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历史上让明朝两线作战的邓茂七是英雄还是逆贼?

历史上让明朝两线作战的邓茂七是英雄还是逆贼?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597 更新时间:2024/1/3 14:50:29

邓茂七,很多人提起这个名字会感到很陌生,但是在福建一带,邓茂七的名头却很大,他的历史形象在官府和民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明末阮大铖的戏曲《荡贼录》,即以镇压这场起义为素材,讴歌了明军浴血奋战镇压逆贼的“光荣事迹”。清朝历史学家徐元文更把邓茂七与刘通李自成并称为明朝“三大贼首”。

《罪惟录》说这场起义“波及东南数省,荼毒生灵百万,国之衰运,自此而始。”直接把明王朝走向衰败的“罪过”安在邓茂七头上。

但在福建当地,邓茂七却始终享有极高声誉,闽戏里有不少以他为主人公的“英雄戏”,多是勇冠三军,为民做主的“救星”形象。至于到了近代,对于这个人的评价就是“封建时代的农民起义”,至于这次起义的经过,背后的故事旧很少有人去追查。

明英宗在历史上也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说他传奇,是因为他是历史上少有的当了两次皇帝的人,也是明朝历史上唯一一个有两个年号的皇帝,而且还在土木堡之败后当了蒙古人的俘虏,还能活着回来,明朝的第一次全民总动员“北京保卫战”也是因他而起,而发生在距离明英宗土木之败前一年的这次邓茂七起义,着实让明朝政府头疼了一把,这次爆发于福建沙县的起义历时两年,起义军占领了二十多座县城,史载“控制八闽,三省震动”,明朝屡战屡败,在面临北方土木堡之败的情况下,还陷入了南北两线作战的尴尬,所以明朝朝廷提起来这次起义就恨的咬牙切齿,其评价自然好不到哪去。

邓茂七就是明英宗正统年间人氏,江西人,世代都是农民,可是随着明朝土地兼并状况的日益严重,邓茂七家的地也被人勾结官府霸占了,邓茂七一怒之下杀死了地主,逃亡福建,以替人耕种为生,成了不折不扣的“黑户佃农。”

明朝的土地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成为明朝覆亡的一大原因,明朝的土地政策从朱元璋时代就没能彻底解决,朱元璋的理想是建立一个男耕女织,和谐美满的理想化农业社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朱元璋设立严刑峻法,规定农民不得无故离乡,离乡二百里即需要有当地官府的“路引”。但是百年之后的正统年间,土地兼并之风越演越烈,随着赋税的加重和贫富分化,富有的地主开始大规模兼并自耕农的土地,当然这其中也包含着勾结官府之类的龌龊事,失地的农民不得不大规模逃离家乡讨生活,向当时地少的福建等地大规模迁徙,形成所谓的“流民”,邓茂七从本质上来说,也是流民大军中的一员。

这些流民没有合法的身份和户籍,只能靠给当地的大户做佃农为生,而当地的豪门大户似乎也很乐意招募这些无合法身份的流民,因为他们可以收取更高的地租和其他摊派,沉重的负担使很多的佃户生活贫困,一些豪门大户甚至私设公堂,对佃户进行拷打和审讯,更为严重的是,随着明朝政治的腐败和明英宗所信任的太监王振的上台,福建一带买官卖官成了公开的秘密,几乎所有的官职都明码标价,在天高皇帝远的福建,“买官”的竟占三分之二。这些人“投资”的人为“盈利”,到任后当然大肆搜刮地方,巧立名目加派苛捐杂税,不但大量的负担转嫁到像邓茂七这样的“黑户”身上,连当地“合法户口”的城乡百姓也同样受害颇深。

而邓茂七起义的另外一个原因,不得不提到乡集,乡集不是今天我们所说的乡村集市,而是更类似于黑市的乡村市场。明初实行严厉的商贸专营(又是朱元璋的事),对商品实现专卖,但“流民”们赋役沉重,为生计所迫,时常偷运物品,与当地商户交易,而商户们也乐意与这些黑户流民交易物品降低成本,毕竟大明的国企效率太低了。在资本主义萌芽初兴和海外贸易便利的福建,这些设在州县“三不管”地带的乡集,维持着福建商业的正常运行,由于乡集的不合法,这些政府明令禁止的“黑市”就由“集头(即黑帮势力)”把持,参与交易的商家和流民都缴纳费用作为“保护费”,各个集头之间经常发生火并,成为一个危害社会安定的危险导火索。

邓茂七因为有一身武艺,所以很快的就做了江西籍流民的头领,并且在一次火并中杀死了集头并取而代之,他处事坦荡,设立了明确的乡集交易规则和应该缴纳的保护费的数目,减轻了流民和商户的负担,深得当地人的信任,因此很快就控制了全福建的乡集运作,这个福建农家的孩子,终于成为威震八闽的江湖大佬,甚至连商户遇到官府勒索也请他出面调停。但好景不长,邓茂七和官府的冲突终于爆发了。

邓茂七因为联合当地的商户抗税,得罪了花八千两银子买官的福建布政使林新,林新一怒之下下令将福建的乡集全部取缔,并开始“打黑”,邓茂七无奈只好逃往福建沙县,其手下被官府打击,伤亡惨重,残余的也是流落四方。

邓茂七到达沙县后,受到当地大户的邀请训练民团,这些民团多是由当地大户招募流民组成的,主要是防海盗和其他盗贼,邓茂七就在发展民团中壮大自己的势力,终于再一次由于替流民说话,要求大户减免赋税和其他摊派而与当地大户翻脸。

在一次邓茂七下令流民们拒向“大户”缴纳“冬牲”(过冬用品)后,当地大户联名将邓茂七告到了官府,罪名是“谋反”,此举一下捅了马蜂窝,邓茂七的民团训练有素,竟把前来捉拿他的“官军”打的落花流水。长久压抑的“民怨”彻底爆发,当地流民纷纷拿起武器,协助邓茂七追缴官军,仅用一日即攻占县衙,沙县县令,同是“买官”来的吴涛逃跑不及,被逮后当场斩首。

邓茂七起义的消息传至京城后,明王朝举朝震动,但把持朝政的太监王振却认为此人不足虑,力主由福建当地自行征剿,但“贼”越剿越大,很多当地流民和矿工也纷纷拿起武器响应,起义军纪律严明,邓茂七也开始在其属地设置官署,与朝廷分庭抗礼,此时福建已经沦陷大半,朝廷无奈,只好改“剿”为“抚”。而邓茂七内部对继续作战也有不同的声音,因为以福建一地的力量是不可能推翻朝廷的,所以邓茂七提出只要朝廷答应减免福建的赋税并给予“流民”合法的身份,并加封自己,自己可以投降。可惜的是先前战败的明朝将领见邓茂七不打了,以为人家没实力了,企图立功,就率兵突袭邓茂七,邓茂七吃了个大败仗,从此就断了招安的念头。

到了正统十三年,朝廷痛下决心,派出明朝最精锐的京营以及山东,山西,浙江,江西各地精兵共四万七千人南下剿贼,这是明朝最精锐的部队,有在东南沿海与倭寇作战的浙江“备倭军”,也有在北方与蒙古人作战的宣大骑兵,甚至连当时最先进的秘密武器——大明神机营也用上了,经过一番折腾,邓茂七陷入了宣大骑兵和神机营的合围,力战牺牲,部下也几乎全部战死。

明朝在福建采用各种手段消灭邓茂七余党的同时,也开始进行一系列改革,明王朝根据徐有贞的建议,把流落福建的数十万流民重新登记在册,给予合法的身份,邓茂七之乱期间没收并发放农民耕种的土地,也一概承认其“土地产权”,此后,福建人口剧增,垦田数大增,成为国家财政收入里的“纳税大户”,这个中原士大夫眼中的“荒蛮之地”,开始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

邓茂七战败后半年,土木堡之战爆发,兵部尚书于谦想调正在福建作战的浙江军队精锐回京,可惜由于福建战事牵制,只调回一少部分。

景泰元年,明朝使臣出使瓦剌,瓦剌嘲讽“土木堡之役,大明军何以不堪一击。”杨善答道:“六师劲旅全被征调南征(即征讨邓茂七),所以一战即溃”。可见邓茂七对明王朝的牵制作用不小,明朝在“内有流贼,外有胡虏”的情况下两线作战,取得了胜利,可惜将近二百年后,相同的情况再次上演,这次,明朝再也支撑不住了,轰然倒塌。

标签: 明朝邓茂七

更多文章

  • 揭秘:中国历史上那些你可能忽略的变态军队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古代,历史,军队

    说起中国历史上的常胜军队,赫赫有名的便是岳家军、戚家军、大秦虎师、大汉铁军等王牌军队,但是也有一些被我们忽略的且战斗力变态强悍的铁血之师,回看时不禁热血沸腾。1、大明水师大明水师的起源是元末朱元璋所部的两大主力之一巢湖水师。在明成祖鼎盛时期的1420年,明王朝拥有3800艘船,其中1350艘巡船,1

  • 中国古代史上三次残忍屠杀俘虏的战役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古代.战争.军队

    对于战争的参与者来说,他们的命运无非有三种。胜利凯旋、战死或者被俘。战俘的种种境遇可以说是人类战争史上最悲惨的一面。自从有战争以来,战俘的血泪历史就没有结束过。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大规模的残杀俘虏的事件主要有三次:秦将白起在长平“坑赵卒四十万”公元前261年初,由于上党十七县的争夺,秦国进行全国总动员

  • 是南宋愚蠢还是蒙军狡诈 天道偿还百年后历史改写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宋朝,蒙古,忽必烈

    咸淳三年十二月,元朝遣使与宋议和,约定双方罢兵,互为友好,并约定在樊城外修筑榷场,供双方进行通商贸易。昏庸的南宋朝廷,竟无人看出元朝的野心,榷场越修越高,越修越大,里面栅木围栏方圆数里,俨然已是军营雏形,双方仅仅通商五个月,元朝的五万铁骑便已旋风而至,对榷场里的宋朝商人砍杀劫掠之后,便在榷场里扎下了

  • 金灭辽之战影响:金国携灭辽余威南下入侵北宋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金灭辽之战,辽国,金国,北宋

    得知黄龙府失守的消息,辽天祚帝率70万大军,几乎倾其全部兵力,企图一举消灭新生的金政权。当时金太祖只有2万人,两军比例是1比35,这是人类战争史上不可思议的对抗战。阿骨打认为,虽然辽兵数十倍于我,又来势汹汹,但却是乌合之众,庸将怯兵,不足为惧。若是主动出击,成功有望。他为鼓舞军心,在众将士面前仰天大

  • 宋金海上之盟背景:女真部强势崛起威胁辽国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海上之盟,北宋,辽国,金国

    北宋末年宋金之间订立的联合夹攻辽国的军事合作盟约 。由于双方地理上受辽国阻隔无法在陆上接触,而需要海上经渤海往来而得名。重和元年(1118年),北宋统治者已看到金强辽弱的形势,遂遣使从海路赴金,商议联合灭辽事宜。此后,金宋使臣频繁接触,至宣和二年(1120年),双方商定:金取辽中京大定府,宋取辽南京

  • 东晋北府兵是谁组建的?揭开北府兵神秘面纱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东晋,北府兵,历史

    北府军,又名北府兵,是中国东晋时谢玄主持创立的一支军队,一开始权力几乎只属于陈郡谢氏家族,后数度易主,并成为南朝军队主力。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年(377年),由于前秦已一统北部中国,东晋王朝受到空前的军事压力,因此诏求良将镇御北方。当时的权臣谢安遂任命其侄子谢玄应举。朝廷任命谢玄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

  • 望都之战的历史背景:辽国铁骑又一次踏上大宋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望都之战,宋朝,古代战役

    徐河之战耶律休哥被重创后河北的战况较为平静。但宋太宗死后,辽国针对宋朝政局变化,再次发动了迅猛的攻势,宋辽战事再度升级,双方互有胜负,咸平三年辽军大败宋军俘获高阳关都部署康保裔获得了一场大胜,但随即又在莫州中了范廷召埋伏死伤万人,咸平四年辽军入侵威虏军,因为连日大雨,辽军用皮制作的弓弦湿滑不堪使用,

  • 望都之战的战役过程:大宋朝军队的全面溃败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望都之战,宋朝,古代战役

    辽军指挥官是南京统军使萧达凛和南府宰相耶律奴瓜。宋方指挥人员主帅是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兼定州都部署王超,副手有定州副都部署王继忠,镇州都部署桑赞,副部署李福。萧挞凛首先进围冀州的望都县,王超决定率六万大军离开威虏军,救援望都,派出一千五百人的先头部队与辽军接战,自率大军列阵前往,又传令镇州、高阳关行

  • 元朝的“南坡之变”究竟是怎么回事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元朝,南坡之变

    至治二年(1322年)八月二十五日,铁木迭儿去世。九月二十二日,太皇太后答己去世。英宗真正掌握了大权。十月二十五日,英宗升任拜住为中书右丞相(元代尚右),并决定不再设左丞相,以示尊荣。英宗、拜住着手革除弊政,推行新政。英宗新政的主要内容有减轻赋役,重农抑商,裁减冗官,启用儒臣等。例如十一月,英宗诏示

  • 揭秘:蒙古帝国征服东欧之匈牙利战役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蒙古,元朝,匈牙利战役

    匈牙利战役1、兵力速不台和拔都拥有8万人,而匈牙利人有14万左右的军队,其中一大半是欧洲传统的重装骑士。速不台想直接攻击匈牙利首都格兰,但是他必须先保证他的部队可以顺利的抵达匈牙利的腹地。我们会看到,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蒙古人再次在兵力劣势的情况下分兵出击。2、蒙古人的分兵速不台的主力部队分成3个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