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另眼看三国:赤壁之战值得歌颂吗?

另眼看三国:赤壁之战值得歌颂吗?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214 更新时间:2024/1/4 23:33:42

赤壁之战是中国人家喻户晓、津津乐道的历史上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孙刘联军一举击破北方强敌曹操,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很多人把它作为战略战术的成功典范而加以推崇和歌颂,如果从这个角度,再多的赞誉也不为过;但倘若换一个角度,我们会发现,孙刘联军的“火攻壮举”非但不值得歌颂,反而是令人深感遗憾的。

首先,让我们分析一下当时的中国的形势。曹操东征西讨,统一了几乎所有北方领土,坐镇中原,挟天子以令诸侯。除边疆的少数民族外,中国的其它地区还有以下几股势力:西凉马腾韩遂,东川张鲁,西蜀刘璋,东吴孙权,荆州刘表(刘备依附之)。从军力来看,西凉、西蜀、东吴三方最强,“余皆不足虑”。但马腾、韩遂的领导才能远不及曹操,手下武将虽多,谋臣甚少;刘璋暗弱,川中良将谋臣多而不能善用之,以致人心涣散,“人人思得明君”。当时曹魏最大的对手就是东吴,孙权知人善任,周瑜雄才大略,吴地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以为屏障”,而北方士兵多不习水战,所以东吴无疑是曹操统一天下的最大障碍。但从总体军力来看,东吴还是无法和曹魏相比,当时曹操率大军二十三万(诈称一百万)下江南,而吴军最多不过五六万,如果不是因为曹操的战术失误,中了黄盖的苦肉计和庞统的连环计,为吴军“提供”了火烧连环船的机会,那么赤壁之战的结果很可能就要重演。

现在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假如曹操识破了黄盖的苦肉计,沿江而下,一举攻破东吴;吴亡,刘备区区两万军根本无法抵挡曹军,必为曹操所灭。此时的曹魏就占领了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然后挥师北上,不费吹灰之力即可统一西凉;再以得胜之兵西行以收复两川。这样,曹操就完成了自己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天下太平,再无战乱纷扰。

这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结局,但并非完全不可能。如果赤壁之战获胜的是曹操,根据当时的天下形势,曹魏完全有统一天下的希望,而且中国统一所需的时间相对于历史而言将大大缩短;反过来,历史上东吴的一把火烧死烧伤了二十多万曹军,曹魏国力大伤;而孙权巩固了自己的地盘,刘备也得以进军西蜀,三国鼎足之势形成,这时的曹操以及他的儿孙们再也没有办法轻易攻破吴蜀了。换句话说,赤壁之战的一把火,不仅烧毁了曹操尽早统一中国的雄心,也大大延缓了中国统一的日程。此后军阀混战依然连连不断,甚至战争规模不断升级(比如夷陵之战),社会生产力屡屡遭到破坏,百姓根本过不上安宁的日子。何新先生在《中国历史中的人口规律与社会治乱》一文中指出,“在中国历史中两个最长的大动乱时期,汉末三国和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持续战乱所导致的人口大规模绝灭是极其残酷的。前者在100多年间使中国人口消灭了80%,后者在300年间使人口减少了30%”。从这个角度来说,站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高度,赤壁之战乃至整个汉末三国史中的战乱纷争有什么值得称颂的呢?

有人可能会说,曹操根本就是个奸雄;刘备作为汉室宗亲,仁德布于天下,理应由他来统一中国。这是中国长期以来“拥刘反曹”的典型的正统思维模式。但我们所熟知的那个曹操、刘备是演义里的人物,是经过正统观念极强的罗大侠加工处理的。正史中的曹操没有那么奸诈,反倒是一位极富雄才大略的、有能力安邦定国的、很受百姓拥戴的人物。他迅速统一了北方,在很大程度上结束了北方战乱,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他下令实行“屯田制”,大大促进了北方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改善。至于那什么“戮皇后”、“杀君子”,大多是罗贯中杜撰的,史料上没有记载。

进一步说,从东汉末年到三国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军阀混战、中国人自相残杀的历史。曹操也好、刘备也好、孙权也好,都是军阀势力的权力代表,没有哪一方拥有绝对的正义性可言。作为现代人看历史,我们不应该有太强的正统观念——以为刘家的天下就还得让刘家接着管。其实中国古代社会中没有一个王朝的统治有合法性可言,他们要么子承父业,要么通过暴力改朝换代,哪朝哪代是在宪政民主制下开创的?对于军阀混战的时期,我们的历史观不应是哪个更正统哪个当权,而是哪个军阀可以尽早统一中国、结束战乱,并且其权力代表拥有安邦治国的品格和能力,哪个军阀就应该当权。这是一种民本思想,即谁能给人民带来最大收益,谁就应该当政;至于哪个正哪个偏,谁姓刘谁不姓刘,实在是一种无关紧要的因素。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东汉末年最“应该”当政的无疑是曹操。可惜的是,目前大多数国民还在为赤壁之战叫好,却不知这一战给当时的中国带来多大的灾难。

标签: 赤壁之战

更多文章

  • 世界大战竟是由一个误会引起的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世界大战

    1914年6月,因为萨拉热窝的一生枪响,激起了各大国早已准备已久的战争。但是这场战争其实完全可以避免,战争的起因就在德国和俄国。由于一个误会,德国主动向俄国宣战。由于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条约限制,紧接着就是一连串的宣战。就这样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双方谁也不愿意进行的情况下打响了。一、尼古拉二世成为俄国沙

  • 宜阳之战:秦国是怎样背水一战挺进中原的?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宜阳之战,秦国,秦武王

    从战略部署上来说,秦灭巴蜀之战可谓是秦国一统六国的第一步,但是从正式对战山东各国的进程上来讲,宜阳之战是秦灭六国的里程碑。但是宜阳之战并不像秦灭巴蜀那般运筹帷幄,反而打得十分艰难。那么秦国是怎样背水一战挺进中原的呢?攻韩的方针在秦惠文王时,张仪便曾提出过,但是那时司马错主张攻蜀,秦王考虑后决定先攻蜀

  • 春秋争霸:美少女嫁老头引发晋楚之争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齐桓公,蔡姬,楚成王

    在西方有因为海伦而打起来的特洛伊战争,在中国其实也有为美人打起来的战争。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女人尤其是美貌的女人往往都是利益的交换品。蔡姬正是这样的一个牺牲品,作为一个青春无敌的少女,却被当做礼物,送给了齐桓公。蔡国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家,而齐桓公可是春秋霸主。但是尽管齐桓公是一代豪杰,可这个时候却已

  • 上古战役:黄帝征服中原各族之战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黄帝

    相传黄帝时期(约公元26世纪),黄帝率领本部落联盟武装在中原地区征服其他部族的战争。一百六、七十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即生活于中国大地上。至今约万年时,先民足迹已北达黑龙江,南至珠江流域。通过各氏族、部落的增殖、分化及相互通婚、联盟、战争及迁徙,至今约五千年前,在以黄河、长江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形成若

  • 隋朝名将贺若弼用兵:大张声势真假难分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隋朝,贺若弼

    隋朝名将贺若弼对自己的军事才能颇为自负,当隋炀帝杨广还是太子的时候,有一回问他:“杨素、韩擒虎、史万岁这三人谁算得上是真正的大将。”读过《说唐》的人都知道杨素和韩擒虎,这两位都是响当当的名将,史万岁也是为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良将,然而,对这三位分量很重的老同事,贺若弼却是嗤之以鼻,说:杨素猛而无谋;韩

  • 乱世英雄张辽的成名之战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张辽

    张辽成名一战乱世造英雄,三国时期,英雄比比皆是,张辽的成名一战又是什么呢?张辽是我国三国时期曹魏的著名将领,就是因为张辽的成名一战,让他深受曹操信任,随后随曹操四处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张辽虽然善战,但一直庸庸碌碌,与关羽同解白马之围可以算是张辽的第一次成名之战。白马之围是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战争,张

  • 宋朝百万大兵为何不敌辽国?兵役制度与国防弱点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宋朝,辽国

    在唐末五代时,藩镇骄横,兵乱频仍,当时社会几乎大家都当兵,读书人像要没有了。开头军队还像样,以后都变成了老弱残兵。军队不能上阵打仗,便把来像罪犯般当劳役用。其时凡当兵的,都要面上刺花字,称为配军,防他逃跑。如《水浒传》里的宋江武松一类人,脸上刺了字,送到某地方军营中当兵做苦工,人家骂他贼配军。这是远

  • 白江口之战是什么年代发生的?过程是怎样的?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白江口之战,李世民

    唐朝白江口之战唐朝白江口之战又被称为白村江之战,是唐朝历史是很有名的战役之一。这场战役发生的时间是在公元663年8月27日到8月28日,持续了也就一天的时间。唐朝白江口之战图片唐朝白江口之战是指唐朝和新罗联手和倭国、百济联军在史称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口处发生的一次大规模的水上战役。在公元663年,唐军

  • 八王之乱的胜利者司马越 最后混成什么样?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司马越,王衍

    八王之乱,八个王爷前前后后打了十六年。东海王司马越费尽心血、大开脑洞,终于赢得最后的胜利。只是他的胜利果实,是一片满目苍夷的河山。此时的西晋王朝,历经宗室内部屠杀这场浩劫,行将就木,民变四起,大旱连年。那惨绝人寰,借用书中的话,叫“至于永嘉,丧乱弥甚。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

  • 三国时期的夷陵之战为什么非打不可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三国时期的夷陵之战,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著名战役的最后一场,是当时蜀汉君主刘备对东吴发起的一场战斗。在刘备称帝后的三个月,他以为关羽报仇为由出兵伐吴。东吴不得不迎战,于是孙权立刻派出了陆逊。刘备打着复仇的旗号,士气正声,陆逊便采取以逸待劳的方式,阻挡蜀军的进攻。这一战成为了刘备死前的最后一战,有人认为这一战其实不