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虚战篇“空城计”与“解围西安”!分析心理战术有多厉害!

虚战篇“空城计”与“解围西安”!分析心理战术有多厉害!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200 更新时间:2023/12/28 1:07:45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虚战篇“空城计”与“解围西安”!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原 典

《百战奇略》虚战篇原文为:凡与敌战,若我势虚,当伪示以实形,使敌莫能测其虚实所在,必不敢轻与我战,则我可以全师保军。法(《孙子兵法·虚实篇》)曰:“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虚战篇认为,对敌方作战时,若我方兵力虚弱,应当伪装成实力强大的样子,使敌方无法摸清我方力量虚实,敌方必不敢轻易与我交战。这样,我方就可保全实力不受损失。诚如兵法所说:敌方无法同我方交战,是因我方采取示形之法而改变其进攻方向的缘故。

战 例

《百战奇略》虚战篇所附战例为蜀国丞相诸葛亮以“空城计”迷惑司马懿,使其退兵的故事(据历代史学家研究,此例真实性存疑)。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军驻守阳平关,派部将魏延等率主力东进,阳平关仅余万余兵力。魏国将领司马懿率大军进攻阳平关。大敌当前,阳平关内守军惊慌失措,诸葛亮令城中蜀军放倒旗帜、停息鼓声,不准随便走出营帐,大开四面城门,派人于门前洒水扫地。司马懿见此,认为诸葛亮用兵一贯谨慎,城中必有埋伏,率军撤退。第二天,得知真相的司马懿悔恨不已。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马步芳之子马继援率11个师兵力,直逼西安。西安城内主力部队不多,加之敌特造谣滋事,民心不安。彭德怀对记者说:“大道如青天,欢迎他们来!”他要求记者依此写一篇谈话记录,刊登在《群众日报》头条位置,电台也作连续报道。彭德怀又组织欢迎“华北兵团”进城活动,一支上千人的部队,夜间从西郊绕行到城东,白天又由东而西行进,穿大街、过小巷,如此几天,敌特摸不清虚实,马继援也不敢轻举妄动。几天后,马继援才知上当,但我18、19兵团已抵达西安,不仅解除西安之围,还歼灭马继援6万多骑兵。

计谋分析

虚战篇的核心是当我方处于势虚力弱的情况下,如何摆脱被动、争取主动,这也是孙子“兵无常势”思想的重要体现。使用此计,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适时运用。“虚战”在很大程度上是敌我双方力量悬殊的情况下采取的应急策略,具有很大风险,若敌方没有按照我方预想实施行动,或者计谋被敌方识破,我方将会陷入被动,因此,“虚战”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作为缓兵之计,在使用上应慎之又慎。

诸葛亮的“空城计”,虽险而又险,但有诸葛亮充分了解司马懿性格特点为前提,并且在当时情况下这已是最好的应对策略。彭德怀用计迷惑敌人、解围西安,也是知道我军其他部队就在附近,只需为他们争取时间赶来支援。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运用,未来作战双方将会在战场上投入更为信息化、智能化的侦察力量,战场呈现透明化趋势,想在这种形势下隐蔽我方真实力量、迷惑敌方,同以往相比难度将越来越大,“虚战”的使用也会更难。因此,更需精心挑选时机、巧妙用计,并依托新技术、新装备,以新手段、新方式迷惑敌方,确保其不了解我方真实实力和部署。

大胆运用。运用“虚战”计谋思想,必须深入了解我方情况,充分侦察、客观分析敌方作战力量、作战部署、作战规律、作战特点等,甚至是敌方将领的指挥特点、心理等,做到因敌谋略,根据敌方优势、劣势进行谋略和战术安排,在充分研究分析基础上大胆用计。

诸葛亮的“空城计”之所以能够成功,离不开诸葛亮对司马懿心理的充分分析和大胆判断。一方面,诸葛亮预料司马懿一定认为自己用兵谨慎,不会做冒险之举,空城必有反常。另一方面,诸葛亮深知司马懿生性多疑,在大开的城门前,多疑的他必定不敢进攻。正是基于这样的分析,诸葛亮才敢冒险实施“空城计”,解除危机。

力量虚弱,伪示以实形是计谋的大胆运用,这种“大胆”应建立在知己知彼基础上,如果没有充分了解敌方,或者对敌方行动没有正确判断,则可能适得其反。

灵活运用。“虚战”从根本上说,是作战双方心理的对抗和博弈。孙子强调“胜可为也”,认为胜利是可以争取的,作战结果并不仅仅取决于作战双方力量对比,更在于采取灵活手段,争取作战主动。

彭德怀率部防守西安时,充分抓住作战主动权,连续灵活运用多种心理战手段造势,迷惑敌人,给敌人造成行动和心理上的压力,不费一兵一卒扭转危险局势。

“虚战”实质上是心理战。未来战场上,心理战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兵马未动、心战先行,心理作战和心理攻防将贯穿作战全过程,作为全方位、全时空、多领域、多层次的战略行动,心理战逐渐呈现出领域的广阔性、方法的多样性、手段的高技术性、力量的专业性等特点,在这样的条件下,综合灵活运用多种心理战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标签: 三国诸葛亮司马懿

更多文章

  • 汉中之战中曹操损失大将夏侯渊 刘备有损失哪些武将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汉中之战,三国

    对汉中之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三国时期,汉中之战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战役一样,都对汉末三国的历史走向起到了重要影响。汉中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此战由刘备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发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结束,战争持

  • 吴玠的贡献可以与岳飞相提并论,为何他的名气那么低?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宋朝,吴玠

    这位名将真的是纵欲而亡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南宋将领里面,如果说张俊、刘光世等人有点名不副实,战功、作用没有名气大,那么吴玠恰恰相反,属于“名轻位重”,对朝廷社稷做出的贡献远远胜过他的名气,是可以与岳飞、韩世忠相提并论的人物。出现这种情况,可能还是因为吴玠是边军将领,一直在川

  • 秦国第一个灭亡韩国,除了韩国弱小还有哪些考虑?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春秋战国,嬴政

    秦灭韩之战是秦王政十六年至十七年(公元前231—前230年),在秦灭六国之战的过程中,秦军攻灭韩国(今河南中部)的战争。在战国末期,秦国原本希望一举消灭赵国,不过,因为李牧这位名将的抵挡,秦国损失巨大,进攻受阻(但赵军亦伤亡惨重)。于是秦国便按原定的中间突破,由近及远,逐个歼灭的方针,将主攻方向指向

  • 牧野之战的起因是什么?牧野之战真的是以少胜多吗?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牧野之战,以少胜多

    你们知道牧野之战是以少胜多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解。牧野之战,它这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进行的决战。由于帝辛(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故《左传》称:“纣克东

  • 玄武门之变真的是李世民一生中最大的污点吗?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唐朝,李世民

    要说起唐太宗李世民,我们大家都是知道的,他开启了贞观之治,而且对于他而言确实是在中国历史发展上不可多得的开明皇帝。他是唐朝的第2位皇帝,而且在他在位期间做到了很多皇帝不能做的事情,比如虚心纳谏,积极听取大臣们的意见。而在那个时期,唐朝的政治也是非常的清明,在他刚刚继位之后就采取了休生养息的政策,让国

  • 刘邦项羽对峙时,为何韩信手握大军却选择观望呢?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汉朝,韩信

    楚汉对峙时本来是旗鼓相当的,为何项羽一退立刻就兵败如山倒了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秦末时楚汉相争,最后双方在广武对峙,虽然汉王这边的军事潜力远胜于楚,但是楚王项羽善战楚军勇悍也胜于汉军,所以正面对峙双方谁都无法取胜,精疲力尽之下两边订了合约中分天下各自撤兵。奇怪的是为什么之前好

  • 真实历史上的岳家军真的是战无不胜吗?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宋朝,岳飞

    人们对于岳飞和岳家军的印象与相关知识,可能大多都来自评书演义《说岳全传》及以其为基础衍生出的各类小说、影视剧、游戏。在这些作品中,岳家军无一例外均被描述成南宋初年宋军中规模最大、战力最强的存在。不论多么艰巨的任务,似乎只要岳家军出马,定可一战成功。而与之相比,其余宋军各部的表现则多少有些不堪。那么,

  • 清朝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清朝,林则徐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转折性事件,这场战争彻底将我国从封建社会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打醒了。其中很有趣的一点就是,这场战争之中,英国人对我国的情况还是很了解的,但是清朝皇帝道光居然连英国具体在哪都不知道,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那么为何英国对清朝了如指掌,清朝对英国却几乎一无所

  • 野狐岭之战:大蒙古国的崛起之战,决定了蒙金交战双方政权的命运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野狐岭之战.成吉思汗,大蒙古国,金国

    你知道蒙古帝国吗?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蒙古帝国时期,军事实力冠绝全球,在当时可以说是无人能及,不过蒙古帝国也是从弱小时期一步步强大起来的,通常认为蒙崛起的转折点是野狐岭之战。野狐岭位于今河北张家口万全区,在北京西北方向约200公里一带,北连漠北、西通西域、南接中原,在古代被称为“

  • 历史上真实的“雍熙北伐”,把燕云十六州拱手让给了辽国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雍熙北伐,宋朝,辽朝

    趣历史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雍熙北伐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有“儿皇帝”之称的石敬塘,将燕云十六州拱手让给了辽国。北宋雍熙三年,宋太宗为了将割地夺回,便派遣二十万大军,分三路向辽国发起进攻,这次讨伐被称作“雍熙北伐”。然而,这次声势浩大的北伐之旅,最终,却以北宋十万大军的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