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大唐突厥的百年战争:唐朝是怎么打败突厥的?

大唐突厥的百年战争:唐朝是怎么打败突厥的?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113 更新时间:2023/12/28 0:38:44

一直以来,说起西汉的时候就免不了说到匈奴,就好像说到大唐时,也绕不开突厥一样。这些分散在中国北方的古老游牧民族一直和中原内陆的汉族人息息相关。大唐和突厥之间也有过百年的战争历史,中间征战无数,其实还有数十场经典战役,那么唐朝最后是怎么打败突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大唐帝国和突厥之间的战争。

突厥是中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崛起于南北朝时的战乱时期,其势力范围曾经东自辽海以西,西至西海(即里海),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贝加尔湖)五六千里,国王伊利可汗更是让人敬畏的一代枭雄。突厥民族与中原的隋唐政权曾经激战近百年,为的是争夺边疆的人口、粮食、牲畜和其他主要的经济资源。

李世民与东突厥的边疆争夺战

一支游牧部落怎么和强大的唐朝结下了“梁子”,而且一结就是数百年,这就有点让人理不出头绪了。“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在中学课文中学的《敕勒歌》,描述了当时北方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在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混乱,北方各少数民族乘机崛起,其中最强大的一支就是突厥。突厥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兴起于金山(阿尔泰山)南部,强盛于南北朝时期,曾经不断地侵犯中原边境,掠夺人口和财物,成为当时中原政权的一大心病。

突厥曾经和隋朝进行了数次大战役,但一直没有被打败。这个时候,突厥已经被分成了东、西两部分,东面的势力较强,西面的势力较弱。到了唐朝的时候,突厥为争夺边境的利益,而与唐朝军队在一百多年中进行了数十次的大战役。

突厥和唐朝的首次正式交锋被称作“白马之盟”,这又指的是什么呢?

“白马之盟”发生在唐朝初年。当时的突厥势力异常庞大,各路诸侯窦建德王世充梁师都刘武周等,甚至李渊都北面称臣,接受可汗的封号。突厥历任可汗始毕、处罗和颉利兄弟三人经常把入侵中土、烧杀抢掠当做娱乐节目,十分猖狂。

公元626

年,秦王李世民亲自率兵在渭水隔河与颉利的二十万骑兵对峙,大将尉迟敬德勇猛善战,在今陕西泾阳地区挫败了颉利的军队,但是突厥的主力并没有受到太大损失。

颉利知道唐朝的军队训练有素、军容齐整、士气旺盛,不敢贸然进军,于是和李世民杀白马结盟,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李世民答应每年给颉利的军队进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马之盟”,也称“渭水之盟”。

面对东突厥的威胁,当了皇帝的李世民再也不敢轻视了,他开始练兵习武、积蓄力量、准备反击。东突厥因连年征战和天灾,再加上薛延陀等部群起反抗,突利可汗也归顺唐朝,国势大减。而唐朝内部安定,经济逐步恢复,又取得了恒安(在今山西大同境)、朔方(在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等地,便于进攻东突厥的军事要地。唐太宗认为战机已成熟,公元

630 年正月,李世民命令大将李靖为征讨颉利军队的元帅。李靖在征讨突厥的过程中,创造了很多战争传奇,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诵。

话说李靖率骁骑三千自马邑

(今山西朔县)出发,火速赶到恶阳岭(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南),距颉利可汗的都城定襄(即大利城,在今内蒙古清水河境内)仅有几里路。

李靖敢于孤军深入,而且进军神速,令颉利可汗大惊失色。颉利对部下道:“唐兵若不倾国而来,靖何敢孤军至此!”

李靖不等颉利有喘息之机,便发动铁骑猛攻定襄。颉利措手不及,只得狼狈出逃。

李靖仅以三千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取定襄,威震大漠。

时值严冬,颉利可汗逃到铁山(在今内蒙古境内的阴山之北),极为窘迫,于是派遣特使到唐朝首都长安向李世民求和,表示愿意归附。其实这只是颉利的缓兵之计,他想等到第二年春暖之后,草青马肥,再与唐军大战。

李世民答应与颉利讲和,并派鸿胪卿唐俭为使者到铁山抚慰突厥部众。

李靖此时正驻扎于白道

(今内蒙古默特左旗),送走路过此地的唐俭,李靖即对部下说:“颉利虽败,其众犹盛。若逃至大漠以北,联合回纥、薛延陀等族众,再想消灭就难了。今皇上诏使至其处,颉利必会宽心,不再防备。若选精兵一万,带二十天的口粮,迅速袭击,颉利可不战而擒。”

当时还有将领对此有些疑虑,认为皇帝已经答应与颉利议和,而且也派出了和谈使节唐俭,如果对颉利发动突然袭击,有抗旨之嫌。再说,唐俭已到突厥营地,如果突袭颉利,则唐俭性命休矣。

李靖解释说,皇帝并没有专门下诏令大军暂停进攻,作为大将,应根据战场形势决定攻守事宜。只要能彻底消灭突厥,此时也顾不得唐俭了。

于是,李靖亲率一万精兵随唐俭之后北进,至阴山全歼突厥的一队巡逻骑兵,而后神不知鬼不觉地靠近颉利的营帐。此时颉利因李世民答应与其讲和而洋洋自得,忽闻唐军从天而降,仓促之间难以集合兵力迎战,只得骑上一匹千里马逃跑了。

没过几天,成为孤家寡人的颉利可汗便被唐军俘虏。李靖此次袭击颉利的战术,与韩信袭齐之战如出一辙,亦是乘敌不备发动突然袭击,一举击溃敌人的有生力量。至此,突厥部众十五万人、牲畜数十万头,皆为唐军所获。自阴山至大漠的广大地域,遂划入唐朝的版图。

李靖在明知李世民已经答应与颉利可汗讲和的情况下,审时度势,果断给敌人以突然袭击,一战即从根本上解决了突厥之患,其功甚伟!李靖此举,是对兵法上说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最佳诠释。毕竟与敌国谋和,接受敌国的求降,远不如彻底消灭之干净利落。这也肯定正中李世民的下怀。

李靖凯旋后,李世民果然非常高兴,说:“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靖以骑三千,蹀血虏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辈,足澡吾渭水之耻矣!”

太上皇李渊闻讯也很高兴,叹道:“汉高祖困白登,不能报;今我子能灭突厥,吾托付得人,复何忧哉!”

消灭东突厥,这是李靖为唐朝立下的一大功劳,也是自古以来汉族与北方民族作战所从未有过的丰功伟绩。从此,唐朝北方边境安然无事,人民安居乐业。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振兴国内经济策略的顺利实施,应该说首先得益于李靖的赫赫战功。

突厥颉利可汗部落覆灭后,唐朝顿时威震八方,周边少数民族部落纷纷向唐朝称臣,尊唐太宗李世民为“天可汗”。李世民实际上成了“天下共主”。

唐高宗与西突厥的边境争夺战

臣服于唐朝的突厥部落出尔反尔,公元 649

年,唐太宗去世,西突厥的阿史那贺鲁部落借机反叛,击败了草原上的乙毗射匮可汗部落,侵犯唐朝边疆上的庭州轮台县(今乌鲁木齐)和蒲类县(今木垒县)等地。

公元 656 年唐高宗以程知节(即程咬金)为行军大总管,率兵西征,大败西突厥于鹰娑川(今巴音布鲁克草原)。

公元657年,唐高宗以苏定方为行军大总管,率领萧嗣业等唐军将士、婆闰等回纥将士,翻越阿尔泰山由北道进军;派归附唐朝的西突厥将领阿史那弥射和阿史那布真为流沙道安抚大使,带领突厥将士沿天山北麓向西进军。两路大军讨伐阿史那贺鲁。结果,阿史那贺鲁被俘,西突厥汗国灭亡。阿史那贺鲁被高宗赦免,留长安居住。

至此,唐朝与西突厥的边境争夺战告一段落。唐玄宗与后突厥的边境争夺战唐朝与突厥的战争竟然延续到唐玄宗时代,真是让后人想不明白。唐玄宗元年至四年(公元742

年—公元 745 年),唐与回纥、拔悉密、葛逻禄三部合作进行了消灭后突厥汗国的战斗。

公元 742 年 8

月,臣属于突厥的拔悉密、回纥和葛逻禄三部落联合发兵攻打突厥骨咄叶护可汗,推举拔悉密酋长为颉跌伊施可汗;回纥、葛逻禄自封为左、右叶护。后来突厥余众共立判阙特勤之子为乌苏米施可汗,侵犯唐朝边境。唐玄宗派遣特使要求乌苏归附,乌苏没有答应。朔方节度使王忠嗣在碛口(今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西)屯集了重兵威胁乌苏。乌苏十分害怕,请求归降。王忠嗣知其不是真心归附,乃遣使者游说拔悉密、回纥、葛逻禄共攻乌苏,乌苏兵败逃跑。过后不久,突厥西叶护阿布思及葛腊哆等率领自己的部下相继来投降,唐玄宗封阿布思为奉信王,赐名李献忠;封葛腊哆为怀恩王,后突厥汗国从此衰落。

公元 744 年 8

月,拔悉密杀死了乌苏可汗。突厥又立乌苏的弟弟为可汗,其内部十分混乱。唐玄宗命令王忠嗣乘机出兵攻打突厥,王忠嗣率军在萨河内山击败突厥左厢阿波达干等十一个部落,又与回纥、葛逻禄联兵攻打拔悉密颉跌伊施可汗,将其斩首。唐玄宗册封回纥酋长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公元

745 年正月,怀仁可汗攻杀白眉可汗,把他的首级送到了长安,后突厥汗国就此灭亡了。

唐朝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终于消灭了东、西突厥和后突厥国,但是却没有灭掉这个种族。

在这此后的两百年中,在中亚地区崛起了另外一支突厥部落。据说这支突厥部落的军队还建立了横跨亚、欧、非三大陆的庞大帝国,势力非常强大,在西边获得了无数的经济利益。有传言说后来东征的“十字军”也是来自突厥的血脉,但是这些传闻到底是不是真的呢?我们却已无从考证了。

标签: 唐朝突厥李世民

更多文章

  • 另眼看三国:赤壁之战值得歌颂吗?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中国人家喻户晓、津津乐道的历史上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孙刘联军一举击破北方强敌曹操,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很多人把它作为战略战术的成功典范而加以推崇和歌颂,如果从这个角度,再多的赞誉也不为过;但倘若换一个角度,我们会发现,孙刘联军的“火攻壮举”非但不值得歌颂,反而是令人深感遗憾的。首先

  • 世界大战竟是由一个误会引起的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世界大战

    1914年6月,因为萨拉热窝的一生枪响,激起了各大国早已准备已久的战争。但是这场战争其实完全可以避免,战争的起因就在德国和俄国。由于一个误会,德国主动向俄国宣战。由于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条约限制,紧接着就是一连串的宣战。就这样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双方谁也不愿意进行的情况下打响了。一、尼古拉二世成为俄国沙

  • 宜阳之战:秦国是怎样背水一战挺进中原的?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宜阳之战,秦国,秦武王

    从战略部署上来说,秦灭巴蜀之战可谓是秦国一统六国的第一步,但是从正式对战山东各国的进程上来讲,宜阳之战是秦灭六国的里程碑。但是宜阳之战并不像秦灭巴蜀那般运筹帷幄,反而打得十分艰难。那么秦国是怎样背水一战挺进中原的呢?攻韩的方针在秦惠文王时,张仪便曾提出过,但是那时司马错主张攻蜀,秦王考虑后决定先攻蜀

  • 春秋争霸:美少女嫁老头引发晋楚之争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齐桓公,蔡姬,楚成王

    在西方有因为海伦而打起来的特洛伊战争,在中国其实也有为美人打起来的战争。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女人尤其是美貌的女人往往都是利益的交换品。蔡姬正是这样的一个牺牲品,作为一个青春无敌的少女,却被当做礼物,送给了齐桓公。蔡国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家,而齐桓公可是春秋霸主。但是尽管齐桓公是一代豪杰,可这个时候却已

  • 上古战役:黄帝征服中原各族之战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黄帝

    相传黄帝时期(约公元26世纪),黄帝率领本部落联盟武装在中原地区征服其他部族的战争。一百六、七十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即生活于中国大地上。至今约万年时,先民足迹已北达黑龙江,南至珠江流域。通过各氏族、部落的增殖、分化及相互通婚、联盟、战争及迁徙,至今约五千年前,在以黄河、长江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形成若

  • 隋朝名将贺若弼用兵:大张声势真假难分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隋朝,贺若弼

    隋朝名将贺若弼对自己的军事才能颇为自负,当隋炀帝杨广还是太子的时候,有一回问他:“杨素、韩擒虎、史万岁这三人谁算得上是真正的大将。”读过《说唐》的人都知道杨素和韩擒虎,这两位都是响当当的名将,史万岁也是为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良将,然而,对这三位分量很重的老同事,贺若弼却是嗤之以鼻,说:杨素猛而无谋;韩

  • 乱世英雄张辽的成名之战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张辽

    张辽成名一战乱世造英雄,三国时期,英雄比比皆是,张辽的成名一战又是什么呢?张辽是我国三国时期曹魏的著名将领,就是因为张辽的成名一战,让他深受曹操信任,随后随曹操四处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张辽虽然善战,但一直庸庸碌碌,与关羽同解白马之围可以算是张辽的第一次成名之战。白马之围是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战争,张

  • 宋朝百万大兵为何不敌辽国?兵役制度与国防弱点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宋朝,辽国

    在唐末五代时,藩镇骄横,兵乱频仍,当时社会几乎大家都当兵,读书人像要没有了。开头军队还像样,以后都变成了老弱残兵。军队不能上阵打仗,便把来像罪犯般当劳役用。其时凡当兵的,都要面上刺花字,称为配军,防他逃跑。如《水浒传》里的宋江武松一类人,脸上刺了字,送到某地方军营中当兵做苦工,人家骂他贼配军。这是远

  • 白江口之战是什么年代发生的?过程是怎样的?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白江口之战,李世民

    唐朝白江口之战唐朝白江口之战又被称为白村江之战,是唐朝历史是很有名的战役之一。这场战役发生的时间是在公元663年8月27日到8月28日,持续了也就一天的时间。唐朝白江口之战图片唐朝白江口之战是指唐朝和新罗联手和倭国、百济联军在史称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口处发生的一次大规模的水上战役。在公元663年,唐军

  • 八王之乱的胜利者司马越 最后混成什么样?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司马越,王衍

    八王之乱,八个王爷前前后后打了十六年。东海王司马越费尽心血、大开脑洞,终于赢得最后的胜利。只是他的胜利果实,是一片满目苍夷的河山。此时的西晋王朝,历经宗室内部屠杀这场浩劫,行将就木,民变四起,大旱连年。那惨绝人寰,借用书中的话,叫“至于永嘉,丧乱弥甚。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