在长平虎视上党的赵军,上党随时可能易入赵国之手。秦国的宰相范睢为了促使赵王撤换廉颇,就用了离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国最怕马服君的儿子赵括为将”。赵王听了,终于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反对,命赵括去代替廉颇,以实现他击败秦军占据上党的战略意图。

临危受命

公元前260年7月,赵括率援军来到长平,接替了廉颇。他到长平后,积极地贯彻执行赵王的意图,准备主动大举进攻,企图一举击败秦军,夺回上党,以报赵王的知遇之恩。战军本来就以主动攻击闻名,善打攻击战。秦王得知赵括替代了廉颇,也增加了在上党一带的军队,并秘密地调来武安君白起为主将,改命王龁为裨将,并严令军中:“有敢泄露武安君为将者斩”。

这个白起是何人——他是我国古代战功最为卓著的军事家,在他之后,只有汉初的韩信可与之比肩。据说赵王任命赵括为将前,曾问赵括有没有信心打败秦军,赵括想了一阵后回答:“秦国除了用白起为将,我需费点心思对付,其余的秦将全不在我的话下。”你看,既然连一向自负的赵括为不敢轻视的白起,可见白起的名望之高。秦王如不采取保密措施,一旦赵括知道了他的对手也换了,说不定他也像廉颇一样不敢出战了,那秦军就真的无计可施了。白起来了以后,知道赵括善主动进攻,为了全歼赵军,制订了以2.5万骑兵作诱饵,在赵军发起进攻时,佯作败退,诱敌深入,断其退路,三面夹击的战术来对付。不幸的是,赵括上任后,因对敌情变化知之甚少,又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或者说是一个让人敬佩的错误,即正面快速进攻,“以身殉职,抵死反抗”。先是在秦军的骑兵诱导下,快速进入敌人的口袋,赵括被围40天,粮绝无援,又向敌人的主力方向奋力突围,伤亡很大,没有成功,赵括本人也中箭身亡,赵军45万人被俘。

往事追忆

当然,赵括作为主帅的实战经验不足,策划偏于一谋的弱点,也在这次战役中暴漏无遗。但是赵括是不是只会纸上谈兵呢?赵括生于公元前4世纪初年,他的父亲“马服君”赵奢是赵国的名将,曾多次打败过强大的秦军和凶悍的匈奴。可能是受家庭的影响,赵括自小就熟读兵书战策,与人辩论起兵法来,更是头头是道。据说,有时就连赵奢也辩论不过他,这使他的名气大震。赵括作为赵国马服君赵奢之子,在其父死后,赵惠文王念其父子功高,让赵括袭封马服君爵位。因赵括深谙军事,喜谈兵学,门徒众多,因而又被尊称为马服子。赵奢好刑名之学,早年为田部史,以严正著称。后来统兵打仗,靠严肃军纪,循规蹈矩,也能多次取胜。但赵括认为他的父亲虽然治军严明,但不善于谋划,能不大败可求小胜但也难求大功。赵奢起初有些恼怒,认为赵括口出狂言,便决定以后再出征的时候,将赵括带在身边,希望让残酷的战争来教训这个十分自负的儿子。赵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在大将乐毅破齐后,惠文王又命赵奢为将,攻齐国的麦丘(今山东商河西北)。此前,赵军已多次进攻麦丘这个孤城,但由于麦丘粮草充足,守军中有善于守城的墨家弟子相助,而没能攻下。惠文王十分生气,命令赵奢在一个月拿下麦丘。赵奢一到麦丘,就命令进攻。但赵括认为,采用硬攻的方法,是很难在一个月内攻下麦丘的。从种种迹象来看,麦丘的粮食尽管还没有完全吃光,但肯定是不多了。赵括希望父亲先搞清楚城中的情况,暂停进攻,避免硬攻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但惠王给的一个月的时间太短了,赵奢没有听赵括的话,下令攻城。结果赵军死了不少人也没有攻下麦丘。赵括对赵奢说,守城者中有墨家弟子,对赵军的进攻很有防御办法,而此次的赵军与以往的赵军没有什么不同,不比他们更善战,攻城的手段也并不比他们更多,如果像以前的赵军一样硬攻的话,必然也要付出像以前一样的惨痛代价。而且城中的人经常在晚上出来偷袭赵军。赵奢无奈,只得按儿子的建议,先询问抓到的俘虏,向他们了解城中的情况,可是俘虏不说。赵括每天给这些俘虏饭吃,对他们很客气,还给他们粮食让他们带回城中给家里人吃。于是,俘虏中有人悄悄地告诉赵括,城中的粮食不多,都被齐军控制。百姓早已断粮,已经开始吃人了。赵括问齐军还能守多长时间。俘虏说最多还能守个把月。于是赵奢听从赵括的建议,停止进攻,把俘虏全部放了回去。俘虏回去后,说这支赵军很客气,没有侮辱他们,还让他们吃饱,让他们带粮食回来。城里的百姓有的就想出来投降赵奢了。齐将见俘虏给城中带来了骚动,便将他们都关了起来。士兵和百姓对此都有怨言。赵奢让围城的赵军用抛石机把粮食抛入城中。这样过了几天,守城的齐军派代表把这些粮食送回来,对赵奢说,赵军要战就来攻,不要再抛粮食了。赵奢让他回城里等着,但却并不进攻,只是隔了几天才继续向城里抛粮食。这样又过了几天,赵奢听从赵括的意见,拒绝与麦丘的人见面。没想到,麦丘城里的人杀了守城的齐军将领投降了。赵括的办法奏效了,赵奢暗暗佩服这个儿子比自己强。惠文王因此重赏了赵奢和赵括。

就事论事

由此看来,赵括并非不懂谋略和变通,然而,壮阔、血腥的长平大战,使赵国40万军队被秦军坑杀,从此一蹶不振。那么,长平之败的责任全在赵括么?如果用时下流行的“问责制”来问责的话,这事可能就复杂了:

第一:首先,起用赵括为主将是谁的错?赵括这个统帅可不是像时下有些官那样是跑来、买来的,而是赵王自己主动找上门来任命的。赵王为什么要换掉廉颇?我们替赵王想想:秦军占了本属自己的上党,如不夺回来,对国内的舆论怎样交代?其他的诸侯国又会怎样看赵国?这不但是个面子问题,更是个政治问题。在接替廉颇的人选上,赵王不可能没考虑过其他人选。赵国当时除了廉颇,还有李牧等人,也是名将。但他们全都认为在长平只能像廉颇一样打防御战。只有赵括认为可以主动进攻打败秦军,在此情形下,赵王起用赵括,恐怕也是孤注一掷的无奈之举。

第二:其次,长平大战一开始,赵军就犯了一个战术性的错误,造成这种错误的人当然是所谓的四大名将之一的上将军廉颇。战国时代,由于赵国的战略环境和地理环境所限,赵国的军队擅长的是野战或者说擅长进攻,薄弱环节就是防守作战,赵国最厉害的就是战场突击力量,比如弓箭兵、轻步兵、骑兵等,所才在对匈奴和胡人的战役中屡建奇功。秦国最擅长的是什么呢?是步兵和防守,虽然秦国有地理地形的优势,但是数百年来东方六国攻入秦国本土的次数,有几次呢?可以说赵军一开始就犯下了最大的战略性错误。尤其在对垒中后期,秦军逐渐找到了对付赵军骑兵的方法后,即步步为营,以壕沟、弩兵封锁的战术,赵军可以说彻底的丧失了战场中唯一的一点优势。

第三:还有一个战略错误:当时就是业余战略家也知道,赵国的战争潜力远远要低于秦国,由战役演变为战略决战就已经输了一半,可是赵国的政治集群却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换而言之,赵国应该主动让出上党求和,以图保住赵国最珍贵的物资资源、人力资源和精锐部队,才是上策,遗憾的是没有任何人想到这一点,为赵国精锐部队的覆灭掘好了坟墓。这就是赵国犯下的第三个错误,可以肯定的说赵国已经输定了。

第四:由于物资、军队的大规模消耗和对垒,使赵国政治集群的心灵很脆弱,本来用擅长进攻的赵括换下丧失斗志的廉颇,不能不说是一招好棋,可惜最佳的时机已经过去了,双方的对垒阵式已经完全形成,赵国是必输无疑了,只是看输多少和输多大而已了。加上临阵换将,新统帅上任后又要二到三个月磨合才能形成战斗力,而赵国国力基本耗尽,秦军又不是傻子怎会让赵军有这样的机会呢?所以,这时也就犯下了第四个错误,赵军覆灭的时机完全成熟了,所以不是赵军统帅赵括的纸上谈兵的缘故,而是这时的长平大战本身就是赵国输定了战争。

结语

赵括的军事才干是否就真的不如廉颇?不是的。其实,“纸上谈兵”并非贬义,诸葛亮“未出茅庐,已三分天下”,其著名的“隆中对”就是典型的“纸上谈兵”。而现代,“纸上谈兵”更是军队的训练手段之一,现在军队中的司令部演习,图上作业,以及用计算机做的兵棋推演等,均属“纸上谈兵”之列。再说赵括败于实战经验不足,也比较牵强。虽然他过去一直没有独自带兵打仗的机会,只当过中、下级军官,或做过幕僚。但即使这样,也不能就此推定他一定不会打仗。韩信在被拜为大将军前,只是一个管粮草的小官,诸葛亮更是一出山,就打败了曹操的几员大将。所以说,古代战争,经验与才干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廉颇可说是大名鼎鼎、实战经验丰富,开始他也想夺回上党,但面对强大的秦军,结果是损兵折将又失地。

因此,说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乃无稽之谈,实在冤屈了这位赵国名将。

标签: 战国赵括战史风云

更多文章

  • 陈玄礼追随唐玄宗45年,为什么却在马嵬坡兵谏?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陈玄礼,唐朝,历史解密

    陈玄礼跟随李隆基起兵诛杀韦后及安乐公主,使得李隆基再一次从女人手里夺回了唐朝江山,论功劳是无人能及,论感情是曾经与皇帝共同作战过,也是无人可比。李隆基登基后让陈玄礼宿卫皇宫,一直到安史之乱共追随唐玄宗四十五年,可以说是忠心耿耿,任劳任怨,为什么到了马嵬坡陈玄礼会落井下石呢?迫于形势,不得不屈服安史之

  • 李莲英的地位有多高?他的妹妹进宫待遇比妃子还好!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清朝,李莲英,野史秘闻

    李莲英的地位有多高?他的妹妹进宫待遇比妃子还好!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在古代,礼节是非常重要的。无论做什么都要守一定的礼节,这是所有人必须遵守的。但若是有了一定的靠山,有些人就不用理会那些条条框框。比如清朝时期的一个丫鬟,她在桌上坐着,而皇后妃嫔都在一旁站着,具体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让

  • 石达开为什么过不了大渡河?真的已经无路可走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石达开,清朝,风云人物

    大渡河下游,两岸高山,一河怒水,惊涛澎湃,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率领数万大军进驻河边的紫打地,因山洪暴发,抢渡不成,粮尽援绝,最后全军覆没。百余年来,特别是近几十年.议论太平天国的功过是非,议论石达开功过是非的文章颇为不少。但是非常遗憾,比较之下,探讨历史真相的文章寥寥。如果在不明真相之前,即大加评论,

  • 明朝虽然国力强盛,为何却没有收复汉唐时期的西域地区?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明朝,西域地区,文史百科

    众所周知,明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王朝,建立于1368年,灭亡于1644年,国祚长达276年。在这276年里,明朝先后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嘉靖中兴、万历改革等上升时期。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最强大的时候,明朝版图东起太平洋,西越青藏高原,北跨外兴安岭,南临南海,

  • 长平之战中赵军节节败退,为何不向其他国家求助呢?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战史风云

    公元前260年农历七月,长平之战经过三个月的拉锯战,赵军被迫步步后撤至丹朱岭上的百里石长城防线,秦赵双方军队陷入僵持局面。而面对不利的战局,赵孝成王为何不向其他诸侯国求援,而是要单方面遣使向秦国求和呢?当秦赵两军在长平之战中陷入僵持局面时,一个显著的问题便跃然浮出水面,那便是双方大军的粮食供应问题。

  • 项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为什么韩信会评价他为妇人之仁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汉朝,刘邦,历史解密

    谈及项羽失败的原因,古今名人有很多分析,比如任人唯亲、匹夫之勇、刚愎自用、目光短浅、不会用人等,大家都有所了解,在此就不多说了!但唯一的弱点却被人们忽略了,即:项羽对秦国非常残暴,但对起义军却很仁义;相反,刘邦对秦国很仁义,对起义军内部势力下手却相当狠毒!对于项羽这一致命弱点,韩信一语点破,只有四个

  • 古代文人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挣外快还可以置田买地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唐朝,野史秘闻

    古代中国属于是帝制家天下的模式,因此史书记载也是围绕着帝王这个主线来进行叙事,所以今天的我们回望古代,是说不完的帝王将相,而相比之下,有关古人的生活记载,倒是少见了,因此今天的我们说起古代的历史,更多围绕的是皇帝和大臣的那些事儿。当然虽然古代关于社会生活的记载很少,但只是相对帝王将相的记载来说的,其

  • 孟尝君田文是个什么样的人?有哪些所作所为?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风云人物

    君子是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上不宗乎君,下善取誉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这句话,是荀子对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名士的评价。这位名士,就是“战国四君”之一的孟尝君。要知道在战乱的年代,能够身居高

  • 入选武侯祠的要求是什么?为何法正这位功臣不能进入?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文史百科

    法正,三国顶级谋臣之一,被《三国志》作者陈寿称赞为可比曹操帐下的程昱和郭嘉。法正善于奇谋,是深得刘备宠信的肱股之臣。法正定计斩杀夏侯渊,为刘备占据汉中立下汗马功劳。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任命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在蜀汉政府中,法正的权力仅次于刘备,成为实权派。法正当权,恩怨分明、睚眦必报,对他有恩惠的

  • 什么是和通泊之战?战役的背景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和通泊之战,清朝,战史风云

    清雍正九年(1731年)五至六月,在清平噶尔丹策零之战中,准噶尔汗噶尔丹策零以诱敌深入之策,于博克托岭、和通泊等处大败清军傅尔丹所部之作战。定寿将前锋,魏麟、闪文绣将车骑营,纳秦将奉天兵,塔尔岱、西弥赖将索伦兵,费雅思哈将宁古塔兵,阿三将右卫兵,素图将宁夏兵,承保、常禄将察哈尔兵,马尔齐、兖布将土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